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明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
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摄、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cinématographe)。
卢米埃尔兄弟用这种手摇的电影机拍摄了一些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厂的大门》(Sortie de l'usine)、《婴儿的午餐》(Déjeuner de bébé)、《火车到站》(àl'arrivée àla Gare)、《水浇园丁》等,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
以后卢米埃尔派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徕观众,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头风光和官方庆祝典礼的影片。
由于“活动电影机”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简化的cinema一字从此成了“电影”的国际名词。
活动电影的放映时间只有两三分钟。
因此观众的新奇感很快消失。
尤其是在1897年5月巴黎义卖市场放映电影时的一场大火,烧死了许多贵夫人以后,电影被看作是危险的娱乐,更加速了它的危机。
要摆脱这一危机,就必须把电影从单纯的纪录工具引向戏剧的道路,用戏剧的艺术来表现故事。
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里爱原是一位魔术师和戏剧导演兼演员。
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话片。
他的摄影棚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
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摄影机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摄。
从1897年到1913年,梅里爱拍了许多神话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红帽》、《圣诞节之梦》、《格利弗游记》、《仙女国》、《月球旅行记》、《北极征服记》等。
此外还有一些排演的新闻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战舰缅因号的爆炸》。
在拍摄幻影片时,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机械装置,还采用了幻灯、照相技术(如叠印、迭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发明的特技(慢速摄影、调换的特技摄影、应用模型和通过玻璃鱼缸的摄影来表现海底景象等)。
梅里爱的故事片深受大众的欢迎,他的事业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
但由于他故步自封,固守舞台剧的格式,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失败者,直至破产。
1901年,经营留声机起家的查尔斯·百代在巴黎万塞纳-马恩省建立了一个摄影棚,委托出身于游艺场演员的齐卡来监制影片。
齐卡效仿英国G.A.斯密士、J.威廉逊和W.R.保罗的影片,以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畅销小说为题材,拍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获成功的有《一个罪犯的故事》(1901)和《酗酒的牺牲者》(1902)。
在他领导下集合了L.农居埃、G.威尔、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导演,形成了一个万塞纳-马恩省制片集团。
从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公司”。
经营照相器材的莱昂·高蒙在1897年也制成了一种连续放映机,并从1899年起由爱丽丝·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质量远不如梅里爱的作品。
艺术影片1907年至1908年,世界经济萧条时,电影陷入第二次危机。
为了摆脱这次危机,电影必须从改进质量着手。
此时,电影技术已具备了放映长片的条件,可以用“高尚的”题材来吸引上流社会有钱的观众。
于是拉菲特兄弟在财团的支持下,组建了艺术影片公司。
艺术影片公司请著名的作家写剧本,重金聘请著名的戏剧导演担任导演,请法兰西喜剧院的著名演员当演员。
1908年12月第一部艺术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获得法国文艺界的广泛好评。
这一成功立即引起国内外的竞争。
百代公司除了买下这家公司28部影片的发行权之外,自己又组织了作家与文学家电影协会。
由A.卡普拉尼担任导演,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艺题材影片。
如《阿尔勒城的女人》(1909)、《巴黎圣母院》(1911)、《悲惨世界》(1912)等。
虽然艺术影片公司不久被百代公司挤垮,但它在法国以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法国,从此开始了拍摄文艺题材影片的时期,故事片长度增加到可放映一小时;从此影片被划分为长片、短片两类。
为使观众了解故事情节,影片中开始穿插一些字幕说明,过去放映影片时专人在幕后解说的作法逐渐被淘汰。
美国、意大利、丹麦和英国采取同样的作法,竞相拍摄“艺术影片”;“艺术影片”被认为是无声电影艺术的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电影除了艺术影片之外,成套的喜剧片和侦探故事片是另两种主要样式,马克思·林戴、雅克·.杜朗、A.第特、R.波塞蒂等人主演或导演的系列喜剧片,形成一个独特的法国喜剧流派;V.H.雅塞导演的《尼克·卡特》(1908)、《齐哥马尔》(1911),路易·费雅德导演的《芳托马斯》(1913)等侦探片风行一时。
1910年前,法国电影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称霸世界。
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
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影片的竞争,其霸权有所削弱,但法国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外市场,法国影片仍占优势。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电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毁。
