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如何使区域更丰富?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投放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是否能吸引幼儿,引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是开展区角活动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投放丰富多彩并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材料。

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提供材料。

如小班的幼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许多幼儿扣纽扣、穿鞋袜有困难,所以提供一些可爱的娃娃,让幼儿为它们扣纽扣、穿鞋袜,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2、活动材料的投放应体现层次性与多样性
教师在创设区角时,主要考虑的是区角设置的场地、投放材料的品种和数量,而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方面考虑较少。

其实,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既使是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这同样也应成为区角材料投放的要求。

所以,在投放区角材料时,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如在操作区中,“给娃娃喂饭”是小班幼儿很感兴趣的一个操作内容。

一般的孩子,我们提供小勺,让他们用小勺“喂饭”;而那些手指比较灵活的幼儿,则让他们用筷子。

小班幼儿喂的“饭”,是碎纸屑;中班的孩子,则可以给他们提供豆子、花生等;大班的孩子又可以增加难度,提供小米粒等更细小的“饭”。

3、与家长配合,收集安全卫生的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越聪明、自信。

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是丰富区域材料的良好形式,这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

如用旧布做沙包,用牛奶瓶做沙锤,用易拉罐做“娃娃”,用塑料绳做键子,用筷子做钓鱼竿等。

我们让家长和幼儿参与制作,从而让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更浓厚了。

当然,在收集废旧材料时要注意卫生和安全,要保证幼儿的健康。

材料一定要清洗干净,要放在阳光下暴晒。

认真贯彻新《纲要》提出的“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的要求。

二、应如何入手?
——设定有效的规则提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区角活动中建立和运用规则提示,可以保障活动的基本进程,保障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制约不符合活动要求的行为。

同时,规则提示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活动规则的意义,调整自己的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我们较常用的的规则提示主要有两种。

1、人数提示
由于幼儿园的活动区空间和操作材料有限,所以每个活动区角都应有人数限制,它可以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

当幼儿的游戏愿望与区角环境有冲突时,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那里有可爱的娃娃、有趣的玩具。

这天,佳佳、唯唯、苗苗和妍妍四位小朋友来到了“娃娃家”做客,她们把鞋子整齐地摆放在小脚印上。

轩轩和菁菁也来了,她们也非常喜欢玩“娃娃家”。

她们看见小脚印上已放满了鞋子,轩轩嘟起了小嘴,显得很失望。

菁菁对她说:“我们先去串珠子吧,呆会儿再来。

”过了一会儿,佳佳和唯唯去别的区角玩了,菁菁和轩轩便愉快地进入了“娃娃家”。

这里是通过小脚印来提醒幼儿:小脚印上放满了鞋子,表示人数已满了。

菁菁和轩轩接受了提示,并约束了自己的游戏愿望,在耐心等待后,获得了进“娃娃家”游戏的机会。

这就要求幼儿思考自己与同伴的关系,关注他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2、操作提示
鑫鑫这天来到了美工区。

他看着墙上的纸工示范图,手有意识地比划着。

然后,他高兴地点一点头,选了一张很漂亮的纸开始认真地折了起来,嘴里还喃喃地说着:“第一步,这样折。

”又抬起头看看。

“第二步,是这样的。

”……不一会儿,他就折好了一个机器人,满意地笑了。

折纸示范图,给鑫鑫提示了折纸的顺序和方法。

在区角活动中,还存在着其它的操作提示。

有的表示游戏的连续性,说明游戏内容的层层递进;有的则表示游戏的合作要求等。

操作提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的内容。

三、教师在提供区域材料时,如何把握层次性,难易程度?
不同层次的材料它包括层次性和递进性。

层次性的材料是指教师围绕各区域内相同的内容,而投放多层次的活动材料。

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幼儿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认知特点,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参与探究。

譬如操作区“宝宝的项链”穿缝活动中,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可选择细睁眼的针和细小的珠子,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可选择大睁眼的针和大珠子穿缝;数学区的拼图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图案稍微复杂、片数组成多的拼图,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图案简单的、片数组成较少的拼图;这样能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选择自己需要的、通过操作能完成目标取得效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从而都能体验到各自成功的快乐。

递进性是指教师在各区投放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以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

譬如科学区设置的探究活动“趣味转转转”,第一次投放的只是陀螺、音乐盒、风车及一些上发条会转的玩具,让幼儿玩中发现这些玩具会转的特点;第二次增加投放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如:呼啦圈、飞盘、绳子、手绢、碗、木圆筐等材料,给幼儿一个明确的问题:怎么使这些东西转起来?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去尝试探究,孩子们经过探究尝试发现飞盘抛出去会转,呼啦圈套在腰上、手上会转,绳子绕在手上、脚上、脖子上身上不同部位会转等等转动的现象。

随着孩子对物体转动探究兴趣的深入,第三次在延续第二次材料的同时又增加投放了具有一定难度的新材料:如铅笔、园型纸盘、小木棍、牙签、筷子、塑料盘等材料,再抛给孩子一个问题:怎样将两种玩具相结合让它们转起来,且转的时间要长、速度要快。

材料的层层递进、探究活动的持续深入,这样可使幼儿原有知识与新体验相互作用,生成更稳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

此外,教师还需用心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材料,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要适时增添材料或增加材料操作的难度,这样可以重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幼儿探究的持久性和创造性,让幼儿玩得乐此不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