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铁淘汰落后产能

钢铁淘汰落后产能

钢铁淘汰落后产能要目一、钢铁行业的重要地位二、中国钢铁行业现状是产钢大国,非钢铁强国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差产品附加值低,质量有待提高产业布局不合理,影响生产效率资源控制力弱,生产资源进口依存度大兼并重组存障碍,淘汰落后产能难度大三、世界钢铁行业全球钢铁产业现状加快新技术的开发美欧日钢铁工业重组案例四、钢铁工业领域“十二五”发展分析近10年间,中国钢铁产量增长了4倍多。

这与原先每10年增长1倍形成巨大反差。

近10年来,全国各省大小城市造新城、改旧城,这些年来的大兴土木不仅强力驱动了中国钢铁、水泥、石油的大消耗,更驱动了中国GDP与政府税收不知疲惫的高增长。

如此粗放式、外延型、总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严重依赖于“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产能的快速扩张,并同时以大批农民工为代表的廉价劳动力做后盾,在单一投资与单一出口的强力驱动下,它不知风险、不知疲倦地夺路狂奔。

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最后结果当然只能是因小失大。

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应该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新形势下,中国钢铁产业必须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

同时,抬高环保门槛,让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自然、自动被淘汰。

中国钢铁行业的命运不过是中国旧有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缩影,事实摆在眼前,必须立即动手、全局筹谋、从长计议。

如果继续沿着原有的模式发展,那么,中国钢铁企业就只有走向死胡同。

(钢铁行业转型迫在眉睫,上海商报,2010年08月31日)一、钢铁行业的重要地位钢铁素有“工业粮食”之称,钢铁材料是诸多工业领域中的“必选材料”,既是许多领域不可替代的结构材料,也是产量最大、覆盖面极广的功能材料。

钢铁工业长期以来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钢铁工业发展水平如何,历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产量与人均钢消费量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美国、日本、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不经历了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发展阶段。

此外,一个国家的国防工业需要大量专用特殊钢材,钢铁工业在国防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我国历来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把钢铁工业作为基础产业,钢铁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对国民经济贡献角度: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2009年1-8月,钢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163.59亿元,占国民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13.51%。

钢铁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体现在其为国家带来的巨额财政收入和税收上。

以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全国重点大中型冶金企业情况看,2009年1-9月,70家企业共完成利税846.11亿元。

在稳定就业方面,钢铁行业也表现突出,据统计2009年1-8月,钢铁行业累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0.27万人,考虑到实际生产中的情况,相关的从业人员实际数量远大于统计数量。

工业化水平提高角度: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

可以说,钢铁行业是我国工业化的脊梁,对于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钢铁工业仍是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对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钢铁行业的发展不可忽视。

产业结构调整角度: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也已提出。

2009年,在保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中,更加注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钢铁行业作为工业中的支柱性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低端产能较多的问题。

所以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对于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可以说,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对于整个工业化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行业影响角度:钢铁行业作为一个原料工业,处于工业的中间部门,上下游行业众多,包括:煤炭、焦炭、铁矿石、建筑业、房地产、有色金属、汽车、机械、船舶、交通运输、电力等等,钢铁行业涉及的产品多、行业广,其发展具有较高的联动性,正是因为钢铁行业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第一个。

节能减排角度: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5%左右;是物耗大户,生产1吨钢材,约需耗费23吨自然资源;是污染物排放大户,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8.53%,粉尘排放总量占我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18%,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占全国的9.2%,固体废弃物排放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7%,二氧化硫(SO2)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7%。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我国节能减排整体任务的完成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动网市场研究,2009年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09.5.1)二、中国钢铁行业现状(一)是产钢大国,非钢铁强国2000 年以来,中国钢铁生产和消费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由于信贷宽松、大宗商品市场增长明显,加上来自新兴市场的需求导致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上升,钢铁企业得到了一个快速扩张的环境。

粗钢产量从2000 年的年产1.28 亿吨,上升到2009年的5.7 亿吨左右,涨幅超过400%。

2009年,中国的粗钢产量更是达到5.678 亿吨,同比增长13.5%。

2009年世界粗钢产量累计为12.20亿吨,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6.6%,比2008年提高8.9个百分点。

2010年1-7月份,我国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3.75亿吨,累计同比增加18.25%。

中钢协最新统计显示,2010年8月中旬,其监测的国内钢厂生产粗钢1422万吨,全国粗钢产量估算值为1711万吨,日产量分别为142.2和171.1万吨,与8月上旬基本持平。

