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此同时,同社会稳定发展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公平性问题已愈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其中尤以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为重心。

本文从居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入手,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阐述,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可行方案和渠道加以治理或解决。

关键词:社会稳定;居民收入分配;渠道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8%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进步就是世界的进步”;然而,城镇、农村以及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却逐渐拉大,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正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农村和城乡之间的基尼系数构成的面板数据来衡量收入分配差异性及其变化,如下表:
1979-2009年我国城镇、农村和全国基尼系数图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农村和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性居民收入差距要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要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这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受教育程度及就业水平等因素导致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的差异,这种组间差异要比城镇、农村各自组内的差距明显得多。

二、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逐渐实现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从而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在不同的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以寻求产出和报酬最大化,即资源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流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最终导致各产业、地区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具体表现就是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2.政府行为和行业垄断因素。

市场化使得竞争更加平等和自由,使得企业优胜劣汰。

然而,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并非完全由市场主导的,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

少数国有垄断企业在政府的保护伞下可以免于市场的激烈竞争,试图通过寻租来达到巨额的垄断利润,即使在遇到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依赖政府帮助企业弥补亏损或者将其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挽救回来,这样,
最终导致垄断行业和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居高不下。

由此导致国民收入分配不公,并将愈演愈烈。

3.社会公共事业因素。

社会公共事业是政府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社会公共事务,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其包括社会保障和教育这两个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

建国以来,虽然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资金投入也不断加大,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距甚远。

例如,2005年中国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仅为2.7%,而同期美国为6.0%,加拿大为7.5%,韩国为6.5%,日本为8.0%,俄罗斯为6.7%。

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48%,甚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此外,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例一般在30%—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7.5%。

社会保障不公和教育不公现象也很突出,社会基本保障覆盖面不够广泛,城镇和农村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差距较为明显,这种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必然会促进、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4.城市化因素。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比重依然较高。

虽然我国农村人口比例逐年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仍不够大,步伐不够快。

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积压,不能迅速向城镇转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能力过剩。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严格的户籍制度,以及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文化和技能,使得城市化进程受阻,而第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地区,不能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农村就业率不能得到显著提高,这最终致使城乡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愈加严重。

5.税收制度因素。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化,但是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仍不够完善,税收结构变动较大,税收对调节收入分配力度有限;而且由于征税质量较低,税收征管不力,造成社会大量的偷税逃税行为,对少数高收入者利用税收漏洞偷逃税款的监督和惩罚力度不够,这不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收入分配不公。

三、应对措施
为了既能加快经济快速增长又能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缓解或消除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李稻葵(2008)指出,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有所下降,国内平均收入水平(从1990年53%下降到2005年48%)远低于发达国家(65%—80%),在市场经济规律前提下,鼓励全民创业、推动职工持股、适当减税以扭转这一趋势。

赵人伟、李实认为,只有通过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之下,要达到居民收入分配合理公正,既要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又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市场失灵时适当而必要的干预。

通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注重效率,保持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坚决执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政策,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力度,控高保低,对高收入者可实行累进税,对低收入阶层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或者免税,增加其财产性收入。

第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乡二元经济是致使收入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政府既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又要放宽城市户籍限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得大量的农民工能获得就业机会,取得稳定的收入,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根本保障。

此外,还要实现部分城镇人口向农村的转移,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使农民也能逐渐加入创业队伍,并适当增加政府工作人员到基层锻炼和工作的机会,这样,通过双向的城乡人口转移,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二,重视社会教育投入。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人才储备越丰富,越有利于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因此,增加职工在岗培训和学习深造的机会,扩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激发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逐渐使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也能进城,并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程序较为复杂的工作,从而使其收入增加,有效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水平。

第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垄断和非垄断行业企业的收入差距。

加强法律监管力度。

坚决打击“寻租”和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而行贿、贪污、腐败等非法活动,增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经理层和普通员工的工资收入透明度,并形成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机制,实行股权激励机制,使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股东,可以从企业的经营利润中分得除工资以外的额外收入,低收入阶层逐渐成为中等收入者,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问题,正确处理这一问题需要准确把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保持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将必然实现。

参考文献:
[1] S.Subramanian.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and povert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09).
[3] 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05).
[4] 曹景林、祁欣.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10).
[5] 芦杨.浅析中国的基尼系数与贫富差距[J].辽宁行政学院党报,2008,(06).
[6] 陈宗胜、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及收入差别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1,(04).
[7] 牛飞亮、张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地域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