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内容摘要: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项人格权。
属于民事权利,为私权。
目前,我国在人格权保护上,制定的法律较为完善,但仍然没有形成价值趋向明确的体系,特别是对隐私权法律没有明确的条款加以保护,只是参照相关人格权中的名誉权来予以保护。
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加剧,有效保护隐私权已经成为关系个体生存质量的重要社会任务。
正如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戴斯指出的:人们在精神方面受到的痛苦和忧伤远远大于人们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受到的身体损害的痛苦。
因此,加强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探讨和完善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隐私隐私权法律保护隐私权的产生及历史沿革隐私权发源于美国。
具有法律意义上的隐私权是1890年由美国法学家在《哈佛法律评论》中首次提到的,从而使得隐私权明确成为法律性问题。
随后美国就隐私权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法院出现隐私权的判例。
1940年sidis诉F.R出版公司案等,法官对隐私权认可,被美国法学理论界称为法学影响法院审判的一个杰出案例。
后来出现了专门的联邦隐私法,各州也出现了类似的法规。
六十年代后,著名的法学家威廉普罗塞在他的《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二次重述)》中把隐私权分为四部分,即与私人生活有关的、与安宁生活有关的、与形象有关的、与姓名有关的。
英国对隐私权的研究不发达,隐私立法很零碎。
英国现阶段正在为隐私权的保护系统化和专门化进行工作。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德国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部分对“私权”的列举是详尽的,名誉权和个人秘密权将得到法律条款的保护。
法学家和法官拒绝这些特殊的“人身权利”作为应受民法典第823条保护的绝对权利。
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德国联邦法院于1954年通过“公民的一般人格权,保护隐私和名誉”的司法解释。
法国为加强隐私权保护,于1970年7月11日在第70—643号法律中,增补了《民法典》第9条,规定了隐私权保护,即“任何人有权使其个人生活不受侵犯”。
1978年通过保护个人数据的法律,类似情形还有瑞士等国。
我国近邻日本,其民法没有隐私权的具体规定,但二战后修改民法典,确立“个人尊严及两性实质”等为民法解释的最高准则,个人尊严包括隐私权。
1988年日本出台保护隐私权的相关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也于1995年作出相关立法,对隐私权加以保护。
二、隐私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要弄清隐私权的概念,首先应确定“什么是隐私”。
尊重人的隐私,是文明人的素养。
目前,学界通说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隐私权是以隐私作为客体的民事权利,即“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个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具体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项人格权。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结合国外有关的理论科研成果,隐私权的内容主要有:(1)公民享有姓名权、肖像权、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的秘密,未经许可,不可以刺探、公开或传播;(2)公民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窥视、摄影、录像,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窥视或骚扰;(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干预、窥视、调查或公开;(5)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布,但依法需要公布财产状况者除外;(6)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7)公民的社会关系,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开;(8)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范围;(9)不得非法向社会公开公民过去的或现在纯属个人的情况,如多次失恋、被强奸等,不得进行搜集或公开;(10)公民的任何其他属于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可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
上述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与私人生活有关,与安宁有关,与形象有关,与姓名有关。
隐私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隐私权具有严格的人身性,它是基于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处理而产生的保有人的内心世界的安宁以及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宁静环境的权利。
它存在的依据在于基于人的心态而产生的各种利益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隐私权。
(2)隐私权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
它是一种其主体不愿公开私有领域或秘密及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
同时其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
这就把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区别开来。
在隐私权侵权案件中,加害人则不能因其所公开的事实为真而获免责。
(3)隐私权的客体包括三个方面,即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4)隐私权的保护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任何人对自己的隐私权的使用,均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得损害第四人的利益。
(5)隐私权是一种支配权,可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放弃,权利人可在一定范围内批露自己的隐私,也可以允许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介入自己的私人领域。
三、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但是1988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均规定:公布、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
