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形成合力幼小衔接是教育界一直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因为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孩子身心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孩子对入学的态度、情感反应与适应准备将直接影响其能否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大班教研组开展了“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形成合力”,以及通过家园互动顺利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我班很多家长是经商的,部分是教师、上班职员。
受职业、学历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不尽相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1、过急教育:家长抱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一点东西。
2、放任教育:家长的家教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对孩子管吃、管穿、管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大门便可以了。
3、茫然教育:面对过早教育出现的极端、利弊早有耳闻。
如何让自己孩子学得好,也玩得好,便成为这一部分家长的担忧。
4、填鸭教育:家长认为幼儿不会有什么创新,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间接经验,而忽略孩子直接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不顾孩子的愿望,让他们学这学那。
5、传统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依照前辈人的观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就是教师向家长传递新型的教育理念。
通过家园互动,从而改变家长已有的错误观念,把握新型的教育观、知识观,并积极参与幼儿教育,共同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一、转变家长观念,树立正确幼小衔接观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比较分析幼儿园与学校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以及因家庭教育的误区形成的衔接“陡坡”,使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和着眼点。
二是家庭教育误区加剧“陡坡”的存在。
家长重智力教育、过度保护等观念造成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相应不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小学生活。
从平时与家长的沟通来看,我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在认识上存在误区,63%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识字、学算术、学拼音等,进行知识的准备,仅有23%的家长认为习惯、能力的培养较重要。
作为一个大班的教师,面对班级中孩子家长们出现的这个现象,我虽然不能立刻去改变他们的做法和想法,但是我却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通过幼儿园的宣传和教育影响来帮助家长去改变现有的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和成长的观念和做法。
并在大班阶段利用各种手段来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注重幼儿入学愿望和兴趣的培养,注重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注重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养成。
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我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注重幼小衔接知识的宣传。
到底什么是“幼小衔接”,如何在幼儿园阶段通过有效的幼小衔接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期呢?这是摆在我们老师和家长面前一个迫切的丞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们班级家长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的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些家长虽然学历较高,但是毕竟他们之前没有关于幼小衔接方面的相关经验积累;而另一部分学历相对较低的家长则会普遍出现重孩子知识学习、轻习惯培养的现象,容易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盲目跟从现象。
为了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一定的转变,我经常利用空余的时间去关注我们班家长们谈论的话题,一旦发现他们存在有不科学合理的想法和做法时,我会及时介入他们的话题,以一个经验教师的角度来向家长介绍一些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班级主页,我将一些大班阶段需要家长配合的幼小衔接方面的内容以“科学育儿”知识的形式介绍给家长。
使家长们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幼小衔接方面应该帮助孩子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家长能真正从思想上得到改观,从而重视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重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有了这些有针对性的知识宣传,家长们都积极地在网页上与老师进行互动,从他们的言语中我看到了我们的家长的观念正在逐步的发生着变化。
他们不再像开学时那样总是交流孩子要学些什么的问题,多的是交流自己在培养孩子兴趣和习惯方面的一些经验。
第二、注重一日活动中良好规则的建立和习惯的培养。
在小中班阶段,我们班的一些家长们习惯了放纵孩子的缺席行为,总认为上幼儿园缺课不来也无所谓。
所以导致了班级的某些孩子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在家长面前寻找不来幼儿园的种种理由。
进入大班后,我更加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常规要求。
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我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希望家长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要配合老师坚持送孩子来园,避免无故缺席,为将来上小学做好适应性的准备。
通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家长们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孩子生病时或有特殊情况不能来幼儿园时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说明。
那些总喜欢找理由缺席的孩子也能坚持每天来上幼儿园了。
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大班阶段后,我经常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同时要学会去帮助别人,并能养成一定的生活规律。
从吃点心、进餐、午睡、起床到盥洗和洗手,我们都要求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和时间控制,同时要求家长配合老师,在家中也染供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这样才能使孩子今后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令孩子终身受益。
在实践中,我一直在探索在大班阶段如何让孩子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除了平时将自己的预设活动设计得丰富多彩,运用灵活的手段组织教学之外。
我经常会引导孩子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和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各种活动也表现出了积极兴趣,但是却出现了一些孩子急于表现、喜欢插嘴的问题。
于是,我加强了对孩子举手和发言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忍耐和等待,学会认真去倾听他人的回答,学会自己回答时不重复他人的答案等。
这些都是一个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学习品质。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培养,我们班的孩子在倾听、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等学习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三、注重学习活动中知识的整合。
在大班的《学习活动》参考用书,涉及到了各个领域的知识点。
为了让孩子的所学内容能与小学的内容更好地衔接好,在大班阶段我更加重视学习活动中一些知识点的整合。
如,将一些早期阅读的东西引入到故事、儿歌活动中,使孩子们能对汉字产生认识的兴趣,能够认读一些简单的汉字。
又如:在一些涉及科常内容的活动中融入数活动知识和科学知识,让孩子感知数群、按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等。
在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入,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能了解一些小学阶段即将接触的内容知识,这样当他们进入小学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第四、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是幼小衔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我们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他们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如:在建构游戏中,我经常让孩子先合作商量确定建构的主题,然后再一起合作来完成这个主题的建构;在自主游戏中,我要求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分配的角色、然后友好合作、互相配合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在美工区里,我经常为幼儿提供一些比较大的纸张,让孩子进行几人或者小组合作作画,在作画的过程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这样他们才能共同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运动活动中我常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共同协作、取得胜利。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鼓励孩子一起来整理玩具,合作分发东西等。
通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相信进入小学以后他们同样能与新伙伴合作好。
总之,学前教育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们幼儿园教师要在帮助一些家长转变观念的同时一定要规范地做好“幼小衔接”,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入学前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同时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其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纲要》的论述无疑成为我们开展家长工作的指导思想。
幼儿园家长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家园共育,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既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又要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与探索的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策略。
那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合力的作用下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我园对此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本人就谈谈有关家长工作中“家园共育”开展的感受和体会。
一、家园有效沟通,达成教育观念上的统一(一)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促进家园有效沟通。
为了促进家园的沟通更加有效,首先就是要为家长们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
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的形式,原来的家长会多半是一言堂的模式,现在我们改用了家长座谈会、茶话会、家长沙龙、经验分享会等形式。
其目的就是想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在召开学期家长会之前,教师提前向家长们做一份问卷调查表,搜集到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点,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抛出问题,集体讨论后想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分享自己好的教育经验及方法。
这样的参与式讨论让每位家长都能积极参与,有机会发表见解,融洽地对话与交流,更能有效地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二)创新多种沟通方式,促进家园相互信任。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家园联系手册、家访、家长开放日及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交谈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尝试利用电脑与家长沟通也别具魅力。
目前我园为教师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实现了与互联网的信息链接,我们经常利用网络直接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交流,孩子的父母能十分详细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每个班级还建立了班级QQ群,家长、老师们在QQ群里能自由畅聊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问题,总能比较及时、快速地解决到家长们的困惑;同时我们还开通了“宝宝直通车”系统,为每个幼儿都建立了“幼儿个人成长档案”,老师们可以将孩子在园不同的活动情况用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幼儿档案中,让家长们能够了解得更全面、细致,这样的交流沟通,家长与老师们彼此都觉得既具体又贴心。
而对幼儿而言,在家中能看到老师发来的照片或者视频,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