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它对正确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和贫困病,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轨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后病Abstract:The3rdmeetingofthe16thNationalPartyCongresspresentedthehuman-oriented,overall,harmoniou 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temphasizescoordinatingth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countrysi de,regionaldevelopment,developmentofhumanandnature,andnationaldevelopmentandopen-upp olicy.Basedonthis,thereformedanddevelopmentarepromoted.Inthe"FiveCoordinations",regionald evelopmen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tcomesfromtheadvanceofstategictheoryinChineseregionald evelopmentandtherealisticrequirementsofcoordinatingregionaldevelopment.Itisofgreatsignifican ceforlearningtheunderdevelopedareas,especiallytheunderdevelopmentandpovertyinminoritygro upareas,andforinclud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ofminoritygroupareasintothenationaldevelop ment.Keywords:regionaleconomy;harmoniousdevelopment;underdevelopmen一从区域协调发展到统筹区域发展,这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要清楚阐述和深刻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内涵,就有必要分析这两者的内在联系。

基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趋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经济问题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纲要》提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布局很不平衡。

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各种优势的发挥和经济的合理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20世纪80年代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生产力的地区布局也有新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主要的问题是,各地重复建设项目过多,产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严重,妨碍了生产的合理协作和商品流通。

今后10年,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虽然在《纲要》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作为指导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以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但由于造成这些问题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消除,因此,在“八五”期间,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反而出现了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例如,在此期间,全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1%,东部为28.12%,中西部分别为25.27%和23.38%;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3.59%上升到1995年的56.85%,中西部则由1990年的30.13%和16.28%下降到1995年的28.57%和14.58%。

三大地带之间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与此同时,重复建设、重复引进有增无减,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并愈演愈烈。

针对“八五”期间中国区域经济问题进一步突出、并将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一现象,中央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一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进一步突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九五纲要”指出:“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

“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面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契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各地区要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

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

促进各地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合理交换和经济联合”。

比较《“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与《“八五”计划纲要》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法,可以看出《“九五”纲要》并没有突破《“八五”计划纲要》的框架,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合理分工与合作依然是其核心内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不管是区域协调发展或者是统筹区域发展主要针对于东西部差距的拉大或者是针对于中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或者是贫困病。

回顾发展里程,中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大体上比以前发生了最大的变化,但是贫困、落后面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角度看,统筹区域发展要求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高级阶段或者高级形式,这种高级阶段或者高级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区域发展是既有一般论又有重点论的区域发展观,过去区域协调发展所提及的仅是面上的一般而谈,没有具体的针对性措施、统筹区域发展则是既有面上的一般而谈,又有对各个区域问题重点治理。

四大战略区域框架的提出为其奠定了分析基础,未来的重点在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统筹区域发展要求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统筹区域发展明确了途径和方法。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思想酝酿走向实践化的开端,也为统筹区域发展要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落后问题又称为“落后病”,是在任何一个国家(几个发展水平较高的弹丸小国可能除外)都有通病。

落后病的突出特点是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发展水平低,主要病症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经济增长速度不高、失业率高、产业结构低度、基础设施落后、科学教育与文化事业不发达、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

落后问题是对我国来说,西部及其他贫困地区的主要区域发展问题。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落后区域。

落后区域亦即欠发达区域,在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问题区域要么是纯农业区、要么是单一的原材料供应地;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类型的问题区域主要是贫困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

我们所说的西部地区在不作特殊的说明情况下指的是西部大开发地区,具体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份。

为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和落后等问题,中央政府于1999年突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国生产力布局有所改善,从而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较快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同时,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我们所看到这些进步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问题,落后问题依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的区域问题。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落后区域目前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开发与初加工(农业、矿业与能源),现有的产业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比较简单,这是其基础设施不发达、劳动力水平低和社会经济与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

落后区域包括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地理位置边远的区域、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等。

这类区域不具备工业化的条件,或者说长期处于“低水平陷阱”之中,无力迈过工业化门槛而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其主要病状是落后,其突出特点是:经济结构落后,以农业为主,工作机会少;人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下,贫困面大;地方财政收入拮据、政府无力支撑自立发展;资源利用水平很低,发展环境欠佳。

对于我国来说,落后问题主要是西部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区域问题。

这些地区总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71%。

但在这些地区也不是每个局部地区都非常落后,某些大城市的发展程度也达到一定水平,当然这不是这些地区的主流,从总体上讲,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低谷”,2004年人口36774.91万人,占全国的28.2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27585.11亿元,占全国的20.21%。

三我国的落后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

近几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发展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同时还应注意到,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落后”依然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病症,治理落后病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认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差距和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落后病”特征。

主要表现在:1.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扩大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2000—2004年,西部地区12个省份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11.3%、12.7%,年均增长10.26%,比1999年的7.2%明显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7%、17.2%、17.2%、19%、27.3%、26.6%,增速逐渐加快,年均增长20.56%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6%、15.4%、10.0%、15.3%、21%,年均增长14.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