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港发展现状研究【摘要】首先阐述了“四港合一”的经济大背景和广西自身背景,其次分析北部湾港的经济效用,提出了目前“四港合一”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最后提出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北部湾港口“四港合一”困境与解决方案一、引言从此广西北部湾港口实现“四港合一”整体上市,虽然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用,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说,仍遇到发展瓶颈:在有形和无形资源整个,优化资源配置;经营行为不规范和结构单一;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滞后;未全面采用股份制聘用人才模式等导致发展缓慢且预期发展前景不好,对此提出了可借鉴性解决方案。
二、“四港合一”的新经济大背景(一)东南亚地区联系日益紧密,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由于地理位置关系与东南亚地区毗邻,从近三年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对外贸易交易额数据分析: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为4436.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中方顺差445.3亿美元,顺差额为2012年的5.3倍;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超4800亿美元;2015年,中国和东盟双方贸易总额达到4720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双边投资达到1500亿美元。
反观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人均GDP对比:泰国2012人均GDP为5383美元;越南人均GDP超过了1500美元(1530美元左右);根据缅甸政府2011-2012财政年的统计,国内生产总值:为529亿美元。
人均GDP:877美元;由此可见,近三年来的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对外贸易额甚至超过东南亚某些国家的人均GDP,对外贸易的联系紧密,如若双边贸易稳步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将同时受益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国家经济硬实力。
反之亦然。
(二)国家“一带一路”等多项政策支持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中国政府的有形的手推动东南亚经济圈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在中国政府政策的大背景下,广西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深深受国家政策之益,发展本地经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联系。
(三)地方区域性自治区的能动性致使对外贸易物流管理自由化战略突出广西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自治机关,管理本名族内部事务,民族自治区享有宪法、民族自治区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依靠优越地理位置和相对能动性大的自治权,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对外贸易物流管理自由化战略发展。
三、广西北部湾港“四港合一”的经济效用(一)“四港合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014年二月,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市企业广西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以股份购买的方式收购铁山港、钦州港、防城港等港口的港口资源,从此广西北部湾港口实现“四港合一”整体上市。
“四港合一”解决了之前港口管理分散,资源重合等局面,整合资源进行整体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管理更便捷,行动力更迅速。
(二)有利于港口企业整体的优化升级、改革创新在政策和“四港合一”的政策支持下,港口利润整合,实现分别分门管理和资源分配,整体政策的贯彻执行,方便企业整体用统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方向实现港口管理的优化升级,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行除旧扬新的改革和创新。
四、“四港合一”港口整合后仍面临问题(一)“四港合一”所带来的有形资源重合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生浪费即使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市企业广西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以股份购买的方式收购铁山港、钦州港、防城港等港口的港口资源,致使广西北部湾港口实现“四港合一”的整体上市。
但由于之前长期历史原因,四个港口有各自利润收益,有各自的经营范围,而四港合并后并没有整合有形资源,仍旧有港口经营范围重合的经营区域,如此不利于港口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四港合一”所面临的无形资源整合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发展不仅与硬件设施等有形资源的基础有关,现代企业的发展更与无形资源密切相关。
企业的文化统一、科学技术共享等无形资源更是决定了企业走向。
四个港口本身就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现在“四港合一”不仅统一的整体上市,更面临重要的贯彻统一企业文化,使其一脉相承,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个港口的新老员工,用统一企业文化和科技共享进行企业转型升级,共同面对未来危机。
(三)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营业形态较为单一由于经营行为不规范,很多进口产品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考核验收中并不完全达到合格率,因此并不能成为进境某产品的指定口岸。
经营行为更过分的为无视政府有关进出口岸的相关政策规定,私自进行不正规不按照要求的进出口货物流程,只是管理上散漫无序,不利于更高效的优化升级。
