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泥的处理和处置(修改)

污泥的处理和处置(修改)

连续式重力浓缩池.swf
连续重力浓缩池.swf
3、特点 (1)优点:操作简单;运行费用少; (2)缺点:占地面积大;会产生臭气; 三、气浮浓缩 1、工作原理:(同气浮法) 依靠微小气泡与污泥产生粘附作用,使污泥颗粒
密度小于水而上浮,并得到浓缩; 2、适用范围:活性污泥/消化污泥; 3、气浮装置(同气浮法) 系统组成:加压溶气装置、溶气释放装置、气浮
分离装置
回流加压溶气气浮.swf
4、设计计算:
(1)污泥负荷:kg/m2.h, kg/m2.d,表18-3。
(2)气固比:
Qg Sa R( fp / p 1)
QS
c0
Qg――气浮池释放的空气量,kg/h; Qs――流入的污泥固体量,g/h; c0――入流污泥浓度,kg/m3; R――回流比;
含固率(%)十含水率(%)=100(%)
4、污泥相对密度γ
污泥相对密度指污泥的质量与同体积水质量的比值。

1001 2

1001
P1 (100 P)2 P1 (100 P)
式中:γ1――固体相对密度;
P ――污泥含水率,%,
γ2--水的相对密度, γ2 =1;
5、污泥体积、相对密度与含水率关系
二、湿式氧化 将湿污泥中的有机物在高温、高压下,利用空 气中的氧进行氧化分解的一种方法。
污泥湿式氧化时,所需的空气量G(mg/ L)可 按下式计算:
G aCOD 0.232
式中:0.232――空气中氧的质量分数; a――空气过量系数。
三、污泥的焚烧 多段炉和流化床炉
流化床焚化炉
流化床焚烧炉.swf
So ——曝气池入流的BOD5,kg/m3;
Se ——二沉池出流的BOD5,kg/m3; Q——曝气池设计流量,m3/d; Kd——内源代谢系数,0.06~0.1d-1; XV——曝气池的平均VSS浓度,kg/m3; V——曝气池容积,m3
(2)以SS计:
X
SS
XVSS f
ΛXSS――剩余活性污泥量,kgSS/d;
石灰稳定法: 污泥中投加石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杀灭病原菌; 稳定后污泥脱水性能得到改善,但污泥量增加。 氯稳定法: 氯稳定法pH值低,产生的污泥过滤性能差,产生有
毒的氯代有机物
臭氧稳定法: 目前污泥稳定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运行费用高。
第五节 污泥脱水 一、污泥调理
1、调理目的 破坏污泥的胶态结构,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2、调理方法 (1)化学调理: 无机调理剂:铁盐、铝盐、石灰等; 有机调理剂:聚丙烯酰胺; (2)物理调理:
在外力(压力或真空)作用下,污泥中的水分 透过滤布或筛网,固体被截留,从而实现对污泥 的脱水。
真空过滤机
带式压滤机
(2)离心脱水
优点:效率高设备小、分离能力强、操作条件好; 缺点:离心脱水机制造工艺要求高、设备易磨损, 预处理要求高。
第六节 污泥的最终处置
一、污泥的综合利用 1、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 2、其他用途
污泥水分.swf
2、污泥中的水分对污泥处理的影响 (1)含水率的大小影响污泥体积; (2)水分的存在形式影响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式; (3)污泥含水率影响污泥状态,图18-1。
含水率>85%,污泥呈流态; 含水率65%~85%,污泥呈塑态; <60%,污泥呈固态。
第二节 污泥的处理工艺
一、污泥处理 1、处理目的: 减少污泥量并使其稳定,便于污泥的运输和最终 处置。 2、处理技术 (1)浓缩:降低含水率,减小污泥体积; (2)稳定:生物稳定、化学稳定、物理法;
R――回流比;
5、气浮浓缩特点: 优点:污泥含水率低;占地面积小,臭气问题 少;能去除油脂。 缺点:运行费用较高;操作要求高。
四、离心浓缩
1、工作原理:污泥中固、液的密度不同,在离心 机中受到的离心力不同而使二者分离。
2、适用范围:剩余活性污泥; 3、特点: 工作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卫生条件好; 需要投加助凝剂,能耗高。
采用另一公式: V SN
1000
S——每人每天产生的污泥量,0.3-0.8L/d.人;
N——设计人口数,人;
2、剩余活性污泥量
(1)以VSS计: XVSS YQ(SO Se ) Kd XVV
ΔXVSS——剩余活性污泥量,kgVSS/d; Y——产率系数,kgVSS/kgBOD5,Y=0.5~0.6;
习题与思考题: P398书:1、2、3、4、5
V0 3
污泥含水率越高,降低污泥含水率时减容效 果越明显。
二、污泥量 计算城市污水厂的污泥量时,一般以表18-2所 列的经验数据为依据:
1、初沉污泥量
V