使“隐私权”一词初见于成文法律,但这只是间接保护,并非直接保护。
2001年,最高法颁布《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隐私权虽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人格权受司法保护,但是该解释隐含侵害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仍不失为一种立法和法律研究的进步,只是此种进步仍不足以弥补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四、我国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多部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的部分条文都间接包含有隐私权的保护,这也说明我国法律已经开始重视对隐私权的保护,但是我国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范围仍然是十分有限,规定也非常零散,存在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1、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不明确《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民法通则》作为我国最基本的民事法律,它们都没有对隐私权的保护进行明确的直接的规定,仅是作了一些间接的原则性规定。
其他法律法规更是没有任何条款对隐私的概念和内容范围进行规定,关于隐私权的暧昧性规定散见于宪法、民法、刑法、程序法、行政法之中,都只具备原则性,缺乏具体操作性。
究竟应当怎样理解隐私,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侵犯他人的隐私权,侵犯隐私权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这些问题尚待法律予以规定。
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说到底还是“无法可依”,关于这些问题的立法疏漏足以凸显我国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严重不足。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隐私权纠纷处理往往由于没有直接的法律规定,而让侵权人钻了空隙,司法对此亦无所适从。
2、在我国隐私权得到的是间接保护,因此保护力度不够侵害隐私权和侵害名誉权会发生竞合,但隐私权还有与名誉权无相似之处的独立领域,将隐私权挂靠名誉权来间接保护是不对的,这样只能保护两者发生竞合时的情况,其余侵犯隐私权的情况就难以依据法律获得保护了。
3、对于隐私权与知情权存在的冲突尚待解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其通常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自然人的个人信息知情权与其他自然人的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矛盾。
如:妻子以非正当手段获取的丈夫婚外情的证据提出离婚并要求赔偿,此时妻子的知情权与丈夫的隐私权发生冲突。
第二,自然人的社会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如:明星的私生活是否能成为娱乐记者报道的内容,此为典型的社会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矛盾。
第三,自然人的知政权要求与国家官员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官员的行为、背景、收入及主要社会关系应受舆论监督,但其监督内容的界限和原则需要法律进一步确认。
(二)应对策略针对目前我国隐私权保护不足这一现象,我认为应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隐私权保护加以立法,并明确隐私权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法律方法。
下面谈一些个人的思路。
1、应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直接保护,加大对隐私侵权的制裁力度○1现有立法,包括刑法、行政法均有隐私权的内容,但宪法和民法却未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的人格权,使隐私权的保护受到消弱,如非法侵入住宅,刑法予以惩罚,但民事部分,特别是侵害隐私权造成的精神损害,刑事法律未予保护。
就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而言,虽然规定了保护,但是刑法与民法的规定相互冲突,法院没有办法解决,受害人还是不能获得救济。
作为私权的一项重要人格权,隐私权被侵害时不能获得救济,是对法律的践踏和对法律的不信任。
如果法律明确规定救济措施,受害人就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权利。
因此,应当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加以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害行为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先行一步,但是仍没有明确,只是对名誉权的解释范围进行扩大,把隐私权作为一项内容。
甚感欣慰的是,正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律研究中心提出的两个草案均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立法,并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内容、制裁措施作出具体规定,使得隐私权保护有法可依,隐私权的保护受到法律的尊重。
○2宣扬他人隐私并造成一定影响才构成侵犯隐私权,而把窥视、刺探、掌握、了解、记载、收集他人隐私的行为排除在侵犯隐私权之外,即使是宣扬了他人隐私,只要未造成一定影响,也不能追究其侵权责任。
这显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隐私权的保护客体。
因此,在立法上应将上述行为均列为侵犯隐私权,并把“侵害”修正为“侵犯”,只要侵犯了他人隐私权,即使未造成危害和影响,也应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侵犯隐私权造成后果的大小,可作为认定责任轻重的依据,而不应作为界定是否构成侵权的标准。
2、规范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许多国家对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均有规定,这是对隐私权是否被侵害的界定,更利于普通公民了解隐私权内容与范围,减少隐私权的侵害。
同时,规定具体的保护内容与范围,对被侵害人采取较为完善的救济措施。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隐私权的内容在加大,侵害的行为类型在增多,在立法中可采取灵活的方法,在隐私权的法律条款中单列一项,即“其它导致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从而使隐私权的保护更具有拓展性。
建议将目前的间接保护方式转换为直接保护,让隐私权的权能与其他人身权一样受到重视和尊重。
在确定隐私权范围和内容时,要注意对侵害程度的确定,应当明确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界定,也就是说隐私权的抗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