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摘要: 阐述了中国稀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稀土矿产储量丰富,目前中国稀土资源储量 2700 万吨( REO) 约占全球的30.17%,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中国稀土精矿生产能力较大 ,稀土精矿生产能力可达 10 万t 以上。
然而,一度成为我国稀土生产的痼症。
生产经营管理粗放,同类产品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
从当前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还存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亟待加强、冶炼分离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自主创新不足、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等诸多问题。
我国要提高国家的稀土应用水平,从科技创新源头抓起,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技术制高点。
关键词稀土资源开采利用稀土保护中国发展1、引言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两个元素——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Rare Earth)。
简称稀土(RE或R)。
我国稀土产业经过近 50年的开发建设, 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加工和市场应用的工业体系, 中国已成为稀土生产、消费大国并正向稀土强国转变。
本文综述了我国稀土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策。
稀土元素因其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相近而共稀土元素因其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相近而共特殊的个性 , 同一结构或体系的稀土材料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 随着稀土元素特殊性质的不断认识和发现 ,每隔 3~5 年 ,就会找到稀土的一种新用途 ,特别是它们的光学、磁学性质已广泛地应用在当今新材料、新技术领域 , 目前含有稀土的功能材料已达 50 多类 ,包括光学材料、磁性材料、电子材料、核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等 , 因此 ,稀土被人们誉为新世纪高科技及功能材料的宝库 ,它是发展高新技术的战略性元素。
2、稀土产业状况稀土产业包括研究开发稀土资源并产出产品、生产稀土产品、加工制造稀土终端应用和开发稀土应用市场。
据此稀土产业包括稀土资源的科技开发、采矿、选矿、冶分离企业和稀土功能材料、终端应用材料企业; 前者在稀土产业链中属上游企业而后者则属于下游企业, 两者均属原材料加工业, 而利用稀土材料制成某种器具件和整机者则属于机电制造业, 不属稀土产业范围, 稀土产业及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见图1。
2.1稀土产业总状目前从事稀土冶金提取、材料制备和应用开发的研究机构约百余家, 为稀土工业技术及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稀土冶炼企业约200 余家, 至2005 形成的湿法冶金生产能力约1917 万吨REO; 火法冶炼单一稀土金属能力约5 万吨, 稀土硅铁合金冶炼能力约 11 万吨。
冶炼产品的市场规模约65~ 70 亿元; 稀土新材料仅稀土永磁、矿( Y O > 储氢合金及荧光粉的市场规模约达120 亿元。
稀土冶炼产品品种种近 500 种, 规格近千个,产品质量达世界先进水平, 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产品质量达世界先进水平, 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稀土功能材料性能不断提高, 品种规格愈端用户供货。
稀土应用市场不断扩大, 在传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面涵盖了国民经济10 多个领域, 40 多个行业。
2000 年以来稀土产品的市场消费量增长率达11% 以上, 市场需求旺盛推动稀土产业高速发展。
中国稀土产业虽然其产能、产量和市场消费量都据世界首位, 但其存在的问题也较严重, 可归纳为 3 个方面: 结构性问题, 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 良莠不齐需进行集约化、大型化整合; 技术和管理层面的问题, 表现为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生产过程造成环境污染及生态的破坏和单位产品消耗过高、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欠佳; 组织层面的问题是稀土行业缺失有效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的行业自律。
解决上述3 方面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2.2 国内外稀土产销应用概况目前全球稀土资源总储量为8800 万吨,其中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仅占全球的31% 中国以全球30% 的储量,供应了全球95%以上的需求,被称为“黄金卖了白菜价”。
由于中国的稀土价格低廉,美国乐得从1985年就关闭了自己的稀土矿,全部从中国进口;日本也大量进口中国稀土囤积。
2010 年7 月28 日,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Marc Humphries 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名为《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详细分析了稀土的用途、全球稀土资源的供给链条,并详细列出了中国2009 年的稀土相关数据。
报告正文第6 页的“2009 年全球稀土产量与储量”表格清晰显示:2009 年,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 万吨,占世界36% ;产量则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 。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009 年的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世界13% ,而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为1900万吨,占世界19% ,产量为零;澳大利亚储量为540 万吨,产量为零;印度储量为310 万吨,占世界3% ,产量为2700 吨,占世界2%。
报告还提到位于美国加州的矿芒登帕斯稀土矿。
