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文 / 乔 晶 张 晶 乔建伟
虽然最近有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
已经显现出经济复苏的迹象,但坦言经济 42.41%和 45.18%;商用车累计产销超过 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
危机即将结束还是为时过早。汽车行业也 上年,表现也比较出色,产销 274.46 万辆 组。在中国车企大呼“前进”的时刻,笔者
并购公司花的钱还要多。
成为了研发的重点,“节能减排”成为汽车 料种类很多,其他材料的研发也很重要。
2009 年中国车企海外并购传出两大 工业当下和未来很长时间的主题,中国在 所以,在我国加紧研发新材料的同时,本
消息。第一个消息就是名不见经传的腾中 新能源动力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的 土车企也要根据自身实力进行一定的参
是波澜不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 和 270.11 万 辆 , 同 比 增 长 20.73% 和 不得不慎重的提出几个目前车企存在的
三大汽车公司。除了通用、克莱斯勒进行 19.14%。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以及拉动内需 问题,希望中国车企不要被目前的美好冲
了破产重组外,福特已经在变卖品牌维持 的需要下,2009 年中国汽车行业呈井喷 昏了头脑。
牌沃尔沃的谈判也已经结束,就等 2010
2009 年初通过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 购中警惕各种陷阱以及“消化不良”等现
年交易完成。在中国汽车行业走入发展快 兴规划做出了这样的规划目标:通过兼并 象。王岐山曾经对中国的海外并购做过提
车道的今天,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认 重组,形成 2~3 家产销规模超过 200 万 醒“:海外并购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要吃得
清自己,以保持长期平稳快速发展。
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 家产销规 下,更要管得了。”诚然,在中国发展起来
一、中国汽车业现状
模超过 100 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 的今天,中国大企业从不缺乏海外并购的
2009 年 1~10 月,中国汽车产销首 模占市场份额 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 决心,也不缺乏资金。在这两年金融危机
括:提高燃油效率标准,即每年提高 4%燃 拓和实施,建议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激励 [2]张薛. 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 节能与
油效率的目标;2015 年达到 100 万辆电 低碳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增加低碳项目的 环保,2009. 7.
动车上路,即发展油电(汽)混合车,为达 市场竞争力;其次,要适当搭配市场工具, [3]曹运通,袁鹰. 低碳经济—— —下一个经
车企业产销各环节已经达到或超越了国 视许多。尤其要特别指出的是,吉利这次 本以后,果断地开始发展自己的技术,逐
际大汽车公司,而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 将整体收购沃尔沃。
渐运用到自己研发的新车型中。目前,中
来良好的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
如果收购成功,中国的两家企业首先 国车企研究新车型的体系已经相对完善,
次超过 1,000 万辆,分别为 1,087.32 万 数量由目前的 14 家减少到 10 家以内。甚 的打击下,许多国际大汽车公司纷纷沙场
辆和 1,089.14 万辆,同比增长 36.23%和 至国家已经圈定“四大四小”,鼓励一汽、 折戟,业绩每况愈下,有的甚至到了破产
37.71%。乘用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销 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 重组的地步。如,通用这个曾经的巨无霸、
重工意欲收购大名鼎鼎的悍马汽车。此消 并不多,这便是崛起的一个好机会。
与,运用到汽车的每一个配件中去。
息一经传出,引起一片哗然。在小排量汽
2、新车型的研发。中国本土车企没有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
车占主流的今天,悍马这样的“油老虎”已 世界大汽车公司那样深厚的技术底蕴,几 境科学学院)
经快要被市场淘汰。相信上汽败走双龙这 乎什步。其他 销量与知名度;第二个消息则让人振奋, 了国内的小型车市场,并最终站稳了脚
的国际大汽车公司也并不比通用好多少。 一贯谨慎投资的李书福也有大手笔,他的 跟。但模仿永远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纵
在这样艰难的大环境下,全球车市唯一的 吉利汽车公司收购豪华品牌沃尔沃的谈 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
经济 / 产业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提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处于金融危
机大背景下的我国汽车市场现状,提出我 国车企在过分扩张中需注意的问题。同 时,也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方面存在 的问题及应对建议。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汽车业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一例子腾中重工也是知道的,为什么他们 久的世界大汽车公司,中国本土车企虽然 主要参考文献:
依然准备“蛇吞象”呢?而且这一收购计划 底蕴不足,但也有自己发展的方法。以吉 [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信息网.
