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案: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

学案: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


时事要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2月17日主持召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会议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 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改革开放30年来,珠 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 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方面:中央已推出的一系列支持内地中小企业的政策措 施,全部适用于港资中小企业。
在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方面:非广东籍的深圳常住居民,可以在深圳办理到 香港“个人游”,符合一定条件的深圳户籍居民,可以办理一年多次往返香港旅 游签注。此外,中央还正在研究增加“个人游”的内地城市数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 转变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着 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着力解决民生问 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率 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 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 新贡献。 会议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珠江三角洲地区 中小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多,对外依存度高,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必须把保持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发展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把扩大内需与 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 这是克服面临困难、实施规划纲要、保证珠江三角洲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础。
开 放 格 局
经 济 特 区
沿 海 开 放 城 市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内 地
联系:1、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史实: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 ; 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佛经;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明朝:郑和下西洋; 2.清代实行闭关自守,但后来被迫开放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运用实例说明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快速的 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3)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 凝聚力极大增强。
中考复习
考点:
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一、东南沿海的范围、位置、自然状况 以及地位:
A B C
一、东南沿海的范围、位置、自然以及地位: 1、范围:
包括福建(闽)、广东(粤)、海 南(琼)等三省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面临 南海和太平洋 纬度位置:位于低纬度地区
2、位置:
3、自然:
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160多年前,一声炮响,中国紧闭的大门被打开。1842 年,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 州、 ,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中国从此开 始了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 材料二:30年前,一声惊雷响彻中国大地,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 被打开了。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 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 和福建省的 建立 经济特区。中国从此有了全世界羡慕的“中国速度”。 (1)材料一中的“一声炮响”和“一声惊雷”分别指什么历史事 件?材料一中“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等是什么条约的内容? (2)第一问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各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3)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上正确的地名。这两次“大门被打开” 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两次大门的打开,你得到哪些启示?
5、加强区域合作,如泛珠三角的合作和深港澳合作;
6、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泛珠三角合作(9+2)的发展
拓展:深圳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深港合作
图6 深圳的位置
新华网北京2008年12月19日电 :中央14项措施支持香港 港珠澳大桥主体尽快动工 在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方面:允许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 在加快涉及香港的基础建设方面:中央政府将协助港珠澳大桥主体尽快动工;推 动香港深圳机场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以及皇岗及文锦渡边境口岸改造的工程 项目。 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国务院已通过珠三角规划纲要,同意粤港澳 三地深化合作,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圏,建设具规模、高科技、低污染的先 进地区;支持香港企业以承建深圳地铁四号线;支持港深合作开发边界地 区;、、、、、、
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 设海南省为经济特区(最大)
1984年 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浙江有宁波和温州) 1985年 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 开发区。 1990年 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边境城市、口岸 2001 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地形:东南丘陵,第三阶梯
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4、地位:
改革开放的前沿,
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置
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1、发展经济的优势(或经济崛起的原因)
(1)政策优势: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前沿阵地; (2)位置优势:位于东南沿海,面临南海和太平洋,水 陆空交通发达; (3)邻近港澳,侨胞众多,便于吸引外资 (4)当地人民的开拓进取精神(如深圳的拓荒牛精神) (5)历史优势: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如广州) (6)人才优势:大量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 (7)气候优势:位于低纬度地区,水热条件充分
2007年2月,深港双方终于就共同开发河套地区达成了 共识。根据规划,以落马洲河套地区为纽带,这里将成为 一个以科技合作为核心,以港北教育研发集群及深南产 业集群为主轴,以珠三角为纵深的“半小时创新圈”。
河套地区的开发仅仅是深港合作的一个缩影,而未来这 种合作的更大蓝图在于最终形成“深港都会”。 深圳河套地区开发的积极意义 : 1、有利于深圳的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加强深港间的联系,促进深港一体化。 3、有利于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和 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东南沿海今后的发展 1、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困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较大,许多中
小企业倒闭
3、对策 1、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速度型——效益型转变 (注重节约和环保) 3、加快自主创新,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
4、坚持推进和扩大对外开放;
2、措施: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 (1)会议: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政策 (2)时间:1980年 (3)地点:沿海——内地 (4)经济特区名称:
(5)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6)对外开放的进程和格局: (7)改革开放的成就: (8)经济特区的作用:
开 放 进 程:
•1980年 沿海地区(四个经济特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