8月上中旬,全国累计生产粗钢3409万吨,日均产量为170.45万吨,相当于6.22 亿吨年产量。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高产量仅反映出中国是产钢大国,产量的飞速增长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是一致的。

中国钢铁行业增长仍多依赖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处于快速增长期。

随着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钢铁产能也开始急剧增长。

以2006年为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国钢铁产能由供不应求发展到供大于求、由钢材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大国。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离钢铁强国尚有一步距离,这一点较直观的体现在我国钢铁产能和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钢铁行业集中度差的情况却一直难有改观,产能高而不精,相当比重的落后产能亟待淘汰。

在中国庞大的钢铁产能中,很多的中小型钢铁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国际上许多淘汰的工艺和装备在中国仍在生产,国内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20%,资源有效利用率则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40%,这就必然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是产钢大国非钢铁强国,钢之源,2010.09.13)(二)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差全国现有粗钢生产企业500多家,但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

2010年初,我国共有粗钢产量为3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共32家,粗钢产量达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共24家,粗钢产量达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共9家,粗钢产量达2000 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集团仅河北钢铁集团、宝钢集团、鞍钢集团、武汉钢铁集团4家,粗钢产量达3000万吨以上的仅河北钢铁集团(2009年产量3339.43万吨)和宝钢集团(2009年产量3151.48万吨)两家。

中国钢铁业和国际主要产钢国家相比较,虽然产量遥遥领先,但目前的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大型钢铁企业占全国钢铁比重太少。

2010年初,我国产量在2000万吨以上的前4家钢铁集团总产量占全国比重不到25%,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排名前4位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为60%乃至70%以上。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是产钢大国非钢铁强国,钢之源,2010.09.13)(三)产品附加值低,质量有待提高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钢铁行业特殊钢材产品比例较低,目前在发达国家钢铁工业总量中,特钢产品占比约15-25%,例如日本、美国、欧洲分别占比25%、20%和18%左右,而中国仅为8%-10%,比例明显偏低。

另一项代表高附加值、高技术的板管材比例(板材、管材总产量与钢材总产量比)也只有39%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意味着中国钢铁产品结构还处于低档次状况。

此外,国内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亦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板材类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层板、电工钢板等普通钢材的产量还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对于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高端的汽车板、高牌号硅钢及建筑类钢材等,需大量进口,供需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而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源自于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目前大中型钢铁企业全年研究、开发费用仅占年销售收入的1%左右;全年新产品研发费用仅占当年销售收入0.8%,而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年销售额高达2.5%至4%的水平。

(四)产业布局不合理,影响生产效率与利润空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按国内资源和靠近铁矿原料产地的原则布局,布局较为分散。

钢铁行业生产布局改革源于1980 年,但由于钢铁产业长期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市场机制对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彰,导致优化布局进展仍较缓慢。

目前,主要产能仍位于内陆地区,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钢铁行业的生产布局严重影响到企业竞争力。

钢铁产业是耗水大户,每吨钢平均耗水12立方米,而国内水资源短缺地区的粗钢生产能力占总产能的60%。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用水量逐年增加,许多企业发展已经和当地的农业、生活用水发生很大矛盾,制约钢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最近几年,在市场需求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在原料短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内陆地区,又建设了一批钢铁企业,使不合理的生产布局进一步加剧。

布局不合理同时造成的运输费用上升,挤占了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

据运输研究部门统计,钢铁产品铁路运量仅次于煤炭,占全国第二位;沿海港口吞吐量(报告期内经由水路进、出港区范围并经过装卸的货物数量)仅次于煤炭和石油,占第三位。

(五)资源控制力弱,生产资源进口依存度大中国的钢铁生产以铁矿石、焦炭作为主要原料。

而废钢虽可以作为生产原料,但由于我国尚在工业化过程中,钢铁累计存量不多,以废钢作为主要原料的电炉钢占全国钢总量的比重较小。

中国铁矿石资源储量400 多亿吨,但其中达到经济规模的仅80多亿吨,相对于现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铁矿资源明显不足,且产地分散,缺乏聚集经济效益,开发成本偏高;从开采价值而言,中国铁矿原矿含铁量低,大多仅能提炼粗钢之用,无法供应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2009年中国产铁矿8.8亿吨,进口铁矿石6.28亿吨,进口占总量的40%以上,且依存度不断提高。

其中进口量最大的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占据了超过80%的份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