100c0Q
103(100 P
)
V——初沉污泥量,m3/d ; C0——进水中的悬浮物浓度,mg/L ή——沉淀池中悬浮物的去除率,% Q——污水流量,m3/d; P——污泥含水率,% ρ——污泥密度,以1000kg/m3
V Vc
LVS
c――污泥的VSS浓度,kgVSS/d;
LVS――消化池VSS固体容积负荷,kgVSS/m3.d;
按消化时间计算 V V Td
Td—消化时间,d。 (3)产气量与贮气罐容积:按公式计算,也可 以通过试验或经验资料确定。 (4)热力计算: (5)消化气的利用:
二、污泥的化学稳定
加热法、冷冻法: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
添加惰性助滤剂:灰烬、飞灰、锯末;
淘洗法:主要用于消化污泥,降低污泥碱度;
二、污泥脱水 1、自然脱水 •利用自然力(蒸发、渗透等)对污泥进行脱水的 方法称为自然脱水。 •脱水机理:自然蒸发、渗透作用 •影响因素:气候条件、污泥性质、污泥调理。 2、机械脱水 在外力作用下,实现污泥中的水分与固体的分离。 (1)过滤脱水
污泥泥龄
c

消化池内VSS量(kg) 系统的VSS净输入量(kg
/
d)
有机物的降解程度高,时间短; 消化污泥量少,稳定,运行管理简单; 能耗大,不能回收沼气。 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2、厌氧生物稳定(厌氧消化) (1)厌氧消化池分类 传统消化池、高速消化池和厌氧接触池。
间歇运行; 不加热、不搅拌,
f VSS 一般f=0.6~0.75。
SS
(3)以体积计:
V
SS
100X SS
(100 P)
Vss――剩余活性污泥量,m3/d;
△XSS――产生的悬浮固体,kgSS/d;
P――污泥含水率,%;
污泥密度,以1000kg/m3计;
三、污泥中的水分及其对污泥处理的影响 1、污泥中的水分 游离水:70% 毛细水: 20% 内部水: 10%
Sa――常压下空气在回流水中的饱和浓度,kg/m3; P――溶气罐绝对压力,一般采用0.3 Pa;
f――溶解效率,当容器罐内加填料及溶气时间为2~
3min时,f=0.9,不加填料时,f=0.5。
(3)气浮池面积: A Q(R 1)
q
Q ――入流污泥量,m3/d;
q ――表面水力负荷,m3/(m2.d)。
池液分层; 负荷低:0.48-
1.8kgVSS/m3·d,产 气量少; 消化时间30~60d。
高速消化池 负荷高:1.6-3.2kgVSS/m3·d 连续运行; 有搅拌设备,无分层现象; 消化时间短,产气量大;
消化气
进泥 完全混合
排泥
厌氧接触消化池
消化气 沉淀池
上清液
进泥
高速旋转的离心机
第四节 污泥稳定
一、概述: 1 定义: 采取措施降低污泥中有机物含量或使其暂时不分
解的过程。 2、稳定方法
生物稳定法、化学稳定法
二、污泥的生物稳定
1、好氧生物稳定(好氧消化)
对污泥进行持续曝气,依靠微生物的内源代谢稳 定污泥中的有机物。
C5H7 NO2 5O2 5CO2 NH3 2H2O
当1和
接近时,可简
0
化为:
V
V0
100 P0 100 P
V――含水率为P时的污泥体积。
V0――含水率为P0时的污泥体积。 适用于含水率大于80%的污泥。
例题:污泥的原始含水率为99.5%,求含水 率变为98.5%和97%时,污泥体积如何变化?
V

V0
100 100
P0 P
100 99.5 V0 100 98.5
排泥 污泥回流
表18-传统消化池 高速消化池 厌氧接触消化池
加热情况 加热或不加热 加热
加热
停留时间/d
>40
10~15
<10
负荷
0.48~0.8 1.6~3.2 1.6~3.2
/[kgVSS/(m3.d)]
加料、排料方式 间断 间断或连续
连续
搅拌
不要求
要求
要求
均衡配料
二、污泥的特性
1、污泥中的固体: 溶解物质(DS)、悬浮物质(SS)、总固体(TSS)。 TSS=SS+DS 用质量浓度mg/L或质量百分数(%)表示。 2、污泥固体的组分: 污泥固体的组分与污泥的来源有关。 表18-1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固体的典型组成。 3、含水率:
含水率:污泥中水含量的百分数,%; 含固率:污泥中固体含量的百分数,%。
不要求
不要求
要求
脱气
不要求
不要求
要求
排泥回流利用 不要求
不要求
要求
(2)厌氧消化池构造
•消化池池体:钢筋混凝土拱顶圆形池; •顶盖:浮动式顶盖、固定式顶盖;
固定式顶盖消化池
•附属设施: 加料、排料、 加热、搅拌、 破渣、集气、 排液、溢流 及其他监测 防护装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