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摘要陈子昂的主要作品是三十八首《感遇诗》,本篇论文主要目的是浅析诗的思想内容。

从诗人本身的生平、性格特点及政见入手,深入到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来举例浅析。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了解与研究,能够更好的描述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诗中有一部分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的传统风气,即在诗中歌颂了士兵们爱国精神的同时,又谴责了武后不赏边功。

除了边塞诗外还有其他内容的诗歌,思想内容里指出了武则天时期的多种弊病,也塑造了诗人自己的正面形象。

且《感遇诗》为唐诗开辟了一条讽喻现实的道路,对封建统治者各种不得民心的措施进行口诛笔伐。

关键词陈子昂《感遇诗》思想内容前言作为诗国骄子的陈子昂,其《感遇诗》三十八首可以说是贯穿他一生的作品,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的人。

他希望能够积极入仕,因而《感遇诗》就有他入仕前心志的描写与壮志的表白,也有入仕初的见闻与感受。

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分析《感遇诗》的艺术手法和诗的传承流变,而本文是在借鉴学者们的写作方法的同时寻求更多的素材来证明本文的论点,最后呈现出《感遇诗》大致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陈子昂以自身的实践和理论,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高亢的激情,谱写出超越前人、影响后人的感遇诗作。

一、作者陈子昂的介绍(一)出生背景及其生平陈子昂(公元659-700),字伯玉,仔州射洪县人(今四川射洪县)。

出生于庶族地主。

年轻时豪放任侠,十八岁时折节读书。

二十四岁中进士。

二十六岁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

二十八岁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

三十一岁迁右卫胄曹参军。

三十三岁以继母忧解官返里。

三十六岁陷冤狱,翌年狱解。

三十八岁从武攸宜征契丹。

四十岁辞官归隐。

久视元年(700),因武三思阴嘱县令段简罗织诬陷,再度下狱,忧愤而卒,享年四十二岁。

(二)陈子昂的性格特点及政治主见陈子昂是诗国的骄子,又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的人。

他“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立观丘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1](《谏政理书》;同时,他更密切地关注现实的政治、经济和边防问题。

从登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天起,他就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不断地上谏疏,上条陈,大胆的陈述自己的政见:首先,他注意到了当时人民的疾苦。

文明四年(684)当他还是布衣的时候,就曾大声疾呼“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旱逢青草。

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闰莽。

”“白骨纵横,阡陌无主”[1](《谏灵驾入京书》)。

因此,他坚决反对把高宗的灵驾迁回长安,以免劳民伤财,危及唐帝国的统治。

垂拱三年(687)他又在[1]《谏雅州讨生羌书》中指出:“当今山东饥,关陇弊,历岁枯旱,人有流亡。

”直至归隐前夕,又提出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蜀中逃亡的农民多,一部分揭竿而起。

陈子昂认为:农民之所以逃亡和造反,“实缘官人贪暴,不奉国法,典吏游客,因此侵渔,剥夺既深,人不堪命。

百姓失业,因此逃亡;凶险之徒,聚为劫财。

”这些情况,雄辩的说明:随着“贞官之至”的结束和“贞观老臣”相机退出历史舞台,曾一度有所缓和的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在武则天时期,又逐渐尖锐起来,并在不断地激化。

陈子昂从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统治出发,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对水深火热中的农民表现了一定的同情,并认识到了“官逼民亡,官逼民反”的道理。

这是比同时代的封建政治家高明的地方。

第二,痛斥酷吏,极谏淫行。

武则天为了夺取帝位,巩固自己的统治,残酷的镇压一切反对她的集团和个人。

她“疑天下人多图己”,“欲大诛杀以威之”[2](《通鉴》卷二百三),故盛开告密大门,宠幸毫无人性的官吏,使用骇人听闻的酷刑,大搞特务统治,冤狱遍于中国。

在这种血腥的恐怖统治下,陈子昂显示了他的胆略和远识。

用他的话来说,即“上观三代夏、殷、周兴亡,下逮秦、汉,魏、晋理乱,莫不皆以毒刑致败坏也。

”因此,他反对告密罗织,反对大兴冤狱,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酷吏门的罪恶用心和丑恶面目。

第三,主张加强边防,同时又反对黩武。

武则天时期,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

突厥、吐蕃频年入寇,破坏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陈子昂曾两度入军考察情况,提出远见卓识的建议。

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如西域四镇,对屏障西北边疆和保证东西交通的畅通,都是很重要的,而他却在《谏雅州讨生羌书》中,对放弃四镇大唱赞歌,这显然是错误的。

第四,主张任贤,改革吏治。

他反复强调“贤不可疑”,指出武则天“外有信贤之名,而内有疑贤之心”,这戳痛了武氏的痛处。

总之,陈子昂的政治主张是:一方面任用贤才,改革吏治,安定民生,实际上是企图缓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另一方面,既加强边防,又反对黩武,以防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浅析陈子昂《感遇诗》的内容(一)“感遇”一词的注释关于诗题“感遇”的解释,最早见于元代杨士弘编的[3]《唐音》。

