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

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

幼儿教育的误区及教育观念应有的转变王颖05教育管理本科班 39号天河区天星幼儿园内容提要:培养幼儿适应新时代的各种素质,这是时代的需要,在改革幼儿教育、强调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素质里,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是一个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但更新幼儿教育观念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幼儿教育界一直在宣传、倡导更新教育观念。

然而许多年来,我们更多地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分开,在行动上仍存在着一些陈旧观念: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幼儿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等仍存在。

本文从幼儿教育目的、幼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师幼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了解新时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方向。

关键词:幼儿教育、观念、转变在数千年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对幼儿教育做了不懈的探索和实验,从原始和自然状态下的“母育”、“膝前教育”到近代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幼儿教育从朦胧接近科学,并逐渐确立自己的地位。

①在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之时,许多世界级的著名学者曾提醒人们,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是“教育的世纪”。

在从儿童开始进行的教育中,不仅可以注入人类对新世纪的梦想和渴望,还可以更充分、更深入地开发人类的潜能。

儿童代表着未来和希望,但儿童的教育却只能由成人社会来运作。

因此,以怎样的目的、标准、方法、模式和途径来发展儿童教育是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最重大的选择之一。

尽管在今日的世界上,由于国家、民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等等的不同,各国对教育目的的规定也千差万别,但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人类正趋于一致。

在21世纪中幼儿教育仍将成为全球最关心的话题。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与世界幼教来说是比较晚的。

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的说法。

②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门的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所以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

当然,这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但是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幼儿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

到近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被誉为“中国福禄贝尔”的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了幼教的新探索。

③一直到现在,中国幼教界都没有停止这种探索的脚步。

进入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随着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和和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幼儿①程方平:《谈新世纪幼儿教育的创新》,《早期教育》2001年2月期。

②③佘宝琨:《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国教育网。

教育越来越朝着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的方向开展。

幼儿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均异彩纷呈,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然而我们作深层次的、冷静的思考,就会发现:但在多年的幼教改革浪潮中,仍存在着局限幼儿和幼教工作者发展的教育观念。

这些教育观念的误区长此发展下去,不仅会制约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而且会使幼儿园教育工作趋于闭塞、保守,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途径,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大幼儿教育观,以创新的意识、精神、目标、方法、途径和相关的体制保证去探求新世纪幼儿教育的新起点,从而推进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误区(一)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

在这种错误倾向的作用下,有些幼儿园办起了学前班,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学前班使用小学的教材,以满足家长“让孩子早识字早学习”的错误要求。

在这种错误做法下,幼儿欢乐的天性被剥夺了,以至于有教育专家发出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

①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

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不许玩小动作,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跳跃奔跑,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上下一课的准备。

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

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

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

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

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幼儿人性的粗暴践踏,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其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日益突出,竞争激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21世纪的建设人才必须富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

而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幼儿,或是幼年老成式的“小老头”,或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或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没有朝气,没有活力,没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是难以承担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再次,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由小学生掌握的知识,①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学前教育网。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

(二)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家长很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看到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误认为孩子的智力超常,这些都是误区。

可见“学习好”是家长普遍对未成年人最具意义、最具价值的惟一期望和要求。

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

许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

重知识轻能力。

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把“德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

忽视对孩子的正确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良好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对子女期望过高,一心想让孩子有出息,而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种种不良习惯不加以纠正和警惕。

智力超常与否,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确定,而主要看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看孩子其它智力要素,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来判定。

其实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识多,谁不希望孩子聪明。

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

我们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

我们绝对不能培养出智力水平高,但道德水平低的孩子;我们也不能培养出学习成绩好,但个性发展畸形的孩子。

我们的家长也常为孩子的不礼貌,不体谅大人,任性,脾气暴躁而深感不安,也感到非常生气。

一位爸爸给他的儿子买了不少世界名著,孩子感觉不顺心,就大闹,气得爸爸差点把电视机摔了。

①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

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

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

高新技术具有两面性,可以利用高新技术造福人类,也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电脑病毒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的一个典型实例。

②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家教误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幼儿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在传统观念中,“以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幼儿教师总是权威的化身,代表着社会的要求,掌握着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的确定权,教育过程就是老师向受幼儿传授知识的过程,老师是一个知识技能的灌输者,是幼儿生活中的爱护者,老师总是对的,老师是处于一种至高无尚的地位。

不光幼儿这么认为,甚至连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而幼儿则被看作什么都不会、不懂,完全依赖于成人保护的教育客体,他们只能机械地模仿成人,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教导,单方面服从成人①②刘静:《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中华育儿网。

的意志。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

因此在教师心目中,幼儿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近几年通过对《规程》、《纲要》的理解和学习,教师们都能认识到教育幼儿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但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还会以强制、管教的方式对待幼儿。

理由是:从严管教是为了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虽然在思想上教师都能树立“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观念,但真正物化到教育行为当中还存在些问题。

如教育活动中,教师会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和约束幼儿,从而忽略了幼儿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个体; 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二、当今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一)幼儿教育目的的转变幼儿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初等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上小学做好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到了后来,由于大力提倡幼儿教育及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的目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长们认为借助各种幼教手段大力开发幼儿的潜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神童来。

所以就从胎教开始一直到孩子出生之后提前认字提前走路,然后又是上英语班又是上艺术班,给孩子安排了无穷无尽的学习内容,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其实,孩子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神童,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头脑灵活、身体健康、品质优秀、人格健全的孩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