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_黄洁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_黄洁


表2
人口分组 ( 万人)
500 以上 200 - 500 100 - 200 50 - 100 50 以下
总计
2000 年、2005 年、2011 年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城市数
2000 年 人口 面积( 平 密度( 人/
人口密度是研究人口分布的 常 用 方 法[1]。胡 焕庸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发现东西部人 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 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这条界线即中国 人口分布 的“胡 焕 庸 线 ”[2]。 韩 惠 等 利 用 中 国 第 四 次人口普查资料,基于 GIS 的人口信息系统,通过中
二 城市人口密度定义与数据来源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量,通 常计算城市人口密度的方法是城市人口除以城市面 积。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使 用最多的指标[11],也 是 城 市 人 口 密 度 研 究 的 基 础 。 在 中 国 ,统 计 学 上 的“城 市 人 口 ”和“城 市 面 积 ”都 有多种计算标准,因 此 存 在 关 于“城 市 人 口 密 度” 的多种说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本文着重 分析城市人 口 密 度 的 时 空 变 化,选 取 的 指 标 必 须 具有横向和 纵 向 的 双 重 可 比 性,故 本 研 究 的 人 口 密度是指城市市辖区总人口与市辖区土地面积的 比值。
第三,从 2000 年到 2005 年,东部与西部地区的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均大幅度扩张,人口密度有较 大幅度下滑,这是东部和西部五年间的人口增长速 度相对 滞 后 于 用 地 规 模 的 扩 张 速 度 带 来 的 结 果。 2005 年至 2011 年间,由于东中部地区的人口增幅 相对高于用地规模的增幅,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人 口密度均有所增加,但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增长最少, 不足 3 人 /平方公里。
第四,中部地区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上升趋 势,但 2005 年到 2011 年间的人口密度增长幅度大 于 2000 年到 2005 年的增长幅度。这表明,中部地 区城市在 2000 年到 2011 年间处于城市化阶段,且 2005 年至 2011 年间城市化进程加快。
3. 各级城市情况 按城市市 辖 区 总 人 口 划 分 城 市 等 级① ,可 将 城 市划 分 为 超 大 城 市 ( 500 万 人 以 上 ) 、特 大 城 市 ( 200 - 500 万人) 、大城市( 100 - 200 万人) 、中等城 市( 50 - 100 万人) 和小城市( 50 万人以下) 。 ( 1) 城市数量及城市规模的变化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数量在 2000 年
至 2005 年与 2005 年至 2011 年间均有增加; 中等城 市数量在 2000 年至 2005 年间增加了 5 个,2005 年 之后城市数量保持不变; 小城市数量呈加速减少的 趋势。
十余年间,除小城市外的各类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均有增加。其中人口和用地规模增长比重最 大的是特大城市,人口增加了约 4562 万人,占总增 长人口的 44. 70% ; 用地扩张了 62582 平方公里,占 土地总扩张面积的 30. 96% 。该类城市十余年间的 人口增长速度相对快于土地扩张的速度,人口密度 理应增加,但新增的城市数量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该类城市的总人口与用地规模,进而影响了城市 的平均人口密度。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增长比重最 小的是小城市,人口不断减少,十余年间减少约 685 万人; 用地呈现小规模的扩张,仅增加了 15082 平方 公里,占土地扩张总面积的 7. 46% ; 然而小城市数 量减少了 17 个,这表明小城市的土地总面积的增长 主要是靠城市内部土地面积的扩张。
〔作者简介〕 黄 洁( 1991—) ,女,汉族,江西黎川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 钟业 喜( 1973—) ,男,汉族,江西南康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161021) 。 〔收稿日期〕 2014 - 04 - 02 〔修回日期〕 2014 - 05 - 15
本研究所用的 2000 年、2005 年与 2011 年的城
市市辖区土地面积与总人口数据均来源于 2001 年、 2006 年、2012 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三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统计分 析
1. 总体情况 2000 年到 2011 年十余年间,地级市的数量共 增加了 25 个,其中 2000 年到 2005 年间增加了 24 个地级市,而 2005 年至 2011 年间增设铜仁、毕节 2 个地级市,同 时 撤 销 地 级 巢 湖 市,改 设 为 县 级 巢 湖 市,由合肥市代管。 2000 年到 2005 年间,中国城市的人口数量增 长了 7701. 76 万人,增幅为 26. 94% ; 用地规模拓展 了 153044 平方千米,增幅为 34. 69% 。由于城市人 口规模的相对增长速度落后于用地规模的相对增长 速度,中 国 城 市 的 平 均 人 口 密 度 由 2000 年 的 647. 82 人 / 平方公里降为 2005 年的 610. 58 人 / 平方 公里。 2011 年中国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比 2005 年 均有所增长,但增速小于 2000 年至 2005 年的增速。 2005 年至 2011 年间,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幅分别 为 9. 73% 和 8. 26% ,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相对快于 用地规 模 的 增 长 速 度,故 2011 年 的 人 口 密 度 比 2005 年的人口密度有所回升,增长了 1. 36 个百分 点。 2. 各地区情况 将全国区 域 划 分 为 东 中 西 部 地 区,东 部 地 区 自北向南包括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 桂、琼等 12 个 省、直 辖 市、自 治 区; 中 部 地 区 包 括 内蒙古、黑、吉、晋、皖、赣、豫、湘、鄂 等 九 个 省、自 治区; 西部 地 区 包 含 其 余 的 十 个 省、直 辖 市、自 治 区。根据以上划分方法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人 口、用地规模及人口密度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 1 ) , 得出结论如下。
