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案例PPT课件
3
一、税收筹划与依法纳税
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就是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
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在 众多的纳税方案中选择其中的最佳纳税方案,从而 使企业获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正确理解税收筹划 1.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特点,与偷税不同 2. 税收筹划具有(事前)筹划性特点 3.税收筹划具有综合性特点 (整体税负)
偷税和逃税罪判定不同
偷税强调的是手段和结果,未涉及是否存在故 意,但所列手段多出于主观故意。但并不是说
主观故意是必要条件。如进行虚假申报。
结论:属于偷税,存在故意与否不影响定性。
10
(二)由于税务机关的责任造成少纳税的,是 否为偷税?
有人认为与税务机关搞好关系,利用
税收征管的漏洞完全可以获取税收利益(有人
税收案例培训讲座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主要内容
1.税收筹划与依法纳税 2.避税与偷税 3.评估检查中企业收入存在问题的案例 4.对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收入确认问题 5.个人所得税案例分析 6.关联交易案例分析 7.土地使用税案例分析 8.房产税案例分析 9.其他涉税行为分析
4
货物
劳务
行为
财产
进口
关税、增值税、消费税
生产(应税消费品) 消费税
采掘 (应税资源) 资源税
企业
批发
增值税 城建税 所得税
零售
教育费
个人
加工修理修配
其他劳务
转让无形资产
营业税
销售不动产
土地增值税
书立、领受、使用应税凭证
印花税
取得应税车辆
车辆购置税
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建设 耕地占用税
认为这也属于税收筹划内容),你认为呢?
《征管法》第52条第1款:
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
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
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
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结论:不属于偷税
11
评估检查中企业收入存在问题的案例 [案例] [青岛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缴、少缴税款案
14
对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收入确认问题
2、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 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增值税 实施细则规定:“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 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 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不 分采取代销方式如何,而消费税法律法规文件没有这方面 的规定。
16
对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收入确认问题
5、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规定: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 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 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 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增值税、消费税法律法规没有这一 规定。
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区别
1.合法性与非违法性(符合产业政策导向与钻 税收政策的漏洞及利用政策的盲点等)
2.采用的方式不同 3.前者国家鼓励采用,后者反避税(代价)
8
偷税的认定及处罚
一、偷税的含义 二、偷税的认定要件(偷税法定) (一)偷税的主体法定 (二)偷税手段法定 (三)已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结果 注意:偷税是行为违法和结果违法,必须同时
满足这两个条件。
9
三、偷税的具体认定
(一)由于纳税人对税法不熟悉造成少纳税的, 是否为偷税 ?
有人认为由于行为人对税收规定、财务
会计制度不了解,或由于疏忽大意漏报应税项
目等过失行为,而导致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
行为属于漏税,漏税不能按偷税处理。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问题:偷税是否必须存在主观故意?
6
避税原理
收入、利润
高税区
低税区
成本费用
收入利润
盈利企业
亏损企业
成本费用
7
[避税的法律责任]
征管法第36条规定:
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 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 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 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 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 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 合理调整。
பைடு நூலகம்13
对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收入确认问题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1、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托收
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增值税、消费 税实施细则规定:“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 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比所得税收入 确认增加了“发出货物”这个并列条件。
产权受让
契税
房产
房产税
土地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
车船使用税
5
税收筹划与避税的比较分析 避税的含义 所谓避税,是指纳税人通过非违法的手段和方
式,通过资金转移、成本转移、费用转移、利 润转移等方法躲避纳税义务,以期达到少纳税 或不纳税的一种经济行为。 所谓避税,是指纳税人钻税收法律、法规的漏 洞,在集团公司、联属企业或关联企业之间, 利用控制或被控制关系,通过人为的转让定价 方式转移利润,以达到不纳税或少纳税的目的。
] [案例] 评估案例2 评估案例3
12
对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收入确认问题
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虽然都是以销售货 物或应税劳务收入为主要计税依据,企业所得税的收入总 额也是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计税收入为基础的,但 是,除特别规定的计税项目外,如:增值税、消费税、营 业税对代收、代垫款项征税;增值税、消费税对进口货物 和特定的包装物押金、用于非应税经营项目的“视同销售” 收入征税;增值税对设在县(市)以外实行统一核算机构 间移送货物征税;企业所得税对接受捐赠、收取的权益性 收益和特定的财政拨入资金征税,等等,就同一征税项目 收入确认的政策历来都略有差别。
15
对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收入确认问题
3、消费税实施细则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 的,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书面合同没有约 定收款日期或者无书面合同的,为发出应税消费品的当天 。”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文件也没有这一规定。
4、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规定:“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 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 。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增 值税法律法规文件也没有这一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