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线》PPT课件
Biblioteka 长的1 ;3
(2) 重心与三角形一个顶点的连线的长是对应中线长
的2 ;
3
(3) 重心分中线所成两条线段的比为2∶1.
知2-练
1 如图所示,已知点E、F分别是△ABC的边AC、
AB的中点,BE、CF相交于点G,FG=1,则CF
的长为( )
A.2
B.1.5
C.3
D.4
知2-练
2 给出以下判断: (1) 线段的中点是线段的重心; (2)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角 形的重心; (3)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4) 三角形的重心是它的中线的一个三等分点. 那么以上判断中正确的有( )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拓展:由三角形三条中位线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它的周长等于原三角形周长的 1 ,面积等于原三角形面
积的 1 .
2
4
知1-讲
例1 如图所示,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
的中点,若BC=6 cm,则DE的长为___3_c_m___.
导引:直接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答即可.因为D,E分别是边
BC
易推知点
E也是AC的中点,并且
DE
1 BC .
2
画画看, 你能有什
现在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已知点D、E分别 么猜想?
是AB与AC的中点,那么是否可以推出DE//BC?
DE与BC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知识点 1 三角形的中位线
猜想
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 AB与AC 的中点.根据画出的图形, 可以猜想: DE // BC,且DE = 1 BC.
第23章 图形的相似
23.4 中位线
1 课堂讲解
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重心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在23.3节中,我们曾得到如下结论:
A
如图, 在△ABC中,DE//BC,则
△ADE∽△ABC.
在推理过程中,我们由DE∥BC推得
AD AB
AE AC
DE .那么当点D是AB的中点时,利用该比例式容
CE AD 3
证明:连结ED. ∵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
∴DE//AC
,
DE AC
=
1 2
.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
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ACG∽△DEG, ∴ GE = GD DE 1 .
GC GA AC 2
∴ GE = GD 1 . CE AD 3
知2-讲
1. 三角形的重心的定义: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 条中线的交点.
总结
知1-讲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倍分关 系的重要依据.当已知线段的中点求某条线段的 长度时,通常要考虑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 答.
知1-练
1 如图,在△ABC中,AB=3,BC=4,AC=2,
D,E,F分别为AB,BC,AC的中点,连结DF,FE,则
四边形DBEF的周长是 ( ) A.5 B.7 C.9 D.11
运用中位线定理证明线段相等或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 当题目中有中点时,特别是有两个中点时,如果
中点都在一个三角形中,直接用中位线定理.如果不在 一个三角形中,就需要作辅助线取某边上的中点,构 造三 角形的中位线,然后利用中位线定理及相关的知 识解决问题.
1.必做: 完成教材P79-80,习题23.4T1-T4 2.补充: 请完成《XXXXX》剩余部分习题
2 对此,我们可以用演绎推理给出证明.
知1-导 C
证明:在△ABC中,
∵点D、E分别是AB与AC的中点,
∴ AD AE 1 .
AB AC 2
∵∠A=∠A,
∴△ADE∽△ABC ∵∠ADE = ∠ABC, DE AD 1 ,
BC AB 2
∴ DE BC,且DE 1 BC.
2
知1-导
知1-讲
感谢
聆听
授课老师:xxx
2. 三角形重心的性质:三角形的重心与一边中点的 连线的长是对应中线长的 1 . 3
知2-讲
例4 如图所示,在△ABC中,G为重心,连结AG并延长,交 边BC于点D,若△ABC的面积为6 cm2,则△BGD的面 积为________.
导引: 由点G为△ABC的重心可知AD为
BC边上的中线,且DG=
1.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
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共有3条中位线.
易错警示:三角形的中位线要与三角形的中线严格区别开来,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而三角形
的中线是三角形的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
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
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知1-练
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P是对角线BD的中 点,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 ∠PEF=30°,则∠PFE的度数是( ) A.15° B.20° C.25° D.30°
知识点 2 三角形的重心
知2-导
例3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BC、AB的
中点,AD、CE相交于点G.求证: GE GD 1 .
1 3
AD,
故S△ABD=
1 2
S△ABC=3
cm2,
由△BGD与△ABD同高不等底易
得 S BGD DG 1 ,
S ABD AD 3
故S△BGD=
1 3
S△ABD=
1 3
×3=1(cm2).
总结
知2-讲
已知三角形的重心求线段的长度或比值时,要
准确把握以下几点:
(1) 三角形的重心与一边中点的连线的长是对应中线
AB,AC的中点,
所以DE是△ABC的中位线,
所以DE=
1 2
BC=
1 2
×6=3(cm).
知1-讲
例2 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 平分. 已知:如图, 在 △ABC 中,AD =DB, BE=EC, AF = FC. 求证:AE、DF互相平分.
证明:连结DE、EF. ∵AD = DB,BE = EC, ∴DE//AC(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 三边,并且 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同理可得EF//BA. ∴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 AE、DF互相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