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统计学案例——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应用统计学案例——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某医院护士长对床旁凝血测定仪的应用研究原作者:孙东川,王方方,金芸单位:暨南大学目的:1、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正确、科学设置对该问题进行评价的统计指标;2、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3、学会根据统计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对策报告,提高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南方某医院心内科的王护士长从事本职工作多年,兢兢业业。

在工作中,她认真钻研,从实践中探讨更有效的操作方法,目的是为了达到心内科的管理科学化。

2002年10月,善于思考的王护士长对床旁凝血测定仪在抗凝监测中的应用问题产生兴趣。

抗凝治疗是心脑血管和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抗凝不足导致抗凝治疗无效,抗凝过度又会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

医院常规监测抗凝程度的方法是:①采集肘正中静脉血送去中心实验室检测。

②用床旁凝血测定仪进行静脉血抗凝监测。

③用床旁凝血测定仪进行指端末梢血抗凝监测。

床旁凝血测定仪是一种监测抗凝程度的仪器,使用方便、快捷,能够短期内得到结果,据此可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但在使用中尚存在采血方法不一的问题:既可以采用静脉血,也可使用指端末梢血。

“床旁凝血测定仪测定的数据是否与到中心实验室常规检测的数据相符?”“如果用床旁凝血测定仪,是用笔式采血器采取指端末梢血好?还是使用常规法采集肘正中静脉血?”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王护士长的脑海中。

为解决问题,王护士运用应用统计知识和SPSS软件进行了以下分析:二、指标的选取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作为评价的指标,分别比较三种方法测定的三种值的结果,以评价三种方法的优劣。

三、数据的采集1、方案设计通过研究34例志愿者,比较3种采血方法(静脉采血和笔式采血器采取指端末梢血)床旁检测活化的APTT、PT/INR值,以及静脉血送中心实验室测定APTT、PT/INR值,观察简便采血床旁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按照采血和检测方法的不同,王护士长将实验分为3组。

第一组是采用静脉血到实验室去测定系列值(简称静脉血实验室组);第二组采用静脉血在床旁凝血测定仪检测(简称静脉血试条组);第三组采用指端末梢血在床旁凝血测定仪检测(简称末梢血试条组)。

并分别比较三种方法测定的三种值的结果:即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2、样本选取以及数据采集(1)仪器:中心实验室检测采用德国BE公司生产的Rack Rotor全自动凝血仪。

床旁检测采用美国ITC 公司生产的HEMOCHRON.JrⅡ型多功能医用凝血自动测定仪,配套试条:APTT(D2JCA006)、PT/INR(E2JPT015)。

笔式采血器是美国理康公司生产的PENLER PLUS采血器,一次性采血针(F091018)。

(2)试剂:全自动凝血仪使用的PT/INR、APTT、纤维蛋白原(Fib)试剂均由美国Bio-Pool试剂公司提供。

(3)研究对象:该医院心内科2002年11-12月末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和本科医务工作者共34例,男17例,平均年龄43.4±7.8岁;女17例,平均年龄40.2±8.6岁。

(4)数据采集:对三名操作者进行静脉采血和采血器应用的培训,要求操作员统一操作标准,避免采样误差。

统一采购同一批号的APTT、PT/INR试条,统一保存。

实验前和实验中请厂家对床旁凝血仪进行测试调整。

实验中实行统一采血方法:每日7:00采血前将凝血自动测定仪充电后携病房,在志愿者左侧上肢分次在无名指、中指用笔式采血器采集指端末梢血,刺破皮肤后用消毒棉签擦去溢出的血液,取自然流出或者轻压即滴出的血液准确滴入试条加样池内,即刻测APTT、PT/INR;选病人右侧上肢肘正中静脉消毒后扎止血带,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抽取静脉血8ml,即刻滴入PT试条采样池一滴静脉血记录PT/INR值,一分钟后完成PT/INR检测,取出PT试条,插入APTT试条待系统提示开绐工作,滴入静脉血于APTT采样池记录APTT值;同时用IMPROVE1:9柠檬酸钠抗凝真空试管采集静脉血2ml,上下摇动5次,8:00将抗凝标本统一送中心实验室测APTT和PT/INR。

