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经济学常识

统计学、经济学常识

统计学、经济学常识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生产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

收入法核算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

支出法核算公式:增加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局限性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

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GNP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gross,即毛的、总的;national,即国民的;product,即产值,翻译成汉语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

比如,中国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中国的GNP中。

GNP比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因为GDP是国土原则,GDP 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最终要流入外国。

一、GDP与GNP的异同(一)GDP与GNP的相同点1、GDP与GNP作用相同。

两者均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当期创造的国民财富的价值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最重要总量指标。

通过计算GDP增长率或GNP增长率,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通过计算人均GDP或人均GNP,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或反映国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的高低。

2、GDP与GNP价值构成相同。

两者在价值构成上均表现为“增加值”。

(二)GDP与GNP的不同点1、GDP与GNP计算口径不同。

GDP计算采用的是“国土原则”,即只要是在本国或该地区范围内生产或创造的价值,无论是外国人或是本国人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该地区的GDP。

而GNP计算采用的是“国民原则”,即只要是本国或该地区居民,无论你在本国或该地区内,还是在外国或外地区所生产或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该地区的GNP。

2、GDP与GNP侧重点不同。

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生产”的概念。

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用总产值减去全部物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出- 工业中间投入这里的中间投入从会计角度说,包括存货、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的物资(办公用品、机物料消耗、水电费等等),以及支付其他企业的劳务费等等,总之,与进项税相关的采购或支付基本都包含在内。

收入法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公式:工业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折旧+ 税金+ 利润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

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

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PPI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与CPI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

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物价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

三期叠加:1.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四上企业”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统计系统的专用称谓。

“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

“四上企业”统计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某地的国民经济发展数据和经济发展程度,因而被视为是国民经济普查的主要方式,并对各级政府相关的经济政策调控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统计学中,一般以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也分若干类,如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

目前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业企业,标准为有资质证书。

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即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批发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住宿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餐饮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

三大产业: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物资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物资材料进行加工并出售(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

经济普查,是指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所进行的全面性调查。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七条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除2004年条例发布第一次经济普查为2004年外,以后逢3和逢8年份为经济普查年。

普查的对象是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从事第二、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普查在行业上涵盖除农业外的各行各业,普查内容包括:基本属性、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从业人员等方面,调查表式有42种,调查指标1000多个。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表式和统一内容,主要采取普查人员直接到户、到单位访问登记的办法,全面收集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情况,为研究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农业普查在中国每十年进行一次。

人口普查(英文:census),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工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从1949年至今,中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即只体现地方留成部分的财政收入,不涉及上划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收入。

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2年之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1)工商税收。

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专项调节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税、遗产税、土地增值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资源税、印花税等;(2)关税;(3)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4)企业所得税;(5)国有企业上缴利润;(6)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7)债务收入,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借款收入、国库券收入等;(8)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9)其它收入,包括事业收入、外事服务收入、中外合资企业其它收入等;(10)预算调剂收入,包括税收返还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等;(11)企业所得税退税,指企业按先征后退政策所退的所得税;(12)罚没收入;(13)行政性收费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