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课程标准

国际金融课程标准

《国际金融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投资与理财
授课系(部):会计系学时(学分):68
执笔人签字:张燕审核人签字: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遵从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原则。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国际金融》是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必修课程。

课程作用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国际金融知识,熟悉国际金融业务流程,也训练出某些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技能,如外汇交易技能、外汇风险规避技能等。

有助提升本专业学生从事国际贸易的综合能力,对于交易磋商和报关环节中所涉及的价格核算和进出口收付汇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明确的角色主体意识,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设计思路:以培养涉外企业贸易人员所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为目的;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灵魂,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参与式、交互式、模拟教学和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第二课堂等,丰富教学手段,建设现代化的、重实践的教学环境。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国际金融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业务。

能力目标: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原理、方法分析现实国际金融问题和具体案例的能力;能够规避国际贸易相关流程中有关于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环节潜在的外汇风险。

素质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使学生具备毕业后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及相关外贸工作的职业素质,具备沟通协调能力。

五、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及岗位职业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单元,并详细介绍单元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表3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
六、课程实施条件
1.教师基本要求
教师应该具有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国际金融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较强,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2.教学硬件环境要求
学生在校内能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情景模拟,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提供观摩和实际演练,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金融知识的涉猎有助于国际贸易及报关职业能力的养成。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授课选用的教材是《国际金融》(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马三生、连有主编,2008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利用多媒体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参考书有中国金融出版社的何璋著《国际金融》、复旦大学出版社,姜波克著《国际金融新编》、科学出版社李扬征主编《国际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邓立立、阙澄宇编著《国际金融讲授与学习指导》等。

专业期刊杂志: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主办的《国际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主办的《金融研究》等。

专业网站: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的“中国货币网”、“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中国银行网站”等。

七、其它说明
(一)教学组织
本课程的专业性、技能性很强,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模拟实训、角色扮演)授课。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应用案例教学、观模教学、热点经济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可采用随堂练习、课堂讨论、模拟实习、案例分析、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并注意紧密结合专业工作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