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
(《登金陵凤凰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名句欣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背景材料: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 发,唐朝由盛转衰,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第二年六 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 于灵武,是为肃宗。杜甫历尽艰难,投奔肃宗,后因 耿直,触怒肃宗,一再被贬,不被重用。
759年杜甫心灰意冷,辞官而去,带着全家四处 投亲靠友。杜甫一家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由北向南, 由东向西,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重”字解说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shāo),下 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无法制止这些孩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 声呼喊着,诗人心中是焦虑的,是痛惜的。
叹息自己,叹息儿童,叹息百姓,叹息天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草堂是避风港,带给杜甫温暖、安稳、宁静。
学习古典诗歌,要注重诵读。古语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shāo),下者 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同样在这一段中,还穿插运用了二字 句、九言句,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停顿,以便于更好地表现诗人情感。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诵读诗歌,把握节奏,读出韵味,同时 思考:哪些景物在影响着诗歌事件和诗人情 感的发展变化?诗歌中呈现了哪些印象深刻 的场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形容人生气时的神情与姿态。
号:篆书写法
本义是大声呼喊。
卷:裹卷,形容风势之猛,力道之强。
三重:多层,表示刮飞茅草数量之多。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连用了“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一系列动词,细致描述了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诗人愁苦、落寞、焦灼,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全诗以七言为主,主要遵循“四三” 或“二二三”式的诵读节奏,视具体情况 而定,相对自由。
诗歌的四个段落可以归纳出四个小标题: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诵读诗歌,应从具体的字词出发,体会 感知,尤其是刻画事物、人物,表示程度、 状态、性质的一些“动词”“形容词”,甚 至“数词”“量词”。
几个儿童抱走几束飘飞的茅草,这算“偷窃”吗? 杜甫为什么称南村群童为“盗贼”呢?
759年杜甫心灰意冷,辞官而去,带着全家四处投 亲靠友。杜甫一家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由北向南,由 东向西,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公元761年春 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 了一座草堂。
“安稳”是杜甫最大的渴求,“茅屋”是杜甫最 大的财富。所以他才会称群童为“盗贼”。
多音字:zhònɡ chónɡ 篆文:
(负重之人)+ (东,形似口袋) 本义是表示事物的重量,读作“zhònɡ”; 引申意为“又、再、复、层”,读作“chónɡ”
“重”典诗歌,正音识字是基础,我们 还应注意诗歌的节奏停连,反复诵读,揣摩 品味诗歌的意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金文: 篆文:
(言,语言)+ (可,表字音) (欠,与“口”相关)
“ 歌 颂 、 赞 美 ” “ 歌 曲 、 歌 诗 ”
“歌行”,可以入乐歌唱的诗。
一所茅屋,建筑价值并不昂贵,诗人却为它 的破损创作了一首诗歌,为什么呢?
学习古典诗歌,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 创作的背景资料,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 解诗人的创作动机、情思情怀。
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身临其境: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苦楚 无奈)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焦灼 痛惜)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 )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 )
李白诗名句欣赏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茅
历凄风苦雨
屋 为
感诗人情怀
杜秋 甫风
所
破
歌
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对诗歌本身有一个 整体的认知,从诗歌题目到诗歌文本,都应该 认真地解读,细致地感悟。
诗文注释 古籍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wéi)
为……所…… 表示被动 茅屋被秋风吹破
“歌”字解说
《说文解字》中解释:歌,咏也。本义为“唱”。
公元761年春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 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长期饱经饥饿、贫病、 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迎来了后半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宁 平静的生活。此时的他已经白发苍苍,须拄杖而行。 不料,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一日大风破屋,大雨又接 踵而至。诗人想到动荡的时局,悲惨的遭遇,长夜难 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诗人的这一天可谓是又急又悲,那他回到茅屋, 有没有安稳一些呢?家中的状况是否给诗人些许安慰 呢?诗人的心境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品味古典诗歌时,我们可以: 1.读“诗题”,提取体裁信息、主体内容; 2.读“材料”,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境遇; 3.品“韵律”,掌握诗歌节奏、律动韵味; 4.赏“情景”,了解诗歌场景、诗人情愫。
(《独坐敬亭山》)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秋浦歌》)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李白诗名句欣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影响诗歌事件和诗人情感的关键景物有: 秋风、茅草、乌云、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