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钟表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八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通过)中国钟表协会2016年8月1日目录一、中国钟表行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情况 (4)(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4)(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二、“十三五”期间钟表行业面临形势分析 (7)(一)钟表行业进入新常态呈现新特点 (7)(二)新技术变革给钟表行业带来新变化 (8)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基本原则 (10)(三)主要目标 (10)四、主要任务 (11)(一)着力推动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11)(二)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12)(三)推进品牌发展战略 (14)(四)积极参与国际钟表业的分工合作,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14)(五)优化钟表产品结构 (15)(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15)(七)促进重点区域发展 (15)五、政策措施 (16)(一)继续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 (16)(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7)(三)加强标准化和检测工作 (17)(四)保障人才队伍建设 (17)(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17)(六)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18)前言钟表行业是高精密机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先进制造业,其特有的精密制造技术和精确计时产品,不仅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且长期服务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钟表行业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和营销网络,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较大的市场空间。
钟表所特有的时尚特征和文化内涵,是国产消费品领域具有文化引领和技术突破的重要产业,在十三五期间构建以创新驱动、提升质量、培育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是加快我国钟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国际地位、实现钟表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钟表行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情况(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1、工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323亿元到2015年达到675亿元,年递增15.8%,提前一年完成600亿元规划目标;2、出口金额:从2009年的24.41亿美元到2015年出口总额为57.7亿美元,年均增长16.3%,提前一年半完成45亿美元规划目标;3、科技进步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已建成“海鸥”、“飞亚达”“罗西尼”“天奥”4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另外建成“海鸥”、“飞亚达”2个国家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陀飞轮、万年历、三问等多功能机械表机心设计和精细加工技术有显著突破,在多家企业能实现小批量生产,接近国际水平,达到规划预期目标;国产的全塑石英表机心质量可靠性、走时精度和功耗达到规划目标,但整体上尚有差距;在多功能石英表机心品种开发能力上仍有差距;行业前10家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行业前20家骨干企业科技人才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在15%;达到规划目标;4、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高档机械表机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十二五期间,已形成“海鸥”、“上海”“北京”“丹东”“杭州”五家企业为主的高档机械表机心生产基地,从整体上看,产业结构调整中手表情况基本达标,高档部分已经初见成效,具备继续提升和持续发力的态势,但时钟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尚未完全达标,尤其是高档机械时钟机心生产还没有形成生产基地,高档机械时钟还没有形成规模,核心技术产业化进程迟缓。
5、质量提升目标机械表机心质量有所提高,在机心的精细加工水平上,部分企业有明显的提升,走时精度也有一定的提高,但在可靠性上尚未达到国际水平,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全塑指针式石英表机心质量可靠性和功耗,部分企业的产品接近日本同类机心水平,但在整体上尚未达标。
6、品牌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行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国产钟表品牌在市场中呈现知名度不断上升,品牌效应连续增强的态势,现已有海鸥、飞亚达、罗西尼、依波、天王、雷诺、格雅、宝时捷、北极星、康巴丝、霸王、持久、星皇共十三个钟表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经过行业的持续努力,引起政府的重视,工信部等四部门在2015年1月27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我国钟表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工信部指导下,行业已起草了“中国钟表行业品牌评价管理办法”,“中国钟表品牌评价体系”等品牌建设的系列文件,钟表行业品牌建设基本完成预期目标。
7、市场建设目标中国钟表出口2015年中国出口成品表7亿只,成品钟出口量3亿只,占世界出口量的80%和90%,已成为世界日用消费钟表市场的主导地位;部分高端产品已进入世界高端手表市场,国产表己占销售总金额的47%,国产时钟占90% 。
在十二五期间钟表行业市场建设基本完成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钟表行业在十二五期间是稳步快速发展的五年,其亮点是通过品牌建设和机械表核心技术的突破,引领行业骨干企业从低端同质化走向中高端差异化,有效地提升产品档次,显著增强了行业的经济效益,从艰难紧涩的经济状况转为相对宽松的发展实力,並且迈入到有后劲、能持续、前景看好的新时期。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供给侧结构呈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我国钟表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能不足。
整体技术水平处在中低端,依赖规模、价格进行量的扩张和竞争难以持续。
从目前产业结构来看,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科技含量偏低,有同质化的现象,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2、行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人才、技术储备不足,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
