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景观艺术 开题报告

红楼梦景观艺术 开题报告

王功珉在《试论<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中提出景专为我设,物独为我用;景因人而设,人因景而立等观点,对大观园的景观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研究。
张军在《大观园植物景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研究》中,在统计大观园植物名录的基础上,对大观园主要人物居住院落的植物景观尤其是大观园植物配置特色及植物与人物的关系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分析了怡红院、潇湘馆和蘅芜苑,提出大观园的植物选配不仅做到了“适地适树”还做到了“适人适树”,将主人与景观融合一起。
[6]张军. 大观园植物景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研究[M]. 中国园艺文摘, 2012,109-110
[7]刘颖. 浅谈“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的统一融合[N].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8-9(第27卷第5期).
[8]牛坚.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大观园三个主要院落的景物布局与人物[A].河北林果研究, 2005-12:393-395.
路培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居住环境与人物性格浅析》中,通过查阅大量园林文化与植物文化的资料、民俗民风的文献,以潇湘馆为例对大观园中主要人物的居住环境和人物性格的相关性做了分析。
胡悦、樊国盛、魏开云在《林黛玉性格与潇湘馆室外环境的园林意境研究》中,综合分析林黛玉的典型性格与其居住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分析总结意境、心境在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作用,并对古典园林意境在现代园林中的指导应用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3.报告文学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引言
一、大观园的建造
二、大观园景观与人物性格的统一
(一)贾宝玉与怡红院
(二)林黛玉与潇湘馆
(三)薛宝钗与蘅芜苑
三、结语
6.参考资料
[1]曹雪芹、无名氏.《红楼梦》(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赵武征.人园合一 浑然天成——小议《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J].古建园林技术,2006(4):20
赵武征在《人园合一 浑然天成——小议<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中,从园林的个性化和人格化两个方面对大观园园林性格的塑造进行了探讨,在文中,他提到大观园遵循了“人园合一”的原则,利用花木山石的象征意义,赋予园林以生命和情感,形成园林性格。
刘颖在《论“大观园”的园林美学意蕴与<红楼梦>精妙的文学意境的融合》中,提出大观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情感、命运的遭遇、结局紧紧地统一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义与境的和谐。
刘颖在《“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的统一融合》就潇湘馆的环境对林黛玉的性格、命运进行分析,提出大观园园林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感及其命运的遭遇、结局紧紧地统一融合在一起。
姜书纳、魏开云在《贾宝玉性格与怡红院室外环境的园林意境研究》以大观园中主要人物之一贾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室外环境为背景,综合分析贾宝玉的典型性格与其所居住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得出怡红院典型场景中的主要构成元素,最终总结园林意境、心境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作用,并对古典园林意境在现代园林中的指导应用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本文将从人物性格与大观园居住环境入手,来解读《红楼பைடு நூலகம்》中大观园“人园合一”的景观艺术。
2.相关理论文献及报告文学综述
园林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我国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类型多样,先是皇家园林独领风骚,接着文人园林却后来居上,逐渐成为主流。中国古典园林,反映出我国根深蒂固的农耕意识和崇尚自然的审美格调,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人”的文化精神。《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我国园林建造艺术的总结,代表着园林的最高成就,寄寓着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和情爱理想。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红楼梦》中大观园园林景观艺术进行研究,现将这些期刊文献整理如下,进行综述。
[3]刘颖.论“大观园”的园林美学意蕴与《红楼梦》精妙的文学意境的融合[A].长春: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2010.173-175
[4]张海林、朱荔丽.《红楼梦》中园林景观设施艺术的审美解读[J].红楼梦学刊,2013,(3)128-1137
[5]王功珉.试论《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J].红楼梦学刊,1987,(2)281-296
王启忠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红楼梦>环境塑造在人物描写上的作用》中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环境进行分析,,文中提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正是体现了“人园合一”的园林理念。
王晓洁在《林黛玉与潇湘馆研究综述》中提到林黛玉与潇湘馆作为《红楼梦》里人物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潇湘馆的环境不仅烘托了林黛玉的形象,更随着林黛玉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篇文章拟梳理红学发展过程中对林黛玉与潇湘馆关系的研究,来论证将林黛玉与潇湘馆作为研究专题的意义。
[9]周书文.红楼梦的独创艺术[M].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10]任明华.红楼园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1]朱淡文.薛宝钗形象探源[J].红楼梦学刊,1997,(3):86
[12]俞晓红.《红楼梦》意向的文化阐释[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3]路培. 《红楼梦》中的人物居住环境与人物性格浅析[J].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12(57)
[14]姜书纳、魏开云.贾宝玉性格与怡红院室外环境的园林意境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2012 (01).
[15]王启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红楼梦》环境塑造在人物描写上的作用[J]. 红楼梦学刊, 1985(02).
[16]王晓洁. 林黛玉与潇湘馆研究综述[J]. 红楼梦学刊, 2010(01).
曲文军在《薛宝钗别号“蘅芜君”意蕴考索》一文中从“蘅芜”的出典、蘅芜苑的楹联、元妃赐名“蘅芜苑”、李纨命名“蘅芜君”,异草仙藤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对薛宝钗别号“蘅芜君”的深层意蕴进行了考证探索。
孟凡玲在《论薛宝钗性格中的“冷”与“暖”》一文中,从院落环境到房屋摆设来研究薛宝钗性格中的双面性。
牛坚在《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大观园三个主要院落的景物布局与人物》中提到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其中三大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院落布置,与体现人物性格、命运水乳交融,景物的规划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涵,体现出“以人为本、人园合一”的园林设计中心。
任明华在《红楼园林》中,从大观园的原型与寓意谈到大观园园林的居住环境与人物的性格、命运,向我们阐述了大观园园林建造体现的天人合一。
俞晓红在《<红楼梦>意向的文化阐释》一书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透析《红楼梦》种诸多意象所蕴涵的文化象征,以求得文本解读和文化阐释的融合。根据一个个小的意向来解读人物性格。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类型:文学作品创作)
题目:论《红楼梦》中的景观艺术
2015年5月30日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类型:文学作品创作)
1.报告文学选题目的和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文人曹雪芹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以他精湛的文学功底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才情各异的女子,而她们的性格才情不仅仅是从语言、行动中体现出来,更能从她们在大观园中的居住环境中体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