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发表时间:2014-09-01T09:37:57.78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王佳灵王怡雪[导读] 探求采用免疫损伤和高脂饮食喂养的方法来建立家兔粥样动脉硬化模型。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佳灵王怡雪摘要:目的:探索短时间内快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模型,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发现与治疗的基础性研究。
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法与免疫反应损伤法结合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分别于高脂饲养前、第2 周、第4 周、第六周、第八周测定血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的含量,并在每次高脂饲料喂养后后作形态学观察,并在第八周后通过外科手术取出兔颈动脉,制作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检测斑块成膜情况,分析其斑块性质,确定建立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
关键词:高脂饲料;免疫损伤;胆固醇;血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饮食与作息的不规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日益在临床上高发,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异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脑血管破裂),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腹痛便血)等。
由于其致病原因多而复杂,关于其发病的基础性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目前,人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尚无完美的动物模型。
猴、鸡、鼠等动物易感性较高,容易通过饮食诱导形成AS,与人的实际相似性相对较低。
兔是食草动物,很难自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但是对高脂饲料敏感,是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候选优良动物。
它具有成本较低、操作方便,并且其脂代谢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同时在停止高脂饮食养后该动物模型在一定时间内能维持稳定的特点,可供一定时间内的研究。
本实验研究拟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AS 兔模型建立的途径并通过一些典型的生化指标及病理指标进行评价,为AS 的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1.实验材料:卵清白蛋白干粉和牛血清白蛋白干粉;猪油若干;鸡蛋或蛋黄粉;维生素D。
2.实验方法:探求采用免疫损伤和高脂饮食喂养的方法来建立家兔粥样动脉硬化模型,同时对家兔喂养维生素D(维生素D 能提高家兔血液中血钙含量,钙盐在主动脉中膜沉淀,使平滑肌细胞变性或钙化,同时高钙血症可以协同高血脂症破坏动脉管壁内皮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血浆血脂对管壁的侵入促进粥样动脉硬化模型的建立且其斑块性质与人更为相似)。
2.1 免疫损伤:对实验组家兔沿耳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免疫刺激(剂量25mg/kg,1 次/3d,注射3 次),同时用卵磷脂白蛋白进行皮下免疫(2.5mg/kg,共5 次,1 次/2d)。
对对照组家兔不进行处理。
3.观察及测定指标:一般情况观察:每天观察动物神态、毛色、进食量和二便情况,每日称体重,分别于实验前、第2周、第4 周、第6 周、第8 周时禁食不禁水12 h,耳缘静脉采血,测定血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 反应蛋白(CRP)的含量。
数据结果:喂养八周时血清学指标如表1:表1
相应结论: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组间的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存在显著差异;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体重不存在显出差异。
但是显著性差异趋于减小。
猜测:在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模型的建立趋于稳定,病情恶化达到一定阶段。
可能该阶段已经形成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
注:CHOL:总胆固醇 TG:甘油三酯 HDL:高密度脂蛋白 LDL:低密度脂蛋白4.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4.1 病理学观测结果:描述: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形成的病理现象:正常组血管平整致密光滑,粗细均匀,实验组血管内膜增厚,由图二到图三管壁出现泡沫细胞的堆积和斑块,血管壁增厚进一步显现,而且动脉壁出血和渗漏,在血管内还出现钙化现象,并导致血管粗细不均匀。
实验表明血管斑块形成并导致堵塞。
结论:通过外科手术方法获得兔主动脉内壁膜布满脂质斑块,就说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表明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可通过高胆固醇饲料喂养法与免疫反应损伤法结合实现。
动脉粥样硬化在人类中的发病以及研究现状: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
2010-2030 年,由于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增长,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生数上升幅度将超过50%,血压、胆固醇的增长趋势导致心血管的发生数将额外增长23%。
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在2030 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将增加2130 万,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将增加770 万。
心血管疾病中的典型病症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引起的,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还远远不够,由于致病机理复杂,致病因素很多,需要不断进行基础性研究。
因此测定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结果可以作为衡量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
评价:在传统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模型的方法上,通过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可提高兔粥样动脉模型建立的效率,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稳定,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其建立模型的效果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具有一种复合式的效果。
通过切片观察,实验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的最直接证据动脉壁出现粥样斑块而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是构成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因此可以作为解剖前的重要佐证,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的进度。
通过血脂检测数据表明,VLDL 含量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其无论在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中都是呈下降趋势的。
极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而来,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将体内胆固醇从肝脏送到全身组织,此外低密度脂蛋白能够进入动脉壁细胞,并带走胆固醇,因此低密度脂蛋白与总胆固醇密切相关。
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下降按照常理分析是不合理的,其是否参与了别的代谢途径需要实验的进一步验证。
这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参考文献:[1]李崇剑,徐耕.付国胜等,血清C 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的关系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03,17(4):443~443.[2]于滢,杜向红.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破裂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0(6):59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