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第二讲
翻译理论(1)
中国翻译史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阶段: 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谈不上是语际 翻译。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 四年),佛经翻译正式开始。 代表人物:安世高(波斯人) 支娄迦谶、支亮、支谦= 三支(月支人) 竺法护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三、明清时代
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 代表人物:徐光启、林纾(琴南)、 严复 翻译活动: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 哲学的翻译家。 翻译理论:严复:信、达、雅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代表人物:鲁迅、瞿秋白 翻译活动:介绍马列主义 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 在"五四"时期。 翻译理论:鲁迅主要观点是: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姿。"
• 朱生豪(1912---1944), 著名翻译家,浙
江嘉兴人。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如《暴风 雨》、《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 等。 • 他主张力求保持原作之神韵, 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 达原文之意趣,反对逐字逐 句对照式之硬译。
• 杨宪益(1915一),著名翻译家、学者,原
籍安徽,生于天津。主持翻译《资治通鉴》。 • 他主张,翻译必须非常 忠实于原文,过分强调 创造性是不对的;强调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提倡保留异国情调和历史底蕴。 • 突出成就是英译《红楼梦》(1978--1980), 还有《离骚及屈原的其它诗作》、《儒林外 史》、《老残游记》、《鲁迅作品选》、《聊 斋志异》、《三部中国古典小说节选》(含 《西游记》、《三国演义》和《镜花缘》节译)
• • • • •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张谷若(1903--1994),著名翻译家、 学者,山东烟台人。译作应从内容、 形式、风格与语言习惯等四个方面与 原作对等,即“用地道的译文,翻译 地道的原文”;在翻译中善于传达原 作的意境与语言风格,再现原作中塑 造的众多人物形象,
傅雷(1908—1966), 法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上海人。 文学翻译观点:翻译如临摹 名画,重神似而不重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 社会背景:复古的维新改良派 • 读者群体:士大夫 • 译品类型: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 翻译目的: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 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 启蒙的武器,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
• 草婴(1923-- ),俄苏文学翻译家,浙
• • • • • • • 江镇海人。 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 列夫·托尔斯泰《高加索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一个地主的早晨》、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
• 罗新璋(1936-- ),法国文学翻译家,
思考题
• 严复翻译理论“信、达、雅” 的作用及其历史局 限性。 • 你怎样理解鲁迅的翻译观点?
• 怎样理解许渊冲的“三美”主张:意美、 音美及形美?
• 怎样理解翻译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过分强调 创造性是不对的;强调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提倡保留异国情调和历史底蕴。-----杨宪益
西方译论简介
• Suggested Readings
• 李芒〔1920--2000),日本文学翻译家,
辽宁抚顺人。 • 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内容 与形式的统一,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忠实 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 • 其译作包括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 《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
• 许渊冲(1921— ),著名翻译家,学者;
江西南昌人,1938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 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莎士比亚与拉 辛。1951年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英文法文 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 “三美”主张: 意美、音美及形美
• 这些译著均已收入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严译名著丛 刊》。
严复翻译理论
• “信”、“达”、“雅” (出自《天演论· 译例言》)
• 信(faithfulness,fidelity):准确,指忠实 于原文。 • 达( expressiveness, readibility,fluency): 通顺,措文字通顺,信息表达得充分详尽。 • 雅(elegance):精美,指富于文采。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有影响的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论文或理论著作。
• 1.语言学派(Liguistic): • 奈达(Nida)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 纽马克(Newmark)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纽伯特(Neubert)的语篇翻译 • • 2.功能学派(Functionalist): • 弗米尔(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 • 诺德(Nord)的功能加忠诚翻译观
•
•
• 3.描写学派(Dscriptive): • 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 • 图里(Toury)的描写翻译研究 • 勒菲弗尔(Lefevere)的翻译改写理论
• 4.文化学派(Cutural Studies): • 韦努蒂(Venuti)异化翻译策略 • 弗罗托(Flotow)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 罗宾逊(Robinson)的后殖民翻译研究
• 5.翻译的哲学取向派 (Philosophical): • 斯坦纳(Steiner)的翻译阐释观 • 德里达(Dedrria)解构主义翻译观
• 6.认知学派(Cognitive): • 格特(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 • 7.翻译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贝克(Baker)的语料库翻译研究 • 劳舍(Loescher)有声思维翻译过程研究
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 巨星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他和鸠 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 家。
玄奘运用了下列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 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 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 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 同); 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 专门术语); 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 所代的名词)。 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 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