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2018年复习侧重点: ◆标题的作用 ◆开头段落的作用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赏析句子 ◆重点句子的含义 ◆人称的作用 ◆写作顺序的作用 ◆谈感想、谈启示
一、文章标题的作用
(1)起到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2)即 指……,又指……(3)是行文的线索; (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注意:如果标题中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 要点出来。 题型示例: 1、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什 么作用(妙处)? 答:(1)起到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2) 即指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凋谢了 ,又指爸爸 去世了。(3)是行文的线索。(4)吸引 读者阅读兴趣。
1、纵观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引出下文,为下文写父亲与扁担的事作铺 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吸引读者阅读 兴趣。
《像向日葵一样灿烂》(2018年师宗县二模卷) 2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1)交代了事情发展的原因,以及我的心 情;(2)引出下文,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 (3)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4)吸引读者 阅读兴趣。
2015年:《别样山茶红》
2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样山茶红”的理 解。(2分) 21.第①段描写寒流来时昆明冬天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2.第④段写到“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 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23.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 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 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矿、凌乱、昏暗,那么醒目、 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 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 24.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3分)
排比:突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 染力。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增强文章的 气势和感染力。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 了…… 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 先……) 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 的注意和思考,突出了中学生应树立正确 的金钱观。
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 花的树”为题有什么妙处?(2013年贵州卷) ①文章标题《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起到 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 ② 文章题目是行文的线索。以“树”为线 索行文,思路清晰。 ③《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趣。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策略
阅读步骤
1 、阅读全文: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 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 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 案进行认定、补充。
常见题型:
七、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人物描写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2、景物描写(环境)
人物描写
外貌:交代了人物的……处境以及……心理状态。 例句: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 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 的处境和精神萎靡的状态。 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反映了人物 的……性格或……精神品质。 例句: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么? 运用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想保持读 书人的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2017年:《寒不冻心跳,风不散笑容》
2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看一河流水在寒冷的侵蚀中渐渐凝固。 (2)每想起祖父的答案,我心里就会濡湿,仿佛一钟 美好在涌动着,就要拔节开花。 23.请对第⑤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而冬天依然流淌的河,到了春天就冲破了桎梏,把清澈 的笑容写在我们的眼睛里。 24.第④段和第⑦段都写到了“笑”,这两种“笑”含 义有何不同?(2分) 25.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文中有 何作用?(3分) 26.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2分)
《寒不冻心跳,风不散笑容》(2017年云 南省中考卷)
⑧寒冷能冻结万物,却冻结不了澎湃的心跳,也冻结不了 在苦难中露出的笑容;而苦难能在脸上刻下沧桑,却不能 抹去笑纹里荡漾的温暖。那么,就用澎湃的心跳,去迎向 正走来的冬天,面对渐渐强烈的北风,就准备好最美丽的 笑容吧! 25.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文中有 何作用? 议论、抒情;结构上点题,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表达作者对人生苦难的看法,认为人生的苦难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乐观面对,终可以让苦难望而却步。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卖花因缘, 引出下段的爱花因缘,使文章结构更加严 谨。
五、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结构上照பைடு நூலகம்开头(点 题),内容上点明主旨, 深化中心。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情感)。
题型示例: 《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段说“爸 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有什么作用? 答: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 旨,深化中心。说明自己已经长大, 已经独立。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爸爸的 怀念之情。
动作: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 品质。 例句: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攀爬地道栅栏的 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例句: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脸上显出不屑置辩 的神气。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的自命清高,看不起 短衣帮的心理特点。 心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 了人物的……性格。 例句:这时我等得有些慌了,真不知道妈妈去哪 儿了,真想死人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急迫等待妈妈回来的 复杂心理,表现了“我”对妈妈的关心。
三、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
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 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
题型示例: 《扁担的使命》(2017年曲一中模拟卷)
①在乡下,扁担是游走在生活边缘的一个苦行僧。它总是在最忙碌的季节受 命,日复一日在乡亲们的肩上负重修行。扁担是可以在僻静的角落里孤独地 存在的,属于那种十天半月、三年五载都不发一言不懂抗议的物件。
六、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感情。 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 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 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 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
一、文章标题的作用 二、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 四、文章中间段落结构上的作用 五、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六、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七、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八、语境词的理解 九、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十、赏析句子 十一、叙述顺序 十二、分析人物形象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十四、表现手法 十五、表达方式 十六、、谈看法、启示、体验、做法
四、文章中间段落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度)。承接上文……,引出 下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题型示例: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2017年曲靖 市中考卷) 22.简要分析第11段在文中的作用。 ⑪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 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寒不冻心跳,风不散笑容》(2017年云南省 中考卷) 2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看一河流水在寒冷的侵蚀中渐渐凝固。 (2)每想起祖父的答案,我心里就会濡湿,仿佛一钟美好 在涌动着,就要拔节开花。
(1)“侵蚀”本义指在风、浪、流水等外力作 用下,地表、岸滩表面物质被逐渐剥落分离的过程, 在句中指寒冷让河流逐渐结冰,形象地表现出坚冰 形成的过程漫长。 (2)“濡湿”本义指使湿;用水或其它液体浸透 或弄湿。在句中指祖父乐观的回答让我无比感动, 表现了我对祖父笑对人生的崇敬。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了…… 例句:这能全怪我吗?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 突出了这事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反复:加强语气 ,表达了……感情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 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
拟人:突出了……,把物当做人来写,使 物具有人的灵性,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 例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草不 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把小 草当做人来写,使小草具有人的灵性,增 强了语言的趣味性,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 爱之情。
二、文章标题的含义 (既指)表层含义是……,又 指)深层含义是……。
提示:从文章表现的主旨去推敲。
题型示例: 1、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什么 含义? 答: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凋谢了 , 又指爸爸去世了。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 样山茶红”的理解。(2015年云南省中考卷) 既指杜鹃红山茶、茶梅等山茶花的绽 放激动人心;又指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对 山茶的爱,对美的追求,鼓舞他重构自己 的人生。
2016年:《我的第一场戏》
21.请对第①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记忆中总有一些让我们心动落泪的东西,在岁月的荡涤中, 它们都变成晶莹璀璨的琥珀。 2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不,妈妈,我懂得珍惜,”我接过话茬,声音开始 哽咽。 (2)母亲哽咽着掏出手绢擦眼睛。 23.第⑧段中“这件往事”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24.文章哪些地方用了伏笔,暗示这是一场“戏”?请简要 回答。(3分) 25.“观看”了作者演绎的第一场戏,你有何感想?请简要 谈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