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实施方案(讨论稿)根据县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讨论稿),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从体制、政策和工作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劳动保障维权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任务步骤第一阶段(2010年)。
出台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项配套措施。
在杨桥镇、鲖城镇、宋集镇、单桥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
2010年,四个镇实现年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50%以上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70%以上村实现“零转移农户”,80%以上村实现“充分转移村”,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初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全覆盖;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启动准备工作;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达到10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第二阶段(2011年-2015年)。
2011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继续完善和深化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政策和制度,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差别明显缩小。
2015年,全县实现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四个试点镇基本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
其他乡镇全面实现试点镇在第一阶段所达到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试点目标。
全县7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
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体系全面建立,各项制度得到全面规范运作,城乡居民共浴就业和社会保障阳光,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基本实现。
二、主要工作(一)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1、统筹制定城乡就业政策。
对现行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城镇促进就业政策进行梳理,修改、完善、扩大、延伸现行的政策,打破城乡二元就业结构,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
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实行城乡劳动者统一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延伸覆盖所有进城创业、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将就业援助对象扩大到农村贫困家庭。
2、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
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要求,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乡镇、村(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设,配备人员,落实经费,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运转。
按照“县有窗口、乡镇有站所、村组有专人”的要求,全县所有乡镇(工业园区)劳动保障平台做到劳动保障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在所有村(社区)设立专职劳动保障专管员,建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村(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同时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场地、工作”六到位。
完善县、乡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实施就业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发挥村(社区)劳动保障专管员的作用,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
3、实施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市场,面向城乡劳动者全面开放,免费提供信息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对“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人员,参照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具体优惠政策。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制度,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城乡就业困难对象政策。
2010年,整合全县现有的培训资源组建临泉县综合培训中心。
鼓励和引导乡镇、村(社区)建立劳动保障“一站式”服务场所,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专业市场。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培训体系1、不断完善城乡职业培训网络体系。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在加快县综合培训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农村职业培训机构建设的力度。
支持在重点乡镇设立职业培训分校,充分发挥县、乡镇、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强化职业培训机构与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合作,整合劳动保障、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建立“大培训”工作格局,形成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培训网络,满足就近就地参加培训需要。
2、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制定适合我县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提升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定鼓励企业开展培训的激励政策。
及时为参加培训的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培训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努力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健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
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统筹管理办法,适时实施培训资金由政府财政兜底政策。
大力推广“订单式”、“定向式”、“招投标式”培训模式,完善经费补贴与效果直接挂钩的考核办法,调动各类培训机构积极性,提高培训实效。
(三)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1、加强相关医疗保险险种之间的衔接。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险种衔接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不以户口为限,而以本人居住地和缴费能力可选择、可转换参保。
2、整合现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管理资源。
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及各财政补贴的统一征收与管理,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网络管理服务,方便参保人员就医、购药和结算,避免基础建设重复投资。
3、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制定《临泉县社会基本医疗保障暂行办法》,在维持现行个人缴费标准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适时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
(四)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在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乡镇(村)集体补助相结合,提前谋划我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五)逐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加强被征地农民的管理,做到“即征即保、先保后征”。
加强部门协调,及时将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即征即保、先保后征”。
2011年前,将已领取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金居住在城镇社区的人员移交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改变目前被征地农民全部由被征地所在乡镇、村管理模式。
2、着力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加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统筹资金征缴监管力度,规范资金征缴、储存、运作、发放等程序,做到应收尽收,防止资金流失。
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相互转移、衔接办法,实现不同险种的顺利转移。
引导已转户的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逐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
(六)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保障维权体系1、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
加强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增加必要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
组建乡镇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原则上每个中队配备2名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并在村(社区)聘用一名劳动保障监察专管员,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实现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进行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3、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预警、监控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和企业劳动用工诚信制度。
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企业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劳动保护等监督检查。
(七)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1、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变化和低保家庭实际生活水平,实施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差额补助的原则,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农村重点优扶对象等困难群众,因病影响基本生活的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
不断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并落实困难企业、困难群众参保政策。
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尽力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积极做好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
3、加快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
“按照全省一流、全市率先”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建设。
计划2010年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2011年达到50%,到2012年全县“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做到愿住尽住。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入、多形式供养的保障机制。
2010年将积极筹建临泉县社会福利院、临泉县老年公寓。
4、实施廉租房、经济实用房制度,扩大住房救助范围。
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对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实施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的廉租房制度。
2010年,全县新建廉租房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
加大经济实用房开发力度,让生活困难群众买得起房,居有其屋。
5、积极实施残疾人生活、康复、就业援助。
加强对残疾人的生活援助,做到应保尽保;继续加大残疾人康复援助力度;积极帮助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就业,对以吸纳残疾人就业为主的福利企业,继续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促进残疾人就业岗位的开发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对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应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残疾人尽早实现就业再就业。
三、保障措施(一)推进改革,整合资源。
推进养老、医疗等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统一、有序、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资源整合,逐步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可衔接的政策体系和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加大投入,严格管理。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形成逐年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就业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和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全民支付、全民参与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
加大《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依法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