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海门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
我市志愿服务向制度化纵深推进
本报记者杨阳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对于推动海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6月,海门市张建伟环保志愿者工作站在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更名为海门市高新区张建伟环保志愿者协会。
这意味着,这个自2012年成立后,一直挂靠在我市志愿者服务总站下的工作站,开始拥有自己的公章与组织机构代码,正式成为一个独立法人。
这是我市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积极打造具有海门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进一步提升海门志愿者的品牌影响力的一个缩影。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如今参与志愿服务,感悟志愿精神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
据了解,我市志愿者工作起步早、起点高,现注册志愿者达11万人,列南通市前茅。
但不可忽视的是,仍存在发展水平不够平衡、活动开展不够经常、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健全志愿服务制度。
今年3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就召开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
化,对于推动海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推行电子化注册登记
志愿者服务记录可追溯
去年10月起,张建伟环保志愿者协会开始在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上注册登记,为协会中的276名志愿者都建立了“电子名片”。
据介绍,在我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进程中,全面推行电子化注册登记,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为重要一环。
登记依托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对全市范围内的全体志愿者的身份信息、服务特长、服务情况、培训情况进行记录,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而且我们的每一次志愿活动,都需要志愿者本人亲自签字,一方面保证了志愿服务经历的可追踪,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弄虚作假。
”张建伟向记者展示2年以来协会的工作日志,A4纸大小的本子已经写满了五六本。
他表示,有时也会有一些人前来要求盖志愿经历“空头章”,但都被自己和协会一一拒绝了。
随着制度化的推行,我市志愿者服务记录也将被进一步规范。
由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等,坚持及时、完整、准确、安全原则,安排专门人员,以纸质或电子数据记录,对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信息,进行确认、录入、储存、更新和保护,并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
以江海志
愿者服务平台、中银-江海志愿者联名借记IC卡系统为主体,以团市委开发的志愿者打卡器系统为补充,逐步实现志愿服务由手工记录向电子化存储的转变。
配合做好服务记录异地转移和接续工作,确保志愿者的服务记录不因工作岗位和居住地的变动而失效,把志愿者的积极性真正保护好、发挥好。
丰富志愿服务平台载体
推动活动常态化、多样化
张建伟告诉记者,下阶段环保志愿者协会还将拥有自己的办公地点,迁往位于烈士陵园周围的社会组织孵化中心。
据了解,为大力发展社会志愿服务,我市将实施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工程,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信息、项目、场地、交流平台、团队建设等方面支持,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工作网络体系也将进一步得打健全,建立健全以市文明委为领导、海门市志愿者服务总站为组织协调机构,各乡镇(园区)、社区(村)志愿服务站点和服务队伍为主要力量的工作网络,组织全市志愿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加强资源对接,推动机关党团员志愿者到社区报到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现阶段志愿服务中活动开展不够经常的情况,市文明办介绍,我市也将进一步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与志愿服务平台载体。
围绕关爱老弱残幼、生态文明建设、文化遗存保护、应急救援、科学普及等重点领域,巩固已有工作品牌,细分志愿服务内
容,进一步探索、创新和丰富服务内涵、方式,使志愿服务更趋日常化、基层化、专业化、小型化。
围绕“邻里守望”主题,组织开展“邻里周”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的活动载体,把志愿服务活动做进城乡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
在城市社区、公共场所、旅游景点和主要交通路口、公交站点,组织志愿者开展便民利民、文明劝导、公共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对社会公共文明的贡献度。
加强基地培育与发展工作,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学校、公共场所等建立基地,多渠道菜单式发布志愿服务目录和服务岗位,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依托各级志愿服务站点,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一般求助在社区解决,特殊求助由总站调配资源。
充分发挥现有社工服务机构的作用,鼓励社工与志愿者骨干成立“社工+义工”合作促进组织,促进社会工作项目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双向融合,从而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扎实推进“志愿服务牵手计划”,由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精选一批贴近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由各级优秀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对项目进行认领,由热心社会公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以冠名形式为项目提供经费扶持,实现“项目、团队、资金”三位一体,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