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

一、发展进程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两大潮流合力造就了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三大主力板块:西欧、北美和东亚经济板块。

不过,西欧有着不断扩大的欧盟(EU),北美拥有成熟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惟有在亚洲这个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在经济协作方面一直处于一种松散、非制度性的状态,实质进程较为迟缓。

而作为东亚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亚国家,特别是中、日、韩三国间至今尚未建立起任何一种区域合作框架。

近年来,中日韩三国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2002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己经超过1000亿美元,至此日本己连续十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第二大对华投资国;中韩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直接投资对象国,韩资在中国吸收外资中占第七位;韩日彼此间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三国经贸关系己相当紧密的情况下,若进一步构建三国间自由贸易区,将对实现中日韩经济合作,促进东北亚经济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一设想是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

设想中,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畅,区内厂商往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2001年朱镕基总理在第三次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日韩的支持。

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

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首先同意开展相关民间研究。

在之后的约7年时间里,中日韩三国研究机构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并初步得出积极结论。

中日韩民间研究小组通过各自独立的模型测算,初步达成一致的结论:即如果提升中日韩贸易自由化程度,中日韩经济增速都可进一步提高,其中韩国受益最为明显。

中日韩均为亚洲重要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亚洲的约七成。

在过去10 年间,中日两国贸易和中韩两国贸易的结构逐渐趋同。

在中日两国贸易方面,中国对日本的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增加,其中很大比例是加工贸易方式,大部分为日本在华企业产品出口,属产业内和公司内贸易。

而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也逐步从初级产品转变为工业半成品或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也日益普遍。

中日韩产业优势的不同带来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基础。

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竞争优势明显,而中国的竞争优势目前仍主要集中于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日韩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条件是否能够延续,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日韩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制度设立将成本降至最低,都需要深入思考。

2007年3月,中日韩三国成立联合研究委员会,负责探讨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并开始进行三边投资协定谈判。

2009年10月,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举行,中日韩领导人达成尽快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的共识。

同年10月,中日韩在泰国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商务部部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中日韩将于2010年上半年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

2010年5月30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第一轮会议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中日韩领导人表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

2011年11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韩国总统李明博就中日韩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三国领导人在会谈中取得共识,要在2011年12月底完成各国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研究,从而尽快启动对此协议的正式谈判。

2012年8月21日,为落实5月份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关于今年年内启动三国自贸区谈判的共识,中日韩三国代表团在青岛举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第二次磋商会议,做好启动谈判的准备工作。

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二、构建中日韩FTA具备的条件虽然中日韩彼此间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但是三国之间尚未存在任何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协议。

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地缘经济来看,中韩日三国都有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贸易自由区(FTA)的条件。

中国、日本和韩国不仅地理上邻近,语言文化相似,而且在经济上也有很强的互补性。

这种互补性最明显地表现在资源的互补和产业互补性两方面:1、生产要素的互补。

一是自然资源的互补,相对于日韩两国而言,中国称得上地大物博,农业资源和矿物资源较为丰富,广阔的中西部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日本和韩国自然资源短缺,能源和工业原料自给率低,三国之间自然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二是劳动力资源的互补,中国有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且劳动力成本较低;日本和韩国虽然人口密度较大,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生产量和出口量很大,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高。

三是知识资源与国际资源的互补,中国在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方面要明显强于日本和韩国,而日本和韩国在知识技术资源与国际资源方面要明显强于中国。

生产要素互补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而中日韩三国要素察赋各不相同,形成不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可见中日韩之间完全具备了实现贸易双赢的条件和基础。

2、产业结构的互补。

日本是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韩国是发展程度接近日本的新兴工业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和IT产业发达,韩国为克服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资本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发达。

三国之间在资本、产业技术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互补性和传递性。

三国产业优势不同,决定了三国在商品贸易上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而是存在着很强的合作基础;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竞争优势明显,而中国主要的竞争优势仍然集中于资源或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

三、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面临的主要障碍1、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

从经济体制看,日韩是成熟度比较高的市场经济,而中国仍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之中。

虽然经济发展的明显差距表明经济存在较强互补性,地区合作前景广阔,但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国家间实施自由化贸易会对有关国家的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差异明显的经济结构也使得各国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越高,对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影响也越深刻,从而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阻力也越大。

这使得找到实现共赢的经济合作模式变得困难,经济合作也很难向前推进。

2、中日韩三国间政治互信度相对较低。

建立自由贸易区虽说是一种经济层面的区域合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互信对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尽管目前中日韩三国不存在尖锐的政治和安全矛盾,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使得三国间的政治互信基础不够牢固,日韩在独岛和中日在钓鱼岛的争端,以及中日韩海洋权益的分歧,都不可避免的将对未来的地区合作产生影响。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韩的野蛮侵略犯下罪行的历史缺乏足够的反省和认识,严重影响了曾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两国人民对日本的信任程度,这也成为三国进行自由贸易合作的重大障碍。

3、农业因素。

农业是影响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因素之一。

日本农业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领域,其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极低,是一个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

然而日本的农业集团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利益团体,农民是日本自民党最大的支持者,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国情使战后日本对落后的农业大行贸易保护之风,大大限制农业自由贸易的发展。

韩国农业的保护程度也较高,因为农业问题,日韩FTA谈判一直迟迟未果。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

在自由贸易区构建的过程中,若日韩一直不愿开放农产品市场,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无法发挥。

因此,中日韩三国若不能就农业问题达成共识,将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一大瓶颈。

4、美国的制约。

任何一个带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有一定的排他性,都会对非成员国家和地区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最主要地体现在贸易转移效应上。

因此,非成员国家和地区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关切,有时甚至会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是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区域外制约因素。

为维护世界霸权和全球利益,美国不会对另一个区域集团的崛起和发展无动于衷,它会千方百计地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对建立中日韩FTA 施加影响。

目前,中日韩三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很深,因此欧美国家的态度将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虽然目前面临着许多障碍,但是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三国深化经贸合作的必然选择。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对中日韩三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面对市场规模巨大、人口与成员众多的美、欧区域经济集团,东亚国家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变分散的小市场为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以此增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提升东亚国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讨价还价能力。

四、定点城市2011年6月,中日韩三国在日本会晤,日本地震让自贸区的进程加快,但是依然艰难。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按照抵近运输的原则,或者在青岛及山东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地,或者在天津,从现在的形式来看,可能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示范区。

在2012年5月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峰会上,中国政府倡议在中国山东建设三国经济合作先行区和示范区,因此综合来看,如果只是一个定点城市,青岛市无疑最具优势。

青岛是山东的门户,经济发达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韩国隔海相望。

青岛是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特大城市,也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调研基地,与日本、韩国经济往来密切。

青岛港有深水岸线码头,比天津更具优势。

且青岛经济实力雄厚,主要经济指标和人均GDP、人均收入等远远领先于天津,可以承担国际航运中心的职能。

[7]天津是首都的门户,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天津成为青岛最大的挑战,天津滨海新区和青岛西海岸一样,成为中国经济试验田。

天津也有劣势,天津距离日本较远,不如青岛的优势。

我们决定:一、机制化与提升中日韩伙伴关系二、发展可持续经济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三、环保合作四、扩大人员和文化交流合作,增进友好关系五、共同促进地区和国际的和平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