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色谱分离技术分析
理论塔板数越大,峰形越窄,柱效越高。
塔板高度表示单位柱长下的柱效。 塔板高度越小,表明柱效越高,理论塔板数越多。
N>50 二项分布 正态分布
非平衡速率理论
1952年Lapidus等对填充柱色谱过程做了较详细的研究, 指出色谱过程中引起组分宽度扩张的因素主要是: 1.沿柱流动方向的纵向扩散效应; 2.组分在两相间的平衡不能瞬时达成,即它在两相交换时 传质速度是有限的。
载气系统
进样系统
色谱柱 温控系统
检测系统
待测样品在高温的气化室气化后在惰性气体的带动下进入色 谱柱,色谱柱内含有液体或固体固定相 每种组分都倾向于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形成分配或吸附平 衡。但由于载气是流动的,这种平衡实际上很难建立。 由于载气的流动,使样品组分在运动中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 或吸附、解吸。 结果是在载气中分配浓度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而在固定 相中分配浓度大的组分后流出色谱柱,进入检测器。
甲醇和乙醇混合样色谱图
高效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随着不断改进与发展,目前 已成为应用极为广泛的化学分离分析的重要手段。
它是在经典液相色谱基础上,引入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 术上采用了高压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因而具 备速度快、效率高、灵敏度高、操作自动化的特点。
检测器
检测下限 /(g/ml)
10-10
线性范 围
103~104
选择 性
梯度 淋洗
主要特点
UV-Vis
有
可
对流速和温度变化敏感;池体 积可制作得很小;对溶质的响 应变化大。
选择性和灵敏度高;易受背景 荧光、消光、103
有
可
电化学
10-10
103
有
困难 选择性高;易受流动相pH值 和杂质的影响;稳定性较差。
优点: 分离效率高、应用范围宽、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 灵敏度高、分离和测定一次完成、自动化程度高. 缺点: 不适用于高沸点(>450℃)、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的分离测定 不适用于制备.
气相色谱结构流程
1-载气钢瓶;2-减压阀; 3-净化干燥管;4-针形 阀;5-流量计; 6-压力 表;7-进样口;8-色谱柱; 9-检测器;10-放大器; 11-温度控制器;12-记录 仪或工作站
色谱过程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 两种组分的理化性质原本存在着微小的差异,经过反复多 次地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使微小差异累积起来, 结果使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
流出色谱柱,从而使各个组分得到了分离。
对复杂混合物各组分进行 定量和定性分析
色谱法的特点
1.分离效率高: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分离多达二、三百个组 分的复杂物质,柱效能可达106的理论板。 2.检测能力强:可以检测出10-11~10-15克级的痕量组分,能 满足环境检测、农药残留等大量日常检测 分析的需要。 3.样品用量少:样品用量一般为微升级,少的可达纳克级。 4.适用范围广:几乎所有与化学有关的领域都有其用武之 地。
相应(mv*S)
y = 6130.5x + 863.66 R2 = 0.9884
0.6 0.8 浓度(mol/L)
1
1.2
1.4
笨和丙酮混合样的色谱图
液相色谱的主要特点是: 分离效率高; 选择性好,适用于多种多元组分复杂混合物的分离; 应用范围广。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天然物质到合成产物, 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从一般化合物到生物活性物质等。
2 D 0.01k d 8 k H 2 d P U 2 U 2 2 U (1 k ) Dg (1 k ) DL
色谱分类
气固色谱 气相色谱 气液色谱 液固色谱 液相色谱 液液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 毛细管电泳
流动相与固定相 聚集态
色谱分类
根据固定相的形状:纸色谱、薄层色谱和柱 色谱。 根据分离操作方式:间歇色谱、连续色谱
检测器
色谱检测器是一个将组分浓度和量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的传感 器,信号的大小和组分的浓度或量成正比。 现用的液相色谱的检测器分为两种:①普通检测器:它是测 定流动相加人溶质后的某种物理性质的变化;②溶质性质或 选择性检测器:它只对溶质的某些性质是灵敏的。液相色谱 的主要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和蒸发散射光 检测器等。
什么是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有时又称为层析技术。 它利用被分离的诸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系数等的微 小差异进行分离。当两相作相对移动时,使被测物质在两相 之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使原来微小的差异累加产生了很大 的效果,形成差速迁移,使各组分在柱内移动的同时逐渐分 离,以达到分离、分析及测定一些物理化学常数的目的。
相对保留值(Relative Retention Value)