受科技体制的影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成效。
贴牌产品较多,产品附加值低,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很少。
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在竞争优势正在快速减弱。
然而,新型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足,导致了产业成长相对缓慢。
3、供给侧竞争过度,把企业锁在了低端,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行业的供给侧竞争过度,带来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过度竞争把企业锁在了低端,企业没有研发的成本和能力,限制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向高端水平的发展,无法实现产品的升级,以致于消费者没办法在国内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涌向国外。
当前行业正面临增速放缓和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资源、环境、能源约束全面增强双重压力,行业增速已有回落。
传统的以“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为主要内容的降低变动成本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内容的降低固定成本的盈利模式,遇到极大挑战。
二、“十三五”期间钟表行业面临形势分析(一)钟表行业进入新常态呈现新特点目前我国钟表行业正处于贯彻落实“四部委指导意见”、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档、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钟表行业从制造到流通进入互联网+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钟表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新常态的要点是:1、我国钟表行业的地位将从世界钟表产业的外围圈开始进入到核心圈,从配角逐步变为主角,在话语权、定价权上将日趋改变,真正的钟表大国地位开始起步。
造成新变化的理由:一是我国钟表行业的体量巨大(包括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出口贸易量、金额、国际标准制订权等)在“十三五”期间将从从属地位转变为支配地位;二是互联网+和智能手表的发展可能对世界钟表产业进行重新洗牌,世界钟表产业发展的“弯道”已经形成,我国具有强大的电子工业优势和信息产业优势,“弯道超车”的契机已经来临;三是世界钟表最大的市场在中国,不仅是中低端钟表市场,高端钟表的最大绝对值也是中国市场,过去我们对这个资源没有足够的重视,今后我们会加重凸现话语权、定价权等支配地位。
2、世界钟表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期“十三五”期间世界钟表产业竞争格局将不再是传统产业内的竞争,而是新兴产业注入传统产业后的竞争。
智能手表、互联网+引发美国等国家积极参与全球钟表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可能引发世界钟表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
围绕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催生制造业互联网+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
对钟表行业提出严峻挑战,但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3、消费需求的升级为钟表行业拓展了新的领域和空间当前,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需求出现了新升级,由中低端消费向中高端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
初步估计到2020年我国钟表消费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千人均钟表产品的消费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群体、地域对钟表产品的刚需和升级换代的需求成为拉动发展的动力。
从产业结构变迁历程看,今后一段时期钟表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总的趋势为: 一是加快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二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主要表现是设备替代人工;三是加快由低端比较优势向复合竞争优势转变;四是加快单纯生产型向生产和服务并重转变;五是加快由组装代工、来料加工为主向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转变。
(二)新技术变革给钟表行业带来新变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和支撑,智能手表、新材料等领域创新活跃,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的特征。
技术创新不断催生产业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1、信息技术推动建立“互联网+”新生态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信息技术与行业跨界融合,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彼此交融,呈现出“互联网+”的新生态。
2、先进制造技术深度影响行业发展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手表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钟表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3、企业组织方式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协同制造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不断涌现。
企业组织架构趋于扁平化,以更便捷地获取用户信息、了解用户需求并进行反馈。
智能化、网络化管理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渗透应用到企业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智能化检测和监控管理等多个环节。
4、市场供求方式规模化的按需定制将获得长足发展互联网将选择权交给用户,用户对产品形态、功能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并深度参与生产过程。
制造企业需要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产品不再大量趋同而是更具个性化。
软件信息平台、设计研发平台、订单交易平台、产品定制平台、行业资讯平台共同搭建起“垂直一体化、数据集成化”的数字平台,使数据信息实现互通,保障规模化的按需定制获得快速发展。
总之,“十三五”时期,我国钟表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攻坚克难,加快转型升级,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提质增效,加快高端化进程,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确保平稳、健康发展是钟表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