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一、从辩治抓要点消渴是指因饮食不节和情致失调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
根据病证的不同特点,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其中以口渴多饮为主者,称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主者,称为中消;小溲多而频,或浑浊为特点者,称为下消。
但三者也可并见。
二、从经典找思维1、消渴病名,始于《内经》。
消渴在《内经》称“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又“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云:“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消”按《素问·阴阳别论》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
消有3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养,阴不胜阳,火热内生,三指肌肤消瘦。
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致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饮食不节,如《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情志失调,如《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五脏柔弱,如《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本脏》:“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等有五脏脆弱之说。
在病机方面,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发病的主要机理。
如《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
”冰注日:“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并认为“胃病深久,传人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
此风为内之肝风,喻相火妄动,消烁津液雨发为消渴之谓也。
治疗方面,强调指出消渴病人要禁食高粱厚味和芳草、石药等燥热伤津之品。
如《素问·腹中论》“…热中、消中,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药”。
并指出可用性味甘寒能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
在预后方面,已有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记载。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又日:“消瘅虚实何如?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素问·气厥论》论载:“心移寒于肺,肺消……饮一搜二,死不治。
”2、西汉的淳于意的诊籍中,有“肺消瘅”一案记载,是消渴病最早的医案。
案中不仅记载了发病的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而且更以“行弊”、“尸夺”形象地描述了消渴重症患者,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
3、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首方剂,均可用于治疗消渴的不同证候,如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在“论”中对这些方证的病机和临证特点均有明确的描述,认为胃热肾虚是消渴病的主要机理。
其中有些方剂虽记载为治疗外感病或其变证,并未记载用于治疗消渴病,但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临证和病机特点的分析和描述,运用其辨治消渴病多有良效。
并且,张仲景也提到消渴后期并发症的记载,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或从消渴,小便利数,……重亡津液,故得之。
”4、隋唐时期,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有很大发展。
巢元方根据消渴症候表现、兼证、预后的不同,讲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渴病候、渴乏内虚候、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等八种证候类型。
病因方面,巢元方认为消渴发病原因主要是服五石散,使下焦虚热,肾燥阴亏所致。
巢氏还明确认识到消渴病易发痈疽和水肿等并发症。
孙思邈于《千金方·消渴》中中,认为消渴乃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瞰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所致,对后世消渴病机燥热说有一定的影响。
王焘在《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中,最先记载了消渴病尿甜的发现。
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
”并有服药后“得小便咸若如常”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将小便有无甜味,作为判断本病是否治愈的标准。
病机方面,孙思邈认为消渴病“小便多于所饮”的机理是内热消谷,“食物消作小便”所致,这一认识,为消渴病的饮食控制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焘对消渴病的病机进行了科学的补充论述,谓:“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致甜。
医者多不知其疾,……今略陈其要。
按《洪范》稼樯作甘,以物理推之,淋殇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
”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
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
骚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
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
”这是古人在缺乏实验手段的条件下,经过实践的观察,应用推理论证建立起来的假说,与现代科学的认识已相接近,却是难能可贵。
治疗方面,巢元方提出引导和散步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主张饭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已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的重要意义。
孙思邈认识到本病的治愈较难,常易复发,“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常愈。
”尤其可贵者,孙氏不仅明确提出控制饮食治疗法,而且把饮食控制疗法放在治疗的首位,他说:“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在药物治疗方面,收载治疗消渴方剂达52首,其中以花粉、麦冬、地黄、黄连等清热生津之品为多。
王焘则在饮食控制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主张“先候腹实,积饥乃食”,反对患者无限制的过多饮食,“食欲得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即少食多餐。
并宜食后“即须行步”,不宜“饮食便卧,终日久坐”,还主张患者作适当的体力劳动,“人欲小劳,但莫劳疲极也。
”在治疗方面载方47首,药味约有98味之多。
5、金元时期,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三清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三消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
刘河间《三消论》是阐述三消燥热学说的专著。
他认为三消的病因病理系由“饮食服饵失宜,胃肠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虚衰,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所致。
对三消本证和兼证的关系论述精辟,说:“消渴者,多变聋盲疮廯痤痱之类”,或“虚热蒸汗,肺痿劳嗽”。
并将本证与兼证的种种表现,皆归咎于“燥热太甚”从而得出“三消者,燥热一也”的结论。
提出三消的治则是“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血气利而不涩,而病日已。
”方用白虎、承气诸方,所创宣明黄芪汤,立意在于补肺气以布津液。
刘氏论治,多偏于寒凉,补充发展了用寒凉药治疗本病的经验。
朱丹溪发展刘河间的三消燥热学说,在《丹溪心法·消渴》中说治疗消渴当应“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病提出“肺为津液之脏,自上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问》以水之本在肾,未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有所谓渴哉?”三消学说经朱丹溪学派的发展,形成一套以养阴为主的消渴治疗方案。
6、明代医家注重对消渴病治法的探讨。
戴元礼注重益气,在《证治要诀·消渴》中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
”并用黄芪饮(即黄芪六一汤:黄芪、甘草)加减治疗三消的经验,把益气放在治疗的首位,对后世医家用药颇有影响。
戴氏经临床观察,对三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的发现,“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发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
”“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
”特别是将“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发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的现象,作为消渴病情加重的一个简易诊断指标,比较符合临床实际。
李延主张治疗消渴重补脾益肾,于《医学入门·消渴》中谓:“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
盖本在肾,标本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
然心肾皆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
”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疗三消当以治肾为本。
在《医贯·消渴论》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煎熬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周慎斋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如《慎斋遗书·渴》中云:“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
”“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7、清代医家医家黄坤载、郑钦安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黄氏在《四圣心源·消渴》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
”又在《素灵微蕴·消渴解》说:“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
”郑氏在《医学真传·三消证起于何因》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证。
”对消渴的治疗,费伯雄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的治法,在《医醇賸义·三消》中认为:“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除烦养胃汤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
”陈修园根据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
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瓜蒌根治疗。
三、从临证识分型(一)肺胃燥热主症特点: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混而黄,形体消瘦,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疗: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5g 石膏25g 人参10g 甘草3g)(二)脾胃气虚主症特点: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
治疗: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人参6g茯苓12g炒白术12g甘草3g藿香叶2g木香6g葛根15g)(三)肾阴亏虚主证特点:尿频量多,混浊如膏脂,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多梦遗精,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益精补血,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黄16g 山茱萸(制)8g 牡丹皮6g 山药8g 茯苓6g 泽泻6g)加减或左归饮(熟地24g 山药12g 枸杞12g 山茱萸12g 川牛膝9g 鹿角胶12g 龟板胶12g 菟丝子12g)(四)阴阳两亏主证特点: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手足心热,咽干舌燥,面容憔悴,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甚至阳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