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升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对儿童早期发展和学习的科学认知,自2006年开始,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组成专家课题组,研究开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课题组选择了东部、西部和中部的6个省实行数据收集,制定历时4年多的调研,征求意见后修订而成,颇具科学性和指导性。
2010年12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生动而详细地给学前教育国培班的南京学员们讲解了《指南》,并重点指出幼儿个体发展包含最重要的六个方面:身体健康与动作、语言与交流、社会性与情感、美感与表现、科学的情感态度和方法、学习品质。
以往我们常常以前五个领域来衡量幼儿的发展,现在《指南》着重强调了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并将其单独列为一个领域,作为评估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
那么,什么是学习品质,其在人的一生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幼儿阶段的培养有何价值,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呢?等等疑问成为当前幼教工作者比较困惑和追问的急迫研究的课题,也是当前幼儿园讨论的热门话题。
随着世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动,人们越来越清醒的理解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要,“能学”不如“乐学”高明。
要学生将“要我学”自觉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学习品质构成,而追根溯源就要从学前阶段幼儿的学习习惯养成的等品质培养入手。
所以美国在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提交的相关“入学准备”的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学习与发展的领域提出,到2006年,在美国35个州的标准中,已有17个州将之单独作为一个领域列出。
可见,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在美国已越来越得到学前教育界人士的注重和认同。
其实孩子在学习中不会思考,不会反思,盲目模仿,厌学等心理或品质都需要在学习品质的早期培养上找原因。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
它是指儿童的学习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早期开始形成与发展,并对幼儿的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指学习者所要获得的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
一般来说,人们常常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表述学习品质,而南京师范大学的高杰老师参照美国各州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中相关学习品质的关键词描述,在国内调查收集相关学习品质的关键词,归纳整理为以下七个方面:坚持性、创造性、解决问题水平、反思性、好奇心、主动性、合作水平。
学前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不但将为儿童入学作好准备,也是有效学习的必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记得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前有一位记者问荣获若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是在哪所大学里学到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如果没有幼儿园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这位科学家就很难获得成功。
习惯培养,从小事从身边做起,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亦然,它将为人的终身学习,成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深知良好行为习惯在学前期养成的重要性,也应该明确学习品质的内涵和意义,当前更多的思考应是如何做好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工作,即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从不同层面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语言学习,作为开启孩子心智第一扇窗的活动,首当其冲作为重点来思考,结合南京师范大学高杰老师对儿童学习品质的七个方面的分解,我认为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使用绘本阅读激发幼儿好奇心,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最是书香能致远,早期绘本阅读,是当前幼儿教育展开语言引领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最好的方式。
“绘本”是一种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读本,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
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图书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培养早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能够让人一辈子养成兴趣读书的习惯,通过早期阅读活动,能让孩子动脑思考,安静思维和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专家对185万名学生的阅读调查说明:一年阅读3本书以上的儿童,各学科学业成绩均在中下水平。
一年阅读20本以上的学生,各学科学业成绩均在优秀水平。
说明儿童的阅读量对各学科学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阅读量与儿童的思维、情感的发展是正相关的。
学前期绘本阅读的积极展开,利于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
我们知道:“好奇心”和幼儿探索环境的一切方面相关,从物质、人到想法、风俗。
儿童因好奇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教师和家长能够利用学前期孩子对绘本色彩、人物形象、故事的强烈好奇心,通过朗读式、共读式、自读式等多种形式展开阅读,激发幼儿对生活的探索欲望,使幼儿能养成通过持续的自觉阅读满足对生活的好奇,对未知的渴求,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主动性”是儿童展示出独立的精神和控制自己选择的水平,它包括目的性、计划性、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积极向上、独立性、自信、自我欣赏、探索和尝试等。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曾说:“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图书对儿童观察力、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
