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目录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7)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2)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2)一、学科简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的基础学科。
通过对物质微观结构及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能进行设计、表征、分析,达到对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认识,从而实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并利用规律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物理学形成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等学科方向,这些学科方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
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始建于1958年,1985年开始与吉林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1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3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资助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吉林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2010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确定为吉林省“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高等学校“重中之重”建设学科。
物理学科在纳米功能材料、半导体光电子学及器件、凝聚态物质理论、界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本学科现拥有吉林省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1个。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
教师队伍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1人。
本学科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先后有9人在国外高校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聘请中科院院士等10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多次组织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扎实的物理学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胜任从事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有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或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文献,能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和论文写作。
4.具有实验室工作的基本技能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1.理论物理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3.原子与分子物理4.凝聚态物理5.光学6.无线电物理四、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2学分,其它必修环节4学分。
五、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即应在学科前沿、科研方法、学术规范等方面教导学生;又要从思想品德、科学伦理、治学态度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
2.指导研究生参加导师的研究项目,注重科研训练。
3.充分利用课题组集体指导的学术环境进行协同培养。
4.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实践活动。
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2.个人学习计划导师根据研究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职业发展方向、研究兴趣专长等因素,指导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等,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个人学习计划须在新生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培养单位及研究生部案。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讲授式、谈话式、谈论式、实践活动式(2)考核方式: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考试科目,其中学科基础课采取闭卷形式,发展方向课可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可通过撰写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成绩以等级形式记录。
七、学位论文1.个人研究计划从第一学期开始,研究生与导师共同商定学习计划和论文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课程学习、阅读文献和必要的调查研究等,在第二学期末完成个人研究计划。
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
研究生做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不少于三名。
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在理论或应用上有一定意义,且实验方案合理,实验路线可行,方能正式开展科学实验。
3.学位论文检测、评阅与答辩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要求学生做论文进展报告。
第六学期初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提交学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和至少2位论文评阅人的评阅,评阅意见合格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在答辩前一周举行预答辩。
4.答辩资格本专业研究生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在学期间必须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1篇与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方可获得答辩资格。
5.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由5人组成。
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答辩可通过,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八、其它必修环节1.学术活动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5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并提交学术活动记录单,计2学分。
2.文献阅读研究生要在导师指导下积极进行文献阅读,并按要求提交经典文献阅读报告和参与报告研讨,计2学分。
3.实践活动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倡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导师签署意见。
九、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和经典文献喀兴林,《高等量子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倪光烔,陈苏卿,《高等量子力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钱诚德,《高等量子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杨泽森,《高等量子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余寿锦,《高等量子力学》,山东科技出版社,1985.曾谨言,《量子力学》(Ⅰ、Ⅱ卷),科学出版社,2000.喀兴林,徐婉棠,《群论及其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A.W.约什,《物理学中的群论基础》,科学出版社,1982.谢希德,蒋平,《群论及其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86.韩汝智,孙洪洲,《群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王仁卉,郭可信,《晶体学中的对称群》,科学出版社,1990.马中骐,《物理学中的群论》,科学出版社,2001.周邦融,《量子场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李正中,《固体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刘辽,《量子场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裘忠平,《现代量子场论导引》,华中大学出版社,1991.胡济民,杨伯君原子核理论(第一卷)原子能出版社,1993.胡济民,原子核理论(第二卷),原子能出版社,1996.R.H.弗伦凯尔,原子核理论原理,国防出版社,1959.徐躬耦,原子核理论核反应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高良俊,原子核反应理论(上册),原子能出版社, 1986.曾谨言,原子核结构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李荣华,《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李荣华、冯果忱编,《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余德浩,汤华中,《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科学出版社,2002.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编,《数值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冯端,金国钧著,《凝聚态物理》(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冯端,金国钧著,《凝聚态物理》(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田强,涂青云编著,《凝聚态物理学进展》,科学出版社,2011.徐慧著,《凝聚态物理专题》,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方俊鑫、陈栋,《固体物理学》(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丁大同,《固体理论讲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李正中,《固体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韦丹,《固体物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 Turton. The Physics of Solids. New York: Oxford Press, 2000.黄昆,《固体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马海武. 电磁场理论.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杨儒贵, 张世昌, 金建铭等. 高等电磁理论,北京华版联图书中心,2009.傅君眉, 冯恩信. 高等电磁理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陈重, 崔正勤, 胡冰. 电磁场理论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杨志民. 现代电路理论与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孙亲锡,张新建, 李海华, 电路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颜秋容, 谭丹 ,电路理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邱关源. 现代电路理论.高教出版社,2006.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刘智恩,《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赵品,《材料科学基础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潘金生、仝健民,《材料科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吴锵,《材料科学基础》,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洪广言,《无机固体化学》(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6.庞震,《固体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王育华,《固体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8.潘功配,《固体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万惠霖,《固体表面物理化学若干研究前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0501)一、学科简介材料物理与化学是物理、化学、材料等多种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以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为基础,从分子、原子、电子等多角度研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行为规律,设计和开发新材料与相关器件。
通过设计新材料和器件探索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器件间的关系,为各种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2007年获批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授予权,主要研究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发光材料、能源材料、磁学材料、电介质材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先进材料的设计、合成、应用及器件研发工作。
本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验条件先进,科研氛围浓烈,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类省部级项目80余项,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