该矿日产量曾达2 万吨,但因中国廉价稀土的“冲击”,已经封存起来,美国的钼公司也已基本停产。
报告说,由于采取减少采矿量、打击非法开采活动,用配额和出口税限制出口等措施,中国稀土出口从2009 年的 5 万吨到2010 年的 3 万吨,全球将出现巨大的稀土供需“缺口”,各国急需寻求其他稀土进口渠道。
2.3我国稀土生产概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可以大量供应不同品种及不同品级稀土产品的国家,在世界稀土市场上具有支配和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稀土产业根据矿产品类型和生产力布局,已形成南北两大生产体系。
北方稀土生产体系以内蒙古、四川、甘肃、山东为主,形成以白云鄂博矿、氟碳铈矿为主要原料的轻稀土生产基地;南方稀土生产体系以江西、江苏、广东、福建等省为主,形成以南方离子型矿为原料的中重稀土生产基地。
白云鄂博矿是稀土与铁、铌、钍等元素共生的综合矿床,稀土矿主要分布在该矿的主、东、西三个铁矿体中。
东部接触带和主、东矿体下盘的稀土白云岩主、东矿稀土矿化强烈、萤石化白云岩稀土含量最高 ,铁矿化白云岩次之 ,稀土含量向深部有增高趋势。
其它矿区 ,如主、东矿上下盘白云岩、西矿区、东介勒格勒和都拉哈拉矿区虽远景储量较大 ,自东向西品位有下降趋势 , 目前尚不能作为稀土矿加以利用。
四川至今已初步查明稀土矿29 处,分属9 种成因类型。
自东向稀土矿产资源集中于攀西地区,大多分布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西昌、德昌等县市 ,构成了一个南北长约 300km 的稀土资源集中区 ,集中分布在冕宁县的牦牛坪和德昌县的大陆槽牦牛坪稀土矿床规模居各矿床之首 ,矿床的工业矿物绝大部分为氟碳铈矿 ,其次为氟碳钙铈矿 ,少量硅钛铈矿等 ,矿石中 80 %REO 集中在氟碳铈矿内。
该稀土矿中镧、铈、镨、钕轻稀土占98 % 以上, 中重稀土配分仅为 1 %~2 % , 是典型的氟碳铈矿。
其中铕、钇较国外同类矿床含量高 ,并且稀土矿物单一 ,矿石易选易炼。
3、我国稀土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为保护稀土这一战略资源,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国政府多年来对稀土产业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当前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还存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亟待加强、冶炼分离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自主创新不足、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等诸多问题。
3.1、重组步伐缓慢,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的稀土矿产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同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许多地方纷纷成立的小企业开始稀土资源开发,由于开采水平落后,管理模式粗放,使得大量的稀土资源流失和破坏。
由于中国稀土企业联合与重组的步伐缓慢,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稀土生产大小企业200 多家,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只有骨干企业20余家,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按产品分类,其中有稀土矿山30 多个、稀土冶炼和材料厂80 多个、稀土合金厂20 多个、稀土磁性材料厂100多个、稀土荧光材料厂30 多个、稀土微肥厂10 多个。
属国有企业(原财政关系在中央部门的企业)33 个(含12个选矿厂、21 个冶炼厂) ,地方中小型企业近170家。
龙头企业还不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而在美国,稀土行业只有两家企业,法国仅有一家。
稀土行业这种“小、散、乱、差”现象已成痼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更严重的是带来环境的破坏。
3.2、开采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稀土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主体过多、采富弃贫、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不够,行业准入把关不严。
我国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区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堪称世界最大的中重稀土资源,由于管理不善,自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国营、集体、个人开矿一起上,都不同程度地造成采富弃贫、采易弃难、漏采弃矿压矿的现象严重。
目前国内国有稀土矿山的资源回收率一般为60% ,那些被一些经济学家赞美有加的民营矿山普遍不足40% 。
我国最大的包头混合型稀土矿回收利遍不足40% 。
我国最大的包头混合型稀土矿回收利坝储存。
由于未能采取分流、分堆等保护措施,大量稀土在浸取中流失,稀土精矿成分不稳定,直接影响了稀土产品的深加工质量。
我国特有的南方地区离子型稀土矿,属于世界罕见、储量有限的中重稀土资源,目前的平均利用率只有20%—50%。
3.3、过度开采,盲目竞争我国的稀土蕴藏量和产量在世界上都排第一,是举世公认的稀土资源大国。
海外市场的刺激,致使中国这些年大量、廉价地向发达国家出口了稀土矿产。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稀土产业自身存在无序竞争,各地一哄而上,乱采滥挖,造成产能过剩,稀土产品供大于求,而且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互挖墙脚,导致大量稀土廉价出口,甚至存在大量走私贱卖的情况。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本来仅在原包头、上海、珠江三个国营稀土厂推广的稀土分离技术扩散,各种各样的非法小作坊的无序开发,造成了稀土资源的大量损耗。
我国的稀土生产能力迅速达到12万吨至15万吨,超过全球10万吨左右的需求。
供求失衡、互相压价导致稀土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从1998年到2005 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10倍,价格却是原来的不到七成,甚至低于1985 年的价格水平,使我国稀土行业陷入困境。
由于过度开采、盲目竞争现象严重,我国的稀土资源始终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资源效益也没有显现出来,业内人士戏称“黄金卖出萝卜价”。
3、4 环保意识薄弱,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稀土企业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