绘本阅读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幼儿,幼儿通过大量的图书区角的自主阅读,不但能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培养幼儿对真善美的感知,更主要的是能够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也许幼儿阅读的兴趣、专注、想象力等的培养虽然一时看不见,但对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应大力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通过一些经典的绘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爱心树》《母鸡罗斯去散步》等很多经典故事,能深深的打动孩子,起到教育作用。
二、通过听故事、看动画片、玩语言游戏等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坚持性”是指儿童在早期发展中的坚持水平,在参与任务时能够持续地实行,面临困难也能表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包括专注、抗挫、耐心、执着等关键词。
在幼儿阶段的“坚持性”更多表现于幼儿的专注力的培养。
孟子曰:“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所以,专心听讲就是获得知识的一条捷径。
“学贵专注”,专心听课,费时短,获益多。
专注简来说之就是一个阶段只做一件事情的专注,培养幼儿的专注力理应协助孩子养成“时间计划”的习惯。
例如学习时,每隔20分钟休息一下,在同一时间内,只准玩一种游戏。
在幼儿阶段,能够通过听故事和玩游戏等方式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和合作意识。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能引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心情愉快。
家长和老师应该有选择性地与孩子一同展开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如玩积木组词、拼字,用字卡接龙,模仿故事人物对话的故事表演游戏、语言听说游戏等。
孩子天性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儿童有节制地看精美动画片等,对培养儿童的专注也是非常有益的。
在幼儿故事教学和动画片的欣赏中,我们能够常常看到这样的动人情景:孩子目不转睛的盯着老师或者屏幕,嘴巴微微张开,身子一动不动,整个人深深的被情节所打动,被感染,仿佛已身临其境,这就是孩子可贵的专注!所以教师或家长在故事或动画片的选材上一定要考虑它的文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别选择那些情节起伏大的人物特色鲜明的作品,如小班故事《小兔乖乖》、中班《聪明的乌龟》、大班《小红帽》等都是经典作品,孩子百听不厌,每一次都会听得很认真。
三、积极展开故事续编、诗歌仿编或创编等活动,大胆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力“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创造想象水平发达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还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智力,所以,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据说,德国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童年的歌德讲故事,但常常讲到中途就停下来,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和续编故事后边的情节或结尾。
这时,歌德会冥思苦想。
如果他想不出理想的情节或结尾,就去找奶奶商量,直到自认为满意为止。
第二天,他先向母亲讲述自己想象的情节,然后由母亲把原来故事讲出来对照,可见,歌德的母亲是一位智慧的善于培养孩子想象力的伟大母亲,续编故事也是最能培养幼儿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
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
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能够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能够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准确的答案。
例如:故事《会爆炸的苹果》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
很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
当老师讲到高潮部分戛不过止,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猪会不会和狐狸换苹果呢?”有的小朋友会说,小猪不会换,因为小鸟会提醒它,然后它会……;有的小朋友说会换,因为小猪很老实,它会相信狐狸,它会……幼儿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大胆续编故事结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就是通过提问引领幼儿无限的想象,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和家长还能够提问式编故事。
通过一问一答,孩子自己编写一个“童话”。
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文学作品。
还能够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彷编或创编诗歌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升幼儿的想象力。
创编故事的种类是非常之多的,例如:续编故事、看图编故事、命题编故事等。
如幼儿园经典的续编故事《会飞的房子》、《会爆炸的苹果》《甜房子》、格林童话中的《金钥匙》等都是续编故事的好教材。
四、通过文学作品学习的问题情境设疑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反思水平。
“解决问题水平”主要指幼儿在面对疑难、困难或防碍时,愿意面对问题,并能够努力解决疑难,克服困难和防碍的水平。
而反思水平是指幼儿对以往的经验实行思考,有所发现,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欣赏活动中,教师协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提问完成。
教师能够通过提问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讨论,从而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反思水平。
如故事《聪明的乌龟》教学中,教师通过思考性提问引导幼儿反思作品主题和人物个性心理特征,如教师能够这样:“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龟?你喜欢它吗?为什么?”让孩子通过讨论得出:“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龟,遇到困难会想办法克服困难的勇敢的乌龟!”教师紧接着提出假设性提问,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