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作者:刘艾晨【摘要】2002年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是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做出的科学决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社会安宁【目录】一、“以人为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二)“以人为本”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完善(三)“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二、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及最现实的问题(一)就业是民生之本(二)保障是民安所在(三)安宁是民生所盼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邓小平同志说过,稳定是压倒一切的。

我国着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这正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民生活的稳定安康。

这符合辩证法也符合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需要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目的是“促和谐”,本文重点阐述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民生问题,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一、“以人为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大特征,既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其内容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而展开的。

正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但是,这里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二)“以人为本”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所有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以人为本”,实现先富带后富,部分富带动全局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既是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完善。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两种力量,一是“活力”,二是“合力”。

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适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而要使社会有“合力”,就必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影响了“合力”的发挥。

实践证明,形成“活力”要靠改革,促成“合力”也离不开改革。

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三个有利于”标准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则。

同时,改革还要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整体实现,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及现实的问题(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如果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

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

据“人社部”2010年就业形势报告,2010年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未来一个时期,就业问题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突出难题。

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本来就很大。

加上总体性、结构性的失业,使我国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完善企业的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国有企业要尽可能的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办法安置富余人员。

政府加大就业培训,政策倾斜促进扩大就业。

(二)保障是民安所在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保障是正常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但仍有许多人将社会保障看作国家赐予的“福利”,而不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天赋权利”。

一些人认为,国家根本没有财力建立全社会的社会保障,现在谈论农村的社会保障只是超越中国目前发展阶段的空想。

更多的人则认为,农民拥有的土地和农村世代相传的家庭养老传统使农民现阶段不必享受社会保障这个“奢侈品”。

[2]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为了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需要。

社会保障已不再是国家的一种“恩赐”,而成为现代国家所有公民生而就有的“权利”。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农村进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取得了不错的进步。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十一五规划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

同时,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三)安宁是民生所盼现代国家安全观已经超出传统的军事和国防范畴,而囊括了人民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互联网络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科学技术保密、矿产资源保护、国际贸易畅通、贸易货币稳定、公众心理稳定等方面。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造成人口急剧膨胀,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两者叠加造成的灾害事故频度和程度迅速增加,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受到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空前的挑战。

实现城市公共安全对于保障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是发生在我家乡的一则真实案例。

2010年12月20日下午4时许,河北省沙河市迎新街周大生珠宝店发生一起抢劫案,4名歹徒持枪闯入一楼金饰品柜台前,抢走价值18万元的黄金项链及手镯后,乘坐一辆无牌照银白色面包车逃窜。

由于案发时已接近年关,且又是光天化日,歹徒气焰如此嚣张,社会各界对此案给予了极大关注。

案件发生后,沙河市警方高度重视,迅速调集精兵强将成立专案组,全力展开侦查。

沙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谢继运多次听取汇报,研究案情,并对案件侦破做出指示,要求全体参战民警动用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务必侦破此案。

当案件侦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时,2010年12月30日上午,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发生了一起4名男子蒙面持枪抢劫珠宝店案,抢走价值150万元的黄金首饰。

案发后,两地警方迅速互通情况,建立联系,经对两地案发现场的缜密侦查,认定系流窜作案,为同一伙人所为,随即并案侦查。

12月31日,江苏连云港警方派出了市刑警支队副支队长带队的4人工作小组赴沙河开展工作,经两地警方进一步工作,2011年1月4日晚10时许,江苏警方在山东济宁市将四名山东邹城籍犯罪嫌疑人张某(男,42岁)、赵某(男,24岁)、徐某(男,22岁)、秦某(男,23岁)一举抓获。

与此同时,沙河市局迅速派出主管局长陈对泉带队的8人工作小组赶赴山东济宁市、江苏东海县协助工作。

经审讯,四人对在沙河及江苏东海持枪抢劫珠宝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至此,发生在沙河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12·20”持枪抢劫珠宝店案成功告破。

首先这案件很发人深省,说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

“2004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城市问题专家提出,“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一个“突发性事件高发期”,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会不遗余力的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