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北京湿地恢复和建设技术规范_2003
北京湿地恢复和建设技术规范_2003
mm
mm
沉水植物 浮叶植物
•竹叶眼子菜、穗状狐尾藻、苦草等 •睡莲、萍蓬草等
•湿地建设模式
典型景观意向图: 耐水湿乔灌木选 择:
mm
mm
杨树、柳树、白蜡、 柽柳、杜梨、丝棉 木、君迁子、枫杨
优势种主导模式
在水产池塘、藕田等湿地类型或者浅水区到深水区过渡带 特别要强调一点,优势绝不是唯一,也应强调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在湿地恢复区起主导作用,是植被恢复工程的主体 部分,也是湿地景观的特色部分,其他物种为伴生物种。 如在水产池塘中以大片的荷花种植形成的景观,点缀有香 蒲、茭白和水葱。
报
告 内 容
一 1
二 2
建设范围 建设原则 建设主要内容 主要技术要求
三 3
四
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森林建设工程范围内涉及的各种湿地类型 ,包括河流、池塘、水产池塘等湿地恢复及建设以及砂石坑治 理等。 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新建湿地,水源一定要有保障,能常年 或者季节性积水。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原则
1、生态性原则
以维护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为 出发点; 适度人工干预,来建设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 为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栖息空间; 景观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材料和工 艺;岸带宜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
二、建设原则
2、经济性原则
湿地景观建设技术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正常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造价; 在湿地景观建设中,合理利用现有湿地景观资源,充分 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既要考虑到湿地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 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水质净化型模式
适用于进水区以及水质较差、污染较严重的区域 以净化功能较强的湿地植被为主,水域内点缀少量其它的 水生植物,主要以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为主。如:芦 苇、香蒲为主,点缀睡莲、浮萍等。
小月河“龙泽鱼跃”人工湿地
湿地水质净化一般采用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人工浮岛三种技术。
表流湿地功能单元 潜流地功能单元
以上只有 70 块,而且
各个湿地缺乏有机连 通。
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 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有着“生命摇篮”, “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美誉。
净化水质
调节区 域气候
调控水源
北京湿地功能
文化传承 维持生 物多样性
基于浮叶植物的格栅式浮岛
利用浮叶植物的生长来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及氮磷物质; 通过浮叶植物的叶片全面覆盖而形成厌氧环境,促进污水中复杂难以分解的有机污染 物厌氧分解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降低水体中BOD的浓度。 主要选用的湿地植物为莲。
“凤眼莲网托式浮岛+浮萍+鲢鱼+朽木”并联生物链抑藻控污处理系统
大兴三海子郊野公园
c
栽植及养护
常见湿生植物
中文学名 斑茅 蒲苇 红蓼 野荞麦 种植密度 20-30芽/丛、1丛/ m2 20-30芽/丛、1丛/ m2 2-4株/ m2 5 - 7 芽 / 丛、 6 - 10 丛 / m2
常见挺水植物
中文学名 纸莎草 王莲 水葱 茭白 风车草 再力花 香蒲 芦竹 慈姑 黄菖蒲 水葱 花叶水葱 千屈菜 泽泻 芦苇 花蔺 马蔺 独角莲 水烛 种植密度 1丛/m2 1丛/m2 10-12丛/ m2 10-12丛/ m2 10-12丛/ m2 10芽/丛、1-2丛/ m2 20-25株/ m2 5-7芽/丛、6-9丛/ m2 10-16株/ m2 2-3芽/丛、20-25丛/ m2 15-20芽/丛、8-12丛/ m2 20-30芽/丛、10-12丛/ m2 16-25株/ m2 16-25株/ m2 16-20株/ m2 3-5 芽/丛、20-25丛/ m2 5芽/丛、20-25丛/ m2 16株/ m2 3-5芽/丛、4-9丛/ m2
常见漂浮植物
中文学名 水鳖 大漂 凤眼莲 槐叶萍 种植密度 60-80株/ m2 30-40株/ m2 30-40株/ m2 100-150株/ m2
空间设计要点 植物选择要点
•夹景、障景、远近层次 •视线由高到低层次变化丰富, 实现功能性湿地的景观最大化
•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抗逆能力强和抗病虫害强; •有广泛用途或经济价值高 •植物种类多样 •乡土植物为基调 •着重选择根系发达的乔灌木;
四、主要技术要求
1、湿地植物恢复技术 a
湿地植物选择
平原地区开展湿地恢复及建设重要意义