由于战争,法国影片生产完全停顿。
美国影片乃乘虚而入,占领了法国的电影市场。
第一次大战期间,为了宣传的需要,法国陆军部成立了陆军电影处。
调集一批摄影师,拍摄战争新闻片和纪录片,发行电影新闻周报《战争纪事》。
1915年后,西线战局比较稳定。
一部分电影工作者复员退役。
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又恢复了生产,拍了一些战争宣传片,其中有L.梅尔康东与R.埃尔维勒合导的《法兰西的母亲们》(1917)、莱皮埃,M.导演的《法兰西的玫瑰》(1919)等。
这些影片由于制作粗糙,情节简单,受观众欢迎的时间不长。
因此,两公司恢复了战前的作法。
路易·费雅德拍了系列恐怖片《吸血鬼》(1915~1916)、《鸠台克斯》(1917),L.A.安东尼拍了《海上劳工》(1918)、《科西嘉兄弟》(1916),阿贝尔·冈斯拍了《帕迪的英雄气概》(1915)、《废墟之花》(1915)。
这些影片大多是在摄影棚外拍摄的,限于战时条件,质量不高,不能和美国影片相抗衡。
现代主义流派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关闭了他经营的制片、发行机构,卖掉了掌握法国主要影院网的百代交易公司和万塞纳-马恩省胶片厂,使法国电影濒于消亡的边缘,影片产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输出几乎等于零,为了重振法国电影,德吕克,L.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并以他为中心创立了一个包括乔治·杜拉克、M莱皮埃(?)、让·爱浦斯坦、阿贝尔·冈斯等人的电影流派──印象派。
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
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
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
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目》(1920)、《太阳的死亡》(1921)、《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莱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无情的女人》(1924)、《金钱》(1929)、爱浦斯坦的《巴斯德传》(1922)、《忠实的心》(1924)、《美丽的尼维尔纳斯河》(1924)、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3)、《拿破仑》(1927)。
印象派电影由于追求造型美、寻求新奇的视觉形像和新颖的拍摄角度,发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会,脱离现实。
1924年,路易·德吕克故世后印象派便告衰落。
印象派虽然只昙花一现,但在电影美学和电影技巧上却有所贡献,其中有路易·德吕克在《狂热》(1921)中的深焦镜头,冈斯在《车轮》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仑》中迭印的人物及合成银幕和多种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莱皮埃在《黄金国》中从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种景像等。
1923年到1933年间,出现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电影。
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
这种电影常由达达主义者拍摄或参加演出,如达达派美国摄影师M.雷伊在法国拍摄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立体派画家 F.莱谢尔拍摄的表现物体和齿轮运动的《机器舞蹈》(1924),勒内·克莱尔导演的插在F.皮卡比亚编写的一出芭蕾舞剧内、在演出幕间休息时放映的《幕间节目》(1924),片中有雷伊、M.杜尚、皮卡比亚这些达达主义者的演出。
此外,还有H.修梅特拍摄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J.格莱米永拍摄的《机械照相机》(1924),因为他们都是表现抽象的物体,因此达达主义电影也被叫做“抽象电影”或“纯电影”。
1925年,达达主义电影为超现实主义电影所代替。
超现实主义电影强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表现梦幻世界,追求诗意和强烈的效果。
它和达达主义的电影都是一种反传统的电影,不同处是超现实主义表现的对象由物转向人,因此多少带有故事情节。
代表作有《贝壳与僧侣》(1927,杜拉克导演),《一条安达鲁狗》(1928,布努艾尔导演)、《诗人之血》(1930,让·考克多导演)、《黄金时代》(1930,布努艾尔导演)、《尼斯的景象》(1930,让·维果导演)、《诺让──星期天的乐园》(1929,马塞尔·卡尔内导演)、《无粮的土地》(1932,布努艾尔导演)。
后3部影片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转向纪录电影的作品。
有声电影的兴起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予先锋派电影以双重的打击。
有声片出现以后,摄制影片的费用大大提高。
没有巨额资金,根本不可能摄制影片;另一方面,那些为放映先锋派电影而开设的专门性影院也由于经济危机、观众稀少而停业或改映有艺术性或有历史趣味的外国影片。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终于不得不宣告结束。
印象派,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片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席卷整个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在电影艺术上的反映,表现了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1918年至1930年间法国电影的主流是商业性影片,有很多是从文学名著改编而成,文学名著知名度高,吸引观众,所以制片商竞相摄制。
被改编的作品不仅有法国本国的文学名著,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文学名著。
此时期最活跃的制片公司之一是电影故事公司,它专门摄制分集的古装片(如《三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