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方得失

浅议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方得失

战争概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之间的战争。

在的支持下,对采取行为。

中国采取自卫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宣布撤出。

中国边防部队撤出越南之后,双方都宣布战争的。

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
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国继续军事对抗,在罗家坪大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初,两国关系
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历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外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都影响巨大。

当今中国的周边,北边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南边越南菲
律宾在南海咄咄逼人。

分析这场战争的得失对我国今后的国防建设将会产生巨大作用。

下面
我将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分析本次自卫反击战的得失。

∙战术层面
在陆上战场,我军士兵延续了解放军解放思想,战法灵活的作风,打出了许多精妙的战术配合,使战争的天平迅速向中方倾斜。

在东线战场,东溪穿插是高平战役的亮点。

43军坦克1营通过牛车小道,用了不到3个小时
就插到东溪,大出越军之意料。

此后坦克部队坚守东溪3个多小时,直到后续步兵赶上巩固
阵地。

在西线战场2月16日21时,过河部队利用夜暗大雨,秘密迅速地运动到红河边,用
冲锋舟、橡皮舟在七个渡口偷渡红河,迅速占领了滩头阵地,控制了要点,掩护后续部队架
设浮桥,引导坦克、车辆过河。

当越军发现中国军队的渡河企图时,匆忙组织抵抗,但为时
已晚。

老街之战中,40师118团首先以一部兵力偷渡南溪河,歼灭小曹地区之敌,尔后转用
兵力,采取分割包围,侧翼突破,侧后攻击的办法,歼灭老街地区之敌。

中国海军在北部湾中方一侧不断巡航,空军也适时提供支援,有力支援了陆军的自卫反击。

撤军时,解放军大量回收我国昔日的援越物资,并大量毁坏越南北部的军事设施,体现了“掠于饶野,三军足食”的军事思想。

但在战争过程中同样暴露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敌情侦察不够。

以东线战场为例,虽然采用
了一系列迂回穿插的战术,但是由于沿路地形复杂、敌情不明,在穿插过程中屡受越军小股
部队袭击,战术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后勤准备不足。

战士们在远离后方时后勤给养粮弹供
应不上,饿着肚子拼命穿插,即使到达预期位置也战斗力大减,不能实现战果。

第三、通讯
工作落后。

这个问题使作战过程中部分部队不能及时领会上级命令,贻误了不少战机。

这些
既是“文革”对军队不利影响的后遗症,也是解放军进步缓慢的体现。

∙战略层面
这一层面,我将从军事、政治和外交三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是军事。

从过程上讲,云南广西两路进兵,沿用了古代王朝对越用兵的传统。

运用奇袭,打了越军措手不及。

但在战争进行过程中,解放军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东线沿用传统的正面
突破加两翼迂回的老办法,不注重地形和侦察,不关注后勤,同时政工干部屡屡干涉军队指挥,使东线问题百出,严重影响到作战效果,加大了部队伤亡。

西线部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

军事思想的落后在战争中暴露无遗。

但问题的暴露也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解放军各部队通过
反思参战部队在这次战争中的经验与教训,迅速开始查找问题、对症下药。

通过战火的洗礼,尤其是后续10 年期间各军区轮流作战,中国军队因“文革” 而遭到破坏的士气得以恢复,全军上下戮力同心,涣散的纪律也重新严整起来。

更重要的是,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在这场
战争中通过指挥战争、检验军官、调整人员强化了对军队的领导,战后解放军从裁军开始
了现代化建设。

其次是政治。

中国在战前保持了充分克制,大力在国内外宣传越军的侵略行径,使己方的军
事行动具备正义性,做到师出有名。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打击了越南对我国西南领土的侵略
行为,有力保障了我国领土安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国
际政治方面,打破了中苏交恶后苏联对华设置的“包围圈”,为我国在苏联阵营和西方阵营之
间赢得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82年的“和平典范”,与这场战争的胜利不无关系。

但战争后越南
对苏联更加依赖,苏联强化在越南的军事存在却是始料未及的。

第三是外交。

在战争之前,中国领导人在出访别国时四处通气,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或中立。

践行“远交近攻”的理念。

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击了越南的嚣张气焰,制约了越南在印度支
那地区的军事行动,使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确立起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但是中国
在中越边境战争前后所进行的外交活动虽然有利于孤立越南,但不做区别且过分严厉地批评
苏联或苏联集团的做法,引起了许多对苏联或苏联的盟国有好感的国家的不满,使中国失
去了一些支持力量。

中越边境战争打响后,马里、利比亚、马达加斯加等并不属于“苏联集团” 的非洲国家并未对中国的军事行动表示支持,反而呼吁中越两国谈判解决两国之间存在
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在中越边境战争前没能有效地利用联合国这个多边平台来争取更
多国家的舆论支持。

尽管在中越边境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陈楚曾代表中国
政府就越南侵扰中国边境、驱赶在越华人等问题多次向越南代表提出抗议,但中国政府并未
推动联合国形成谴责越南的决议,也没有在联合国进行广泛游说,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对
中国出兵越南给予舆论支持。

同时,这场战争对中国—东盟关系可能产生了某些不利影响。

虽然战争的直接起因是越南侵略柬埔寨与侵犯中国领土,但这场战争主要是在越南领土上发生,从而给一些国家以中国“侵略” 越南的的口实。

总结:这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战争中中国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各有得失,但
总体来看,所得远远大于所失。

但我们仍然要深刻反思这场战争,尤其是在做好大国外交方
面下一番功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深刻反思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对我们才会是真
正意义上的“得大于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