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学时数:72学时理论:56 实践:16学分:4.5分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开课单位:医学院基础部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及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和代谢机能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属医学基础课,也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二、教学基本要求病理学主要通过学习常见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学变化、病理临床讨论及相关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及转归。

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形态、机能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病理知识解释、分析临床问题的一般能力及严谨求实的职业素质,为学习临床课打下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国家2009年临床助理医师基础综合笔试大纲为依据编写。

三、理论教学内容病理解剖学部分一、绪论、疾病概论教学重点: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2.疾病、病理过程、脑死亡教学难点:1.原因和条件的关系、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2.脑死亡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1绪论(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范围以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3)了解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2.疾病概论(1)掌握疾病、病理过程、脑死亡的概念。

(2)熟悉病因的种类、原因和条件的关系、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3)了解健康、病因、原因、条件的概念。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教学重点:1.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再生的概念。

2.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3.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坏死的病变、分类和结局。

教学难点:1.化生的概念及特点。

2.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教学内容: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

(2)熟悉萎缩的分类及病变特点。

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掌握变性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脂肪变、玻璃样变及其形态特点。

了解肝脂肪变发生的机制。

玻璃样变的分类。

(2)掌握坏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分类及结局。

(3)了解凋亡的概念。

3.组织的修复:(1)掌握再生的概念、各类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熟悉机化的概念。

(3)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4)了解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类型。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重点:1.淤血的概念及肝、肺淤血的病变。

2.血栓形成、血栓、栓子、栓塞及梗死的概念。

3.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

4.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教学难点:1.血栓形成的条件。

2.栓子的运行途径。

3.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1.掌握淤血的概念、病变及后果;熟悉慢性肝、肺淤血的病变;了解出血的概念、类型。

2.掌握血栓形成、血栓的概念;熟悉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血栓形成过程和形态。

3.掌握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的运行途径;熟悉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4.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及病变;了解梗死的原因。

四、炎症教学重点:1.炎症的概念、基本病变。

炎症的常见类型及主要特征。

2.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3.炎性肉芽肿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点教学难点: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和炎症介质的作用。

教学内容:1.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和增生);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及主要的作用;了解炎症的原因、基本病变的发生机制。

2.熟悉炎症的分类,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及增生性炎的病变特点;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3.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结局。

五、肿瘤教学重点:1.肿瘤、异型性、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的概念。

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2.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3.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

教学难点:1.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2.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教学内容:1.掌握肿瘤、肿瘤的异型性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熟悉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2.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

熟悉癌前病变(癌前疾病)、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的概念。

3.熟悉肿瘤与机体的影响。

4.熟悉常见肿瘤:鳞状细胞癌、腺癌,脂肪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畸胎瘤、纤维肉瘤、骨肉瘤等的好发部位及病变特点。

了解肿瘤分子生物学基础,常见化学、物理及生物性致癌因素,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六、心血管系统疾病教学重点:1. 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及心、肾、脑的病理变化。

冠心病的类型、病变及后果。

2.原发性高血压的血管及心、肾、脑的病理变化。

教学难点:1. 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病变。

2. 慢性心瓣膜病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及后果。

熟悉冠心病的类型及病变,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类型、病变及后果。

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

2.掌握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熟悉良性高血压各期的病理变化及后果;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恶性高血压的特点。

3.熟悉风湿性内膜炎的病变。

慢性心瓣膜病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了解风湿性心肌炎、心包炎及关节炎的病理变化。

七、呼吸系统疾病教学重点: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变及临床的联系。

2.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难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发病机制教学内容: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其主要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变化、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2.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

熟悉其并发症。

3.熟悉肺癌的病理类型及病理变化。

八、消化系统疾病教学重点:1.胃溃疡病的病变特点及合并症。

2.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3.病毒性肝炎病因、病理变化及与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难点:1.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2.病毒性肝炎病因、病理变化及与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内容:1.掌握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及合并症。

了解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3.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与临床的联系。

4.熟悉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及病理变化。

九、泌尿系统疾病教学重点:1.肾小球肾炎的分类、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难点: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熟悉常见肾小球肾炎分类、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感染途径、类型、临床病理联系。

十、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教学重点: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肺结核的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教学难点:结核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肺结核的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2.熟悉细菌性痢疾、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艾滋病、尖锐湿疣、淋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病理生理学部分一、休克教学重点: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分期及微循环变化、主要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1.休克的分期及微循环变化。

2.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教学内容:1.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分期及微循环变化、主要临床表现。

2.熟悉休克的原因及分类。

3.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

4.了解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

二、心功能不全教学重点:1.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

2.心力不全的发生机制教学难点:1.心力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2.心力不全的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1.掌握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诱因与分类。

2.熟悉机体的代偿反应。

3.了解心力不全的发生机制及心力不全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呼吸功能不全教学重点:1.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与原因、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2.弥散障碍:弥散障碍的原因、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3.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教学难点: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

2.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3.了解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的变化。

四、肾功能不全教学重点: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少尿型肾功能不全发生的机制及机能代谢的变化。

教学难点:肾功能不全发生的机制及机能代谢的变化。

教学内容:1.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概念、少尿型肾功能不全发生的机制及机能代谢的变化、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出血倾向、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了解尿毒症的概念、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及发生机制。

2.熟悉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与类型、了解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特点。

3.了解防治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四、实践教学内容一、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实践目的和要求:掌握萎缩、细胞肿胀、玻璃样变性、脂肪变性、坏死的病理变化特点。

内容和安排:大体标本1学时;镜下切片1学时。

1.大体标本:肾盂积水、前列腺增生症、肾代偿性肥大、肝脂肪变性、脾梗死、肾结核(看干酪样坏死)、湿性坏疽、肝浊肿、肾浊肿。

2.切片: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肝脂肪变性、脾或肾梗死、肉芽组织。

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践目的和要求:1.掌握静脉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等病变的病变形态特点。

2.观察静脉注入空气所引起的肺循环空气栓塞产生的严重后果。

内容和安排:大体标本1学时;镜下切片1学时。

1.大体标本: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静脉血栓形成、脾贫血性梗死、脑出血、脾破裂出血。

2.切片: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混合血栓。

3.病例分析三、炎症实践目的和要求:掌握炎症的基本病变,主要类型的病理变化特点。

内容和安排:大体标本1学时;镜下切片1学时。

1.大体标本:纤维素性心包炎、粘膜的假膜性炎(白喉)、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阑尾蜂窝织炎,慢性胆囊炎、肾结核、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

2.切片:肺脓肿、阑尾蜂窝织炎、慢性胆囊炎、淋巴结结核。

3.病理临床分析(课后)四、肿瘤实践目的和要求:掌握肿瘤的形态特征;常见肿瘤的病变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

内容和安排:大体标本1学时;镜下切片1学时。

1.大体标本:乳头状瘤、卵巢纤维瘤、皮下脂肪瘤、子宫平滑肌瘤、乳腺纤维腺瘤、血管瘤、骨瘤、皮肤鳞状细胞癌、肺鳞癌、结肠癌、直肠癌、膀胱癌、卵巢畸胎瘤、黑色素瘤、骨肉瘤、纤维肉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