(四)北部湾地区港口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滞后1.历史原因:北部湾地区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经济在全国各省市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在改革开放等之后沿海经济城市带时期,广西没有抓住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进行灵活化的改革,对政策反应不灵敏,仍旧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导致在同一时期落后于国内其他城市发展。
2.文化教育:广西虽然在今年来积极发展教育培养,重视教育发展,但由于长期历史原因,广西的教育水平仍旧处于全国教育发展水平的较后位。
因此文化教育水平的滞后导致高文化高科技人才稀缺,对于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时俱进的能力还相对较弱,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滞后导致港口物流管理结构相对繁琐,产业结构相对老旧且不够高效快捷,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港口物流管理相比存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差距。
(五)个别港口仍沿用传统的人事聘用,致使企业活力不强:传统的人事聘用,多采用公务员式的终身制,在良好的福利待遇和人事关系下,进行的一种类似于“世袭制”的企业聘用方式,此举,不仅存在着潜规则等不公平现象,更拉动不了企业经济活力,也使得企业凝聚力不强,如同一盘散沙。
五、广西北部湾港未来发展转机(一)利用整体政策管理整合有形资源1.分门别类进行扬长避短:上市企业广西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要做好前期市场分析及各港口的优势劣势,进行优缺互补的管理,进行港口物流管理各港口的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港口不同的相对优势进行发展,分门别类,具有决策力的撤除相对效率低下生产力管理能力不高的进出货物分配等港口重复业务。
2.特定业务特定港口进行深入分析升华改革:对于相对优势较为明显的港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本主营业务的内涵,深入分析有利于各个业务深入学习的结构性改革。
(二)贯彻学习企业文化,延统一方向促进发展进行定期的企业业务学习和企业文化学习,进行企业内部的文化培训,不仅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技能,更能拉动企业的文化统一,延统一方向促进发展。
(三)借鉴发达国家港口物流管理模式,规范自身管理模式1.要认真研究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在管理和规范商品流通贸易物流管理的有关管理办法和经验。
尽快完善自身的缺点及不足。
2.中国政府尽快制定行业性专业性管理规范:中国在政策制定和实行方面目前在向来以法定理的欧美国家相比还有相对差距,中国应该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经验,尽快制定行业性专业性管理规范,完善法律法规。
(四)积极发展北部湾地区现代化港口物流管理信息技术1.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人才培养储蓄力量: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完善基础教育,更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文化教育事业,积极培养理论性实践性高的科技研究性人员,为发展北部湾地区现代化港口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储蓄人才技术力量。
2.在科技水平落后情况下,要利用经济效应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虽然广西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港口物流管理方面的高科技技术人员缺乏,但在全国范围内包括留学海龟,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人才,不仅需要给高科技人员足够的技术地位,在未来发展前景里也要给予他们足够尊严。
科技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吸引人才来广西北部湾港口发展,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要给予足够重视,留住人才,可持续培养新人才,才是文化软实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硬道理。
3.积极利用广西旅游经济发展整体经济实力,为港口管理发展提供硬实力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充分利用自治区的能动性,进行招商引资,不仅可以积极学习国外的优秀管理模式,更可以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另外,广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不仅有桂林、北海、南宁等著名旅游城市,而且有不同于别区的喀斯特地貌,梯田的独特种植方式,广西也有著名的四大古镇:扬美古镇等。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广西的可以大肆发展旅游业拉动经济发展,旅游经济从而推动广西整体的经济实力,为进出口贸易港口建设与管理提供更多经济上的硬实力。
(五)北部湾港口物流管理应积极推行股份制企业的竞争就业按市场上的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多采用员工为公开招聘,公开竞争,岗位“不世袭”,减少“潜规则”带来的弊端,采用年总奖金也与个人绩效挂钩,福利待遇与个人绩效挂钩的“双挂钩”模式,在创新型企业仍可以进行发放一定的股权比例给优秀员工予以激励,让优秀员工直接参与公司的股权分成,股利分成,使员工更有归属感,更有积极性。
结论在针对于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四港合一”后的新形态下的港口物流管理上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了:分门别类进行扬长避短和特定业务特定港口进行深入分析升华改革的建议,利用整体政策管理整合有形资源;贯彻学习企业文化,延统一方向促进发展来整合无形资源发展;借鉴发达国家港口物流管理模式,规范自身管理模式来解决经营行为不规范和结构单一的问题;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利用经济效应吸引人才、留住国内人才和积极利用广西旅游经济发展整体经济硬实力,解决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滞后的问题,积极推行股份制企业的竞争就业解决机制老旧问题。
【参考文献】《商品流通服务贸易》张汉林等著《流通变革-产品、路径及消费者》(日)林周二著《港口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