表1
年份
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人口 ( 万人) 13503. 65 9719. 96 5359. 67 28583. 28
2000 年、2005 年、2011 年中国城市分地区人口、面积和人口密度
பைடு நூலகம்
2000 年 面积
( 平方公里) 133298 193808 114119 441225
密度( 人 / 平方公里)
城市科学
·17·
《城市问题》2014 年第 10 期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
国人口密度图,论证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并 分析了成因[3]。近些年因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技 术的引入,人口密度空间化问题得到了广泛而深入 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4 - 5]、面插值[6 - 7] 等。然而这些研究缺乏对城市人口密度的描述性分 析。周建高等认为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 实际的结 论[8]。 目 前 对 城 市 人 口 密 度 的 统 计 分 析 仍较少,刘芳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 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据此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9]; 葛美玲等将 人口密度空间化的同时对人口密度统计数据进行了 分析[10]。综上可见,已有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城市 人口密度与空间化,很少揭示中国人口密度与土地 城镇化的关系。为响应“新型城镇化”的号召,本研 究以地级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城市的市辖区人口 密度为对象,着重通过对中国十余年间城市人口与 用地规模的变化来探讨其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 的影响,并分析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空间格局及其 变化类型以及影响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 素。
据的支持下,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
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格局及变化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十余年间全国的城市平均人
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规模、不同行政划分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均存在差异; 黄河下游流域
总第 231 期 〔文章编号〕 1002 - 2031( 2014) 10 - 0017 - 06
城市问题
2014 年第 10 期 〔DOI〕 10. 13239 / j. bjsshkxy. cswt. 141003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
黄 洁 钟业喜
〔摘 要〕 合理的城市人口密度关系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 2000 年、2005 年、2011 年三个时间断面数
人口 ( 万人) 19708. 3 11804 8303. 7 39816
2011 年 面积
( 平方公里) 220615
224318 198439 643372
密度( 人 / 平方公里)
893. 33 526. 22 418. 45 618. 86
第一,2000 年、2005 年及 2011 年三个年份的中 ·18·
与长三角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主要区域; 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包括五类,其中“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中部地区、四
川盆地成片状分布。
〔关键词〕 城市; 人口密度; 人口集聚; 异速增长
〔中图分类号〕 C922. 2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 以速度扩张、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时期,伴随城乡二 元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为中国城市 发展提 供 了 充 足 的 廉 价 劳 动 力,带 来 了“人 口 红 利”,有力 地 支 持 了 中 国 经 济 的 增 长 奇 迹。 同 时 城 市化的快速推进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 质投入,使有限的自然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 力日渐削弱,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源短缺等 一系列“黑色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明确指出: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