中心实验室检测的标本存放时间不超过两小时,9:00统一在德国BE公司生产的Rack Rotor全自动凝血仪测APTT、PT/INR值。

(5)实验所得数据表实验所的数据如下列三个表。

表一是三组的APTT值表;表二是三组的PT值表;表三是三组的INR 值表。

表一APTT值实验数据表表二PT 值实验数据表实验分组样本静脉血实验室组(第1组)APTT1静脉血试条组(第2组)APTT2末梢血试条组(第3组)APTT3131.2034.3033.80240.7043.5042.40338.4040.9038.40440.2043.7042.60537.0038.6036.60636.7038.4039.80736.7038.9036.50842.5047.4043.40943.5047.5047.701039.6042.5038.101138.7042.9041.701235.0038.2034.301332.0036.9036.801434.0038.9036.201537.0041.6038.101639.6043.0043.601742.6047.1044.801839.5042.3039.101936.0040.5038.202035.2040.2037.602131.0035.6033.702237.3042.0038.502338.1042.3035.102430.7034.3032.402535.5040.1041.102638.7045.6048.702738.5041.5038.502838.6043.2041.702937.7039.7033.803032.0038.9034.003136.0041.0037.203227.4031.6032.703330.6035.5029.503437.8043.9038.10实验分组样本静脉血实验室组(第1组)PT1静脉血试条组(第2组)PT2末梢血试条组(第3组)PT3表三INR 值实验数据表114.0014.2014.30215.9016.2016.40314.9014.6013.50413.9013.8013.40514.3015.1015.40615.1017.7015.00714.0013.2012.70817.2016.3016.70915.2015.1016.401016.7016.7015.301114.1015.8015.501216.3014.6014.201313.9015.2015.501416.0015.9015.601517.4016.5015.501615.2014.3015.001716.0016.1015.601812.0013.3014.201913.8013.7013.302014.3015.3015.502111.5011.2011.902215.2015.5014.502312.0013.3013.802414.3014.4013.702514.3014.6013.302616.3016.8017.102714.7014.3013.102815.0014.3015.302912.1015.2014.803014.9014.3013.403114.6015.2016.303216.1015.3014.203313.6013.8012.503419.3018.5018.60实验分组样本静脉血实验室组(第1组)INR1静脉血试条组(第2组)INR2末梢血试条组(第3组)INR31 1.06 1.10 1.002 1.08 1.10 1.1031.121.101.104 1.07 1.10 1.105 1.12 1.10 1.106 1.16 1.10 1.207 1.01 1.00 1.008 1.24 1.20 1.209 1.24 1.20 1.2010 1.16 1.20 1.1011 1.18 1.20 1.2012 1.10 1.20 1.1013 1.10 1.10 1.1014 1.25 1.30 1.2015 1.25 1.30 1.2016 1.15 1.10 1.2017 1.14 1.10 1.2018 1.04 1.00 1.0019 1.17 1.20 1.1020 1.18 1.20 1.2021 1.09 1.10 1.1022 1.17 1.20 1.2023 1.04 1.00 1.1024 1.01 1.10 1.0025 1.12 1.10 1.2026 1.20 1.20 1.2027 1.04 1.10 1.0028 1.06 1.10 1.0029 1.12 1.20 1.10300.98 1.00 1.0031 1.17 1.20 1.2032 1.08 1.10 1.0033 1.10 1.10 1.0034 1.21 1.20 1.20四、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采用SPSS工具,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五、统计分析过程1、单因素方差分析首先运用SPSS软件对三种方法的测定值,即APTT,INR和PT值进行均值比较。

由于有三类指标,用T检验必须两两比较检验,而方差分析可以依次完成,所以此处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判断三种方法下所得的APTT、PT、INR值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在SPSS中的数据排列中,把APTT、PT、INR各作为一个变量,分别排成三列,既用三种方法得到的APTT1、APTT2、APTT3放在一列,PT1、PT2、PT3放在一列,INR1、INR2、INR3放在一列,实验方法作为第四个变量,排在另一列,它的作用是对APTT、PT、INR进行分组。

软件计算结果如下:(1)对表一中各组APTT之间的均值(方差齐性)比较分析表四三种方法所得的APTT的方差分析表ANOVA由表四可以看出,显著性概率P=0.00〈0.01,表示三种方法所得的APTT数据不具有方差齐性,既不同方法所得的APTT值有显著差异。

Post Hoc Tests表五APTT多重比较结果Multiple Comparisons*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01level.由于前面已经得出了三种方法所得APTT值不具有方差齐性的结论,所以这里应当读取“不具有方差齐性”的Tamhane T2的t检验结果(表中加黑部分)。

由表五可以看出,静脉血实验室组与静脉血试条组所得APTT均值组合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1,既两种方法所得的APTT均值有显著性差异,静脉血实验室组与末梢血试条组组合的显著性概率为0.157〉0.01,既两种方法所得的APTT均值无显著性差异,静脉血试条组与末梢血试条组组合的显著性概率为0.066〉0.01,既两种方法所得的APTT均值无显著性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