他注释道:“感遇云者,谓有感而寓于言,以摅其意也。

”又有一节说;“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也。

”前一个注释往往使人误会,以为“寓于言”是注释“遇”字的,清初吴昌祺在[4]《删订唐诗解》中注释云:“感遇者,感于所遇也。

”沈德潜在[5]《唐诗别裁》中注释云:“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

与感知遇意自别。

”此外或者还有不同的解释,手头书不多,未能尽检。

我认为吴昌祺的注释最简单明白。

“遇”字的涵义很广,凡是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从书中读到的,都是“所遇”,因为有所遇,而有所感,就拉杂作了三十八首诗,总题目《感遇》。

它们和阮籍的《咏怀》并没有区别,所以诗僧皎然指出陈子昂的《感遇》原出于阮籍《咏怀》。

(二)《感遇诗》所涉及的内容及分类陈子昂的三十八首感遇诗,虽然大部分是他后期,即归田前后的作品,但这里有他入仕前心志的描写与壮志的表白,也有他入仕初的见闻与感受。

因而可以说《感遇诗》是贯穿陈子昂一生的作品。

它所涉及的内容、反映的范围是异常广泛的:有古代君主贤士,亦有当今的皇帝权臣;有朝廷将相命官,亦有社会上的利禄小人;有朝野上下纷纭政事,亦有荒漠边塞的苦争死斗;有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议论,亦有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剖析。

这里有对最高统治者的指责,亦有对时政的鞭笞;有对奸佞弄权枉法的揭露,亦有对百姓痛苦呻吟的描绘;有为世道不平的呼叫,亦有为自己不幸的愤懑,等等。

《感遇诗》三十八首,全是五言古诗体,有四韵的,有六韵的,有八韵的,字数不等。

它们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引述古代历史事实,借古讽今。

这一类诗可以说是继承了左思的八首《咏史》。

(二)主题并不涉及历史事实,只是抒写自己的感慨。

这一类诗可以说是继承了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和庾信的二十七首《咏怀》。

(三)既不涉及历史事实,又不明显地表达自己的感慨,而字里行间,好象反映着某一些时事。

这一类诗可以说是继承着陶渊明的《饮酒》和《拟古》,我们把它们称为“感事”。

但这三类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咏史和感事,有时混同;咏怀诗也有时引用一些历史事实来作比喻。

(三)举例浅析边塞诗和其它诗的思想内容1、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遇诗》中所表达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以下是具体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浅析: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第一是对爱国将士的同情:例如第三十七首“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表现出了对将士们的同情。

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第三十四首“朔风吹海树”一篇中,既热烈歌颂士兵们的爱国精神,也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第二是揭发武后穷兵黩武的举动:第二十九首“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

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

特别是第三首《苍苍丁零塞》这首诗“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①,谁怜塞上孤。

”主要是说在那里,可见者只有高耸的亭堠(碉堡),阵亡战士的枯骨。

黄沙从南方大漠中吹来,太阳向西方沉落。

中国曾以三十万战士对付匈奴,至今只见到沙场上累累尸骸,而没有人怜惜这些塞上孤军。

深刻谴责武后不赏边功,使浴血奋战的战士终生饮恨。

总之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里既强烈反对武后出击无罪的兄弟民族,又抨击武后不修边备,不用名将,有穷兵黩武的举动,因而不能制止好战的游牧民族的侵扰表达出对将士的同情等,后来这些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基本主题,陈子昂已开其先声。

而且,诗人总是把统治者的失策和人民的苦难直接联系在一起,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赛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这些不朽的名句,和李白的“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古风》第十四)、高适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杜甫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皆异曲同工,先后辉映。

2、除边塞诗其他类型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其次《感遇诗》其他类型诗主要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他抨击了武则天时期的多种弊病。

如第十九首《圣人不利己》,痛斥武氏肆意挥霍民脂民膏,大肆建造宏伟精丽的庙宇佛像,所以愚弄社会,麻醉人民;第九首《圣人秘元命》揭露了欺诈,讥讽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其矛头,亦直指武则天;第二十六首《荒哉穆天子》、第二十七首《朝发宜都渚》、第二十八首《昔日章华宴》,皆借古讽今,谴责武则天和诸武集团纵情享乐,荒淫无度;第十二首《呦呦南山鹿》、第二十一首《蜻岭游天地》鞭笞武则天大兴冤狱,厉行恐怖统治;第二十四首《擎瓶者谁子》刺当时宰相智小谋大,力微任重,虽烜赫一时,然祸不旋踵;第十首《深居观群动》等活画出世人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的丑态。

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

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

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

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

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

如:“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在抨击弊端的同时《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