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i与基准组分s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通常用ris表示。
(i ) ( i ) tR VR Vg ( i ) ris ( s ) VR ( s ) Vg ( s ) tR
塔板理论
它把色谱柱看成一个分馏塔.分馏塔是分离沸点不同的混合 物的一种装置,一般有十几层塔片。在塔的底层加热,利用 各组分的挥发性不同,在塔片上经过多次气液平衡,最终低 沸点组分在塔顶的流出液中含量高,而高沸点组分在塔底层 含量高。 塔板理论,是人为的认为在色谱柱中存在着塔片。在每个塔 片高度的间隔内,样品混合物的各组分,在流动相与固定相 达到分配平衡。而后各组分被流动相携带转移至另一层塔片, 再达分配平衡。
图3-20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相关术语
由色谱流出曲线可直接得到的相关术语: 基线 色谱峰 色谱时间 由色谱流出曲线可间接得到的相关术语: 色谱体积 相对保留值
基线(Baseline)
在色谱操作条件下,仅有流动相通过检测器时,由记录 仪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
基线漂移:基线随时间定向缓慢的变化。
如今,色谱法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而且大量用于无色 物质的分离。所以色谱法已经失去原来的含义。但是,现在 仍沿用色谱法这个名称。 色谱法具有分离及分析两种功能。它是分析混合物最有力的 手段。 色谱分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离方法。已广泛地用于石油 化工、有机合成、生理生化、医药卫生、环境监测、刑事侦 查、生产在线控制,乃至空间探索等许多领域,以解决各种 分离分析课题。
试样经色谱柱获得分离,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器时,检 测器就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转变成电信号,由记 录仪记录下信号—时间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或色谱 图。
信 号
tR 或 V R t' R R 或 V ' tM V M G E 惰性组分 C
A H 2 F Y1/2 B Y D 时间
1/2h
0.607h
由塔板理论可得到:在色谱过程中色谱峰是要展宽的,展宽 的宽度平方值和理论板高 H成正比。即相达成“平衡”所需 的距离H值越大,则色谱峰展宽也就越严重。反之,若理论 板高H值越小。而就一定柱长而言,组分在两相间的“平衡” 次数就越多,色谱柱的分离效率就越高,因此理论板高H值 是衡量色谱柱效率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塔板理论回答了影响色谱峰保留时间和峰宽度这二个重要问 题,但它没有回答宽度也就是相应的理论板高究竟受哪些操 作条件的影响。
色谱体积
色谱体积主要有: 死体积(Dead Volume):死体积指色谱柱填充固定相后的空隙体积, 又指在死时间内流动相流经色谱柱的体积。死体积通常用Vm表示。 Vm= tM×FC Fc表示流动相的体积流速(mL/min) 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保留体积指从进样开始,到检测器 中样品浓度最大时,流动相流经色谱柱的体积。通常用VR表示。 VR= tR × FC 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调整保留体积指保留体 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通常用VR’ 表示。 VR’=tR’ × FC
经多次转移平衡,各组分按分配系数大小的顺序,依次流出 色谱柱(分配系数小的先出柱)。由于一根色谱柱的塔片数 比精馏塔多得多(103-104片),因此,只要分配系数间存 在微小的差别,则可获得很好的分离。
塔板理论是由 Martin 等人在平衡色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他们假定: 1.流动相按前进方向以脉冲式通过柱子,最小单位为一塔 板体积; 2. 组分在柱内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是恒定的,与组分浓度及在 柱内的位置无关; 3. 组分在所有塔板上的两相平衡在瞬间建立; 4. 流动相不能被压缩; 5. 所有组分浓度以起始塔板中的浓度为基准
蒸发光散射
示差折光
10-9
10-1 104
无
无
可
可检测所有物质。
不可 可检测所有物质;不适合微量 分析;对温度变化敏感。
质谱
10-10
无
可
主要用于定性和半定量。
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法主要利用物质的沸点、极性及吸附性质的差异, 以气体为流动相,以液体或固体为固定相从而达到分离混合 物的色谱方法。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第九章 色谱分离技术
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 合物的最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将CaCO3固体粉末装入竖
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出液,并用 石油醚连续地冲洗。结果在柱中出现了颜色不同的色带。因 此,Tsweet把这种方法称为色谱法。
凝胶渗透色谱 亲和色谱 分子印迹色谱技术
色谱理论
研究色谱过程中分子运动的规律,探讨微观分子运动与色谱 分离的内在联系。 热力学 动力学 分离条件的选择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