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材说明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材说明

《22.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材说明
一、题目理解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个偏正词组。

中心词是“启示”。

“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有所领悟。

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题目,表明本文是议论文,人们引起的联想或领悟是由滴水穿石现象引起的。

“滴水穿石”,即水滴经久不息地滴落在坚硬的石头上,最终把石头穿透。

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

本文介绍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二、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是提出论点———摆出事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

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摆出事例进行论证。

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证本文论点,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论证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结论。

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从反面证明论点正确。

进而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回应了开头。

三、语意理解
“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使之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这句说明太极洞中石头上圆洞的形成原因。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长时间不间断地做一件事情。

“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

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学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学反应,再加上重力的冲撞,日久天长,就可能使石头出现圆坑或圆洞。

“太极洞”,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是道家修炼的场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句讲的是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点明了课题,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任何事情。

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标专一,就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分散注意力,这样获取成功的几率就大。

这是从目标选择策略上讲的。

第二,持之以恒,就是长久地坚持下去,有毅力,有恒心。

这样,一个劲儿地坚持做下去,一定能赢得胜利。

这是从工作态度与人的
品格上讲的。

第2句是反问句,指出滴水穿石启示了人们,只有具备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个反问句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总结,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时间,一切空间。

“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滴穿”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过程。

“顽石”,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艰苦的工作或事业,许多工作或事业都十分有难度,不是轻而易举能干好的,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

要获取工作的成效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前文例举爱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专利”。

“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

“专利”,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

在例举齐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挥毫”“条幅”和“炉火纯青”。

“挥毫”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

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叫“毫”,毛笔是用“毫”做成的,人们便用“毫”指代毛笔。

“条幅”,指直挂的长条的字画,单幅的叫单条,成组的叫屏条。

“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

比喻学问、技术或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四、写作特点
论证过程严密。

作为议论文,讲究分析与论证。

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

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

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

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

作者之所以采用例证法,主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

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

少年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不强。

采用例证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

李时珍是中国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

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

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