恢复和建设良好的湿地是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 重要内容,是 “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 市建设的战略举措。 是平原地区百万亩森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一个“亮点”工程
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的现 实需要 是应对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能提供一 些能够滞水、积水的区域,储蓄好水资源
凤 眼 莲 鲢 鱼 朽 木 浮 萍
总磷和总氮去除率均为90%左右
散植式“空心莲子草+槐叶萍”生物链抑藻控污处理系统
空心莲子草
槐叶萍
总氮去除率85%;总磷去除率为75%。
散植式“假稻+浮萍+空心莲子草”生物链抑藻控污处理系统
空心莲子草
假稻
浮萍
总氮去除率95%;总磷去除率为85%。
景观功能型模式
主要用于水边、驳岸、水面以及堤、岛的植物配置等,游人 、市民休闲要去的区域。 配置时要考虑到物种搭配和生态功能,做到观赏功能和水体 自净功能统一协调。物种搭配应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符合 各水生植物对生态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各水生植物的生态功 能。如种植芦苇、水葱,搭配千屈菜、鸢尾、香蒲、菖蒲、 慈菇等,形成多色彩的湿地植被景观。
绳(或铁链)
绳或铁链
挺水植物(香蒲、水芹、慈姑、菖蒲、千屈菜等)
浮岛植物(睡菜和球穗莎草等)
富集在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有害物质, 1. “带孔聚苯乙烯泡沫板+挺水植物” 模式 同时为多种湿地生物创造微生境, 协同提高水质、美化景观。 所选用植物具有生长快、生物量大 等特点,适用于需临时或短期快速 改善水质,或者打捞管理条件好的 水域。
二、建设原则
3、整体性原则
湿地景观建设应维持和恢复自然湿地景观及格局的连 续性和完整性,并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以及维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植物
土壤
水体
二、建设原则
4、美学原则
湿地景观建设的整体风貌应与湿地生态特征相协调、体 现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 充分体现湿地现有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按照湿地景观建设的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湿 地的独特性、景观协调性、可观赏性等,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
浮球 塑料板 绳或铁链
2.“聚乙烯板+浮球+挺水植物” 模式
塑料板和 聚乙烯泡沫板
绳或铁链
浮岛植物(睡菜和千屈菜等)
挺水植物(香蒲、千屈菜、慈姑、花蔺等)
3. “聚乙烯种植钵聚苯乙烯泡沫板+挺水植物” 模 式
竹竿和绳网
PVC 管和绳网
绳或铁链
不锈钢管
典型景观意向图:
mm
mm
挺水植物(植物的根系深度决定了湿地的深度)
•短时间水浸:斑茅、蒲苇、野荞麦 •水深0~30cm:喜水湿鸢尾类、砖子苗 •水深30~60cm:芦苇、水葱、香蒲、千屈菜 •水深60~100cm(个别到1.5~2m:):荷花、睡莲、苦菜、竹叶 眼子菜、黑藻、穗状狐尾藻
典型景观意向图:
湿地保护建设技术规范
二〇一二年二月
北京湿地现状
全市湿地
51434.1hm2
天然湿地
23852.1hm2 占46.4% 1.沼泽 2.河流
人工湿地
27582.0hm2 占53.6%
1.蓄水区 6.水田
2008年,我局首次 采用3S技术对全市 湿地进行了逐块调 查。调查显示,全 市共有湿地5.14万 公顷(1公顷以上 ),占全市国土面 积的3.13%。
2.城市景观水面 7.采掘区 3.运河、输水河 8.水塘 4.水产池塘 5.灌溉用沟、渠 9.废水处理场所
我市湿地分布
全市16个区县均有 湿地分布,人工湿地 2.76 万 公 顷 , 占 湿 地 总 面 积 的 53.6% 。 全 市共有湿地斑块 1916 块,其中 8 - 100 公顷 湿地 546 块, 100 公顷
三、建设主要内容
1、水体景观建设
湿地内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应通过地形改造等工程, 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措施来营造; 包括浅滩、池塘、沼泽、小湖、开敞水面、河流片段等类 型。
三、建设主要内容
2、植被景观建设
根据湿地植物的干、枝、叶、花、果等观赏要素与季相 特征、塑造不同季节的湿地植被景观;
三种技术模式 砂土+挺水植物 砂土+砾石+沉水植物 土+砾石+壤土+挺水植物
潜流湿地构建技术
人工浮岛 构建技术
人工浮岛功能单元
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将湿生植物 或经改良后的陆生植物,以浮床作
基于不同浮子的人工浮岛
竹竿和聚乙烯泡沫板
轻质塑料模具+聚乙烯 泡沫塑料板
为载体,种植到污染水体的水面,
通过植物的生长吸收、吸附、降解
物种多样化模式
适宜在人为干扰少,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主的区域 陆生、湿生、挺水、漂浮、沉水等湿地植物依序构成湿地 恢复区植被系统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 一的组合体,各组成部分比例协调,景观层次和色彩丰富 。如挺水植物选择芦苇、菰、香蒲、旱伞竹、藨草、水葱 等,湿生植物包括斑茅、红寥、野荠麦等;浮叶植物主要 包括睡莲、荷花、芡实等;沉水植物主要包括竹叶眼子菜 、黑藻、穗状狐尾藻等;漂浮植物有水葫芦、浮萍、豆瓣 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