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单是译文通顺,他还不满意,必须做到文字优美才罢手。
这儿说的优美,不但是字面上的美,而且要有声调之美。
这便是严复翻译理论的要点。
对“信达雅”内涵的阐释,各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在“雅”字上争论不休。
一种说法是:“‘信’是对原著内容的忠实,‘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是对译文质量的要求,要求做到文雅、古雅。
”有学者提出,严复是刻意求雅,以彰显他高超的古文水平和文辞造诣。
然而,严复始终不承认他是单纯追求译文的“古雅”、“高雅”。
严复认为,西学是“学理邃积之书”,只有用司马迁、韩愈这样高水平的文辞才相称,所以“僕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
另一种说法是:严复是以“信”为中心,“达”服务于“信”,而‘雅’的提法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打消了“信”和“达”。
陈之展在《近代翻译文学》一文中说:“严复译书好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自然是他的缺点。
不过他在当时要灌输一班老先生一点西洋东西,便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
叫他们看得起译本,因而看得起西学。
这也是他译书的一点苦心。
"
反观西方翻译学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他也曾依据《论翻译的原则》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这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概念虽然在“雅”上面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同样在强调能够忠于原文并且用译后的语言通顺的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图。
可见在翻译家的眼里,“信、达”是排在前位的。
“信达雅”是严复翻译政论文(《天演论》) 的追求。
在严复的心目中,“信达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信”是核心“, 达”和“雅”都是手段。
“信”有两个方面,对原作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严复似乎更侧重于后者。
“达”是通过运用翻译技巧来表达原作的思想。
而“雅”,则是要再现政论文的书面书卷语的语体特征,但严复走得远了些。
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为了扩大传播面,严复的主张似乎也无可厚非。
注:
1 参照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2 参照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第13期 2000年11月
3 参照杨春花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下重释“信达雅”《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5
期
4 参照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
5 参照百度百科严复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