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型“…は…に…れる”,“…は…に…られる”的对应关系用行为的受事者(被动者)作主语的句子叫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
古汉语的被动句常借助于被动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于字句
为“主语使宾语动”。
在这种使动句中,宾语不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其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亦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可对应为“…は…に…せる”,“…は…に…させる”。
例21 墨子曰,何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例22 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
对应为例23 父は兄に新闻を読ませる。
/ 父亲让哥哥读报纸。
例24 人工的に雨を降らせる。
/ 人工降雨。
例21的译句为“墨子说:你为何不让我见大王?”,其中,“我”是宾语,“见于王”的施动者也是“我”;例23亦是如此,“兄に”是宾语,同时“兄”也是“读报纸”的施动者;例21中的“见”是一个及物动词,例22中的“活”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而例23中的“読む”是一个类似于及物动词的日语他动词,例24中的“降る”则是一个类似于不及物动词的日语自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作使动的情况也很多,所谓名词的使动,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即宾语具有使动意义。
此时,在日语中可以看做与“…を…にする”,“…を…になる”的对应。
例25 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26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秦世家》)
对应为例27 砂漠をオアシスにする。
/ 使沙漠变成绿洲。
显而易见,例26中的宾语“国”和例27中的宾语“砂漠を”都是具有使动含义的名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作使动用法时,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就不是主语所有,而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
日语中可对应为“…を形容词词干く+する”,“…を形容动词词干にする等句型。
例28 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
例29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史记•项羽本纪》)
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但古汉语则不然,往往是用名词性结构或形容词性结构来充当谓语,在形式上与“也”相结合构成了名词谓语句或形容词谓语句,其典型表现是“…者…也”句式或“……也”句式。
而在现代日语中,判断助动词“です”也是与体言性词语(名词等)相结合,共同充当谓语,构成判断句。
由此可见,古汉语“…者…也”句式或“……也”句式和日语判断句“…は…です”或“…です”有着异曲同工的对应关系。
其主要类型有:
(1)在主语后面用关系词“者”停顿,谓语后面用“也”结尾,构成“…者…也”句式。
例1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2)直接在谓语后面用加语气词“也”,构成“……也”句式。
例2 董狐,古之良吏也。
(《左传•宣公二年》)
(3)二者都不用,直接构成判断句式。
例3 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是典型的名词做谓语句。
(4)由形容词性结构来充当谓语的判断句式。
例4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
(《战国策•韩策》)
如果把以上这些判断句式翻译成日语,则都可以套用日语判断句“…は(が)…です”、“…
です”。
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动+于+名”的句式,即主语为被动者,宾语为主动者。
可对应为“…は…に…れる”,“…は…に…られる”的被动句式。
例12 隐公慈而杀于弟。
(《孟子•告子上》)可对应为例13 良子は先生に褒められた。
/ち良子被老师表扬了,例12中的主语“隐公”是谓语动词“杀”的被动者,加上介词“于”便引出了这一动作的主动者“弟”。
而例13中的“良子”为表扬的对象,是主语和被动者;并通过助词“に”引出作为宾语和主动者的“先生”。
这与古汉语在成分对应上保持了呼应。
(2)为字句
在动词前面加上介词“为”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主动者可以省略,成为“为+动”的句式,也可发展成为“为所+动”的句式。
可对应为日语中省略主动者,“…は…れる”,“…は…られる”的被动句式。
例14 父母宗族,皆为戳没。
(《战国策•燕策》)
例15 岱不从,遂于战,果为所杀。
(《三国志.魏书》)
对应为例16 村田は叱られた。
/ 村田被骂了。
由比较可见,例14、例15和例16的主语都存在于句首,并都省略去了行为的主动者。
(3)见字句
在动词前面加上助词“见”,构成“见+动”的句式,这种句式中行为的主动者经常不出现,也可对应为“…は…れる”,“…は…られる”。
例17 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史记.高祖本纪》)
对应为例18 あの女はなぜ杀されたか。
/ 那女的为何被杀?
(4)被字句
在动词前面加上助词“被”,构成“被+动”的句式,可对应为“……れる”,“……られる”。
例19 错卒以被戳。
(《史记.酷吏列转》)
对应为例20 最後、やはり骗された。
/ 最终还是被骗了。
三、
众所周知,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
公元二世纪起(中国东汉时期),日本大规模地从中国接受了语言、文字并逐渐发展成有别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大和言语。
尽管在音韵法则等方面迥别于汉语,但其基础单词的词义还保持着某种共性,如中日同形类义语、中日同形同义语等就是明证。
若再对中国古汉语和现代日语进行仔细观察,我们又不难发现,在现代日语中依旧能够找到古汉语的“影子”即与古汉语句法相类似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日本语的文法构造与古汉语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语法层次上来讲,日语是粘着语,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
两者在语法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但是通过比较和研究我们又能发现,汉语,特别是古汉语在语音、词和语法方面,又和日语有着很多不寻常的联系。
正因为在现代日语中,很多语法、句型以及表达方式和古汉语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古汉语和日语之间的某种渊源关系便在其中可见一斑。
本文则通过中日的一些典型的句式比较,来探求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