很难得到国家的审批。笔者由此得出一个 利汽车为例,在公司创建初期,什么方面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汽车产业调整和
能力相对薄弱,比较贪功冒进,有超过 司也不愿一直用外国的发动机技术而受 在新材料的技术上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60%的海外收购是不成功的。在 2008 年, 制于人,争相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气 虽然我国的纳米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
中国在所有海外并购中亏损的钱甚至比 候变暖和环境污染使得其他动力发动机 行业,但汽车这个复杂的大机器需要的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年 5 月号上(总第 392 期)
17
经济 / 产业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宣布破产,2007 年全年和 2008 年前三个 度不高,最可能的是收购悍马品牌的技术 就像董事长李书福所说:“吉利的初始阶
季度加起来近 600 亿美元的亏损使本来 基础和平台,使得企业能够借助悍马扩大 段就是在描红。”它们依靠价格优势进入
到此目标,将提供优惠购买奖励,每部油 例如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促进碳排放 济增长点. 银行客户,2009. 9.
电(汽)混合车将减税 7,000 美元。此外, 权交易的货币化,实施租税奖励措施与有 [4]王庄林. 国际城市低碳减排面面观. 金
美国政府为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率,还设定 害环境补贴改革等,提高节能减碳诱因; 融博览,2009. 9.
并购的各环节还是显得稚嫩,很容易落入 车产业最薄弱的地方。难道是中国缺乏相
3、新材料的利用。随着汽车技术的发
对方的陷阱中。
关的技术人才吗?中国并不缺人才;相反, 展,传统的金属材料已经慢慢退出了舞
中国的车企要发展壮大,成为国际性 庞大的人口基数培养出了很多的相关人 台,取而代之的是以铝合金和塑料等汽车
事。麦肯锡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 20 年 高,慢慢地这方面的人才就越来越少了。 度和高性能,完全符合了现今节能与安全
间,所有大宗的企业兼并案中,能够取得 现在,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发动机技术的重 的发展主题。中国在这方面落后于国际大
预期效果的还不到一半,而中国海外运营 要性,重点照顾研发机构;中国的汽车公 汽车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我们国家
的大公司,海外并购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才,只是人才最终多数外流,因为曾经搞 轻量化材料为代表的新型材料,复合材料
所以对中国这次大规模的海外抄底是赞 研发根本赚不到多少钱,技术很容易被其 和纳米材料更是现在汽车材料发展的重
成的。但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需谨慎行 他企业抄袭,造成搞研发的人员工资不 点。这些新材料的特点就是轻量化、高强
中国以前也有过汽车海外收购的案 了”,避免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不如外国车企一款车的销量,原因就是吉
例,但是结果一般都不理想。如上汽集团
(二)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在技术方面 利、奇瑞和比亚迪等本土车企虽然为此投
在 2004 年花费 5 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 还很落后,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 入了巨资,但推出的新车型都略显粗糙。
正确性、及时性。其实,我国的汽车企业与 要有海外运作的能力,以及应付随之而来 而且好多都走的是多品牌战略,想依靠数
国际大公司在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公司 的文化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的心理准备。就 个品牌的众多车型尽量多地抢占市场,但
的管理方面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像王岐山说的那样,“吃得下,还要管得 结果却是本土车企数款车的销量经常还
能够达到 80%温室气体减排量 (相较于 政府设定未来 10 年提升新建筑物 50%以 碳城市的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教
1990 年排放量)。另外,美国政府计划采 及旧建筑物 25%能源效率目标。美国政府 育宣传与市场调节,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
取 100%拍卖排放权方式,将美国企业排 还将建构良好的运输环境营造与投资计 性,改变居民的消费习惯,逐步改变城市
年时间投入 42 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因 品研发、新材料利用等方面还很落后。 国车企应该“优生优育”,不要盲目,只有
为劳资纠纷等诸多原因无奈之下放弃双
1、发动机技术。发动机技术是整个汽 那些有针对性并且经过反复验证的车型
龙。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中国在国际 车产业发展的核心,而这里恰恰是中国汽 才能受到市场的欢迎。
亮点就是中国,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 判顺利结束,将在 2010 的第一季度完成 是靠着别人的技术强大的,它们都有自己
一,销量在国家诸多政策的影响下增长强 收购。相对于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时政府表 相关的核心技术,那是它们傲立于产业巅
劲。但我们要认清一点,并不是中国的汽 现出的冷淡,政府对吉利的这次豪赌要重 峰的信心来源。所以,吉利公司在有了资
公司的正常运作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 式发展,全年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二、中国车企在过分扩张中需注意的
是,2009 年中国的汽车公司频出大手笔, 已成定局,汽车消费也成为 2009 年 GDP 问题
最近中国吉利公司收购福特公司旗下品 保持 8%增长率的主要力量。
(一)中国车企应认清自身,在海外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