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之我见网络文化是伴随互联网的产生和普及而兴起的新兴事物。

它是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成果。

互联网是这种文化表现、传播的载体和工具。

1.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这类创造用技术的和美学的理念表达,以物质的时空存在方式存在。

文化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

2. 什么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3. 网络的功能和作用网络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等都因此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网络主要是用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和资源的共享,其次网络还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易于分布处理。

4. 网络文化的功能和特征网络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功能、沟通交流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消遣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动员功能、民意表达汇聚功能。

网络文化的这些功能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重要地位。

其中传媒功能、娱乐功能、民意表达汇聚功能在我国体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拓展,在一般通信应用的基础上,表现出了更多的文化功能。

主要有以下几种:1.传媒功能。

目前,在我国互联网的应用中,新闻信息传播功能非常突出。

2.沟通交往功能。

互联网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很多网民从素不相识到无话不谈。

3.娱乐功能。

网络音乐视频、游戏动漫等巳成为我国网民特别是年轻人新的娱乐消费方式,在网络文化发展中最为突出。

4.思想教育功能。

每个人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考验和锻炼着辨别是非、判断真善美的能力。

5.知识传承功能。

数字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期刊数据库、读书类网站和频道、思想学术类网站等,存储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当代作品,陈列了大量珍贵文物和新的作品。

6.民意表达汇聚功能。

网上表达的民意,主要聚焦于国家发展和民生问题,既有渴望期盼和意见建议,也有正当的利益诉求、合理的情绪宣泄,同时牢骚怪话、偏激情绪也更甚于现实生活。

7.社会动员功能。

网上出现了相互串联、组织追星活动的“粉客”族,更有专搞出其不意、一闪即逝聚集活动的“闪客”族,以及一些自发的网上社团,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动员方式。

网络文化的特征:(一)网络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二)网络文化是一种无界的文化;(三)网络文化的自主性和全民参与性;(四)网络文化强势发展。

网络文化特征是由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的,由于网络文化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它的许多特征还未尽显露,因而其特征也还在发展变化之中。

就目前其主要特征有:网络文化的衍生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必须具有很强的继承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人际传播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征;网络文化技术基础的网络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的集群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变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及时性特征;网络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反理性特征。

概括地说,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极端性和大众性等三大特征。

 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 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获得尊重、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机会。

因此,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

网络文化是极端性文化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

人们普遍有着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突出,于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极端化。

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在极短时间内,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

人们相互攀比、逐步强化,产生了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

互联网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

原本一些分散在各处、被社会忽略的少数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小的群体,并有着不断增大的趋势。

善的力量是如此,恶的力量也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丑恶现象,往往能通过网络集中地反映出来。

这是有的人对网络文化大加抨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网络文化中,这些丑恶现象及其散布者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网络文化的极端性特征,可以迅速把“善”放到最大,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德、推动制度完善。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恶和不公平现象,都会在网上被曝光,迅速被正义的洪流所淹没。

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网络舆论大哗,促使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

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在网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体关注,带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

网络形成的“群体极化”现象,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精神。

网上关于华南虎照片真伪的热议,反映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浮躁现象的反思,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网络文化是大众性文化 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

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

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

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

网络文化的大众性,使之成为提升人类智慧的重要途径。

通过网络构筑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将低智商转化为高智商,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和人类智慧。

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让每个人都成为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贡献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

维基百科收录的词条数,是大英百科全书的15倍。

与后者相比较,维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时效性,而且在许多主题上更加深刻。

5. 网络文化带给教育的机遇表现在哪些方面?而教育是如何迎接网络文化的挑战的?机遇:(一)网络文化的高度信息化开放性为教育内容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舞台 网络文化依托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容量巨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

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而无需受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工作舞台和对象、教育方式和手段、信息获取和传播等,都被大大突破。

(二)网络文化的可复制性和资源共享性使教育模式发生转型 过去学校实行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纯粹的堆砌知识,死记硬背,学生完全没有学习自主权,只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在网络文化时代,大学课堂的外延大大扩展,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它还包括数量庞大、各色各样的网站;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育资源在一次性投入后,可以得到无数次重复使用。

在网络文化时代,教育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时空得以充分延伸。

(三)网络文化的多边平等性使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大为增强 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由于人的思想隐蔽性的客观存在,学生不愿意向老师讲真话说实情仍然是当前高校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成为学生学习的严重阻碍。

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一局面得以消解。

教师可以借网络手段去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网络文化的虚拟功能使教育方法及艺术更富于活力和创新 以往人们对未知领域、未来世界的探求,主要凭借想象力去勾勒、描绘。

而网络的虚拟技术则将这种幻想变为“真实”。

在网络虚拟功能的支撑下,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跃。

网络的虚拟功能,有力地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由收敛性向发散性转变,有利于教育向新的领域开拓。

应对挑战: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以往的教师只需要掌握好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原理就可以上好一门课,而不用考虑到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而在网络时代,信息工具如此发达,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中小学,教师就必须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技术,合理使用教学媒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教学活动在过去只是一个空想,而如今网络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个梦想。

如今,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办网络学院,开展网络课程,非同步行教学已经大为流行。

远程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教育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的最佳工具。

3. 改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更贴近生活实际现代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要有更普遍性、同时性的课程,加强基本训练,为他们学习专业打下宽厚的基础比如数字媒体,先给学生打下宽厚的基础,以便选择动画、游戏、网络媒体、影视特技和后期气等等各方面的方向打下基础其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考虑,为他们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为他们的就业各方面考虑,提供多种可能性,针对这么大范围的学科,各类课程让学生灵活自主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当然也要配备比较完备的实验室和工作室,使他们得到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得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再有在专业的设置上要有特色,使每的学校办的专业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形成一套不可复制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等。

6. 网络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主要表现为哪些特征?网络政治活动属于一个公共领域,政府应积极、有序地“管制”这一公众能利用来对政府施加影响力的、非同“寻常”的工具,主张网络的开放、自由并不意味着毫无限制。

一味地放任每一个人自由地表达自己,并不意味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能力或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网络政治空间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在网络政治空间里,每一个参与的个体之间,其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务发表见解,不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的等级分明式层级节制,只要符合法律许可,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即使他所关心的事务与自身利益无关。

二是政治活动的开放性。

网络不设防,是网络政治活动开放性的最好体现,它不仅表现在参与网络政治活动的主体可以不分男女老幼,并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且还表现在探讨主题的多样性、随机性与多变性等。

三是实现方式的互动性。

在网络政治空间,信息传递即时交互且高度共享。

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就共同关心的事务相互探讨,既可凝聚共识,又可大异其趣,既可共同行动,又可各自单飞,既可持久关注,又可过后即忘。

7. 什么是网络经济?目前网络经济的现状是怎样的?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尤其是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它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经济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网络,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信息网络上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