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构成概述

(精品)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构成概述

2.分类: 1)车辆限界:正常运行状态下最大动态轮廓尺寸。 2)设备限界:安装沿线设备不得侵入的轮廓限界 3)建筑限界:线路必须具有的最小有效断面轮廓尺寸。 3.规定 1)所有机车车辆无论空重状态均不超出车辆限界。 2)所有建筑物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4.设备运营管理:所有与城市轨道交通有关系的设备, 包括线路、桥梁、隧道、通信、信号、机车、车辆、 供电、给排水、消防、电梯、广播等等。
五、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参数(改书)
1.日均载客量:平均每天乘坐城市轨道交通的人数。 2.行车间隔:每一列车发出的间隔时间(一般以分钟为
单位,分高峰期、平峰期和低峰期)
优点:吸引客流范围比较大;方向感强,易于辨认; 换乘站多,便于换乘。
缺点:对角线方向出行走行距离长,或可能增加换乘 站次数。
适用于:规模不是很大、开发强度较低,中心区发展 比较均匀的城市。
3.放射网状:由多条线交叉形成。
优点:只要是交叉点就可以换乘,换乘方便;到市中心 出行方便。
缺点:换乘既有可能造成绕远。
3.停站时间:列车在车站的停留时间(一般以秒为单位) 4.速度:列车在区间的行使速度 旅行速度=全程长度/全程所用所有时间 运行速度=全程长度/全程纯运行时分 技术速度=全程长度/全程扣除各站停留时间 5.交路周期:列车在线路上行使一个往返所需要的时间
(包括停站时间和折返时间)
6.票价:乘客乘坐列车实付的价格(一般以行使的公里 计价)。票价的政策一般由政府来进行确定。
4.产品单位:人.公里(改书)
四、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技术管理
1.行车管理:运输计划的编制、车辆的配备、列车运行 的交路、运输能力。是运营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2.站务管理:主要是车站相关的管理,乘客的上下车组 织、接车、发车、列车在车站的折返、各种导向标志 等。
3.票务管理:票制、票价、售票、检票及在运营中的管 理。
4.有环放射状:在放射状的基础上增加了环行线。
优点:只要是交叉点就可以换乘,换乘方便;到市中心 出行方便;有效缩短乘客走行距离。
二、城市轨道交通量分配
根据客流量的多少来确定列车开行对数或者选择最短的 路径。
城市轨道交通量分配常用的方法常用方法:最短路径法。
第三节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线路—承载机车车辆、旅客和导引列车运行的一种设备。 一、线路的种类 1.正线:贯穿整个车站并直股伸入区间、行使列车的线
一般而言,每公里敷设在 1520~1840根之间。
轨枕数量越多,轨道强度越大。
3)连接零件: 钢轨与轨枕之间的连接—扣件
钢轨与钢轨之间的连接—接 头夹板
4)道床:轨枕的基础,分为有砟道床和无砟道床。
5)道岔:使列车从一股轨道转入或越过另一股道的线 路设备。
道岔分类:单开道岔、双开道岔、复式交分道岔和三开 道岔。
2.高架:一般在高架桥上 3.地面:
三、轨道线路的结构 1.轨道的功能:导向作用,承载机车车辆及旅客,减震
降噪。
2.轨道结构: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道岔及其 附属设备。
1)钢轨 作用:导向,承载,
传力、轨道电路。
直线标准轨距: 1435mm
钢轨标准长度距和方向,并将来自于钢轨 的压力传递到道床上。
行车组织
其定义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1.必须是大众运输系统 2.必须位于城市之内 3.必须以电力或者内燃机驱动 4.必须行驶于轨道之上 5.班次必须相对密集
第一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构成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和运输生产过程 2.掌握行车组织基本概念 3.熟悉车站、列车、车辆的基本情况
3)停车线:一般在线路的终点站或区间的车站,专门 用于停放车辆,进行少量的检修作业。
分类:尽头式和贯通式。
尽头式线路末端需设车挡装置。
4)车辆段出入线:从车辆段到车站之间的连接线。 单线 双线 平交 立交 5)联络线:两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过轨线路。
五、限界(画图)
1.定义:为了保证列车在线路上的运行安全,防止车辆 与沿线设备、建筑物发生碰撞而规定的轮廓尺寸。
第二节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构成
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结构 1.星形结构:网络中所有线路只有
一个交点的结构,唯一的换乘点 位于市中心的客流集散中心。 适用于:小规模城市,交通线路不 超过3条。 缺点:增加客流集散中心换乘的难 度,而且分层换乘,造价高,且 换乘不方便。
2.网格状:各条线路纵横交错,形成方格状。
四、线路的划分
1.正线: 1)分类:区间正线、车站正线(分界点) 2)模式:双线、全封闭,右侧单方向行车制,正线与
其它线路均为立体交叉。
2.辅助线:列车折返、停车、检修、出入段、转线等
1)折返线:在线路两端终点站或中间站设置的专供列车 改变运行方向的线路。
尽头式折返
贯穿式折返
2)渡线:改变列车运行方向或列车的进路。 不适宜:速度快、列车运行时间间隔短、运量大的线路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P2 1.地位 2.作用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产品和生产过程
1.生产过程:利用线路、车站、机车、车辆、通信信号 灯技术设备将乘客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P3
2. 运输产品:旅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P3 3.生产流程图
进站
购票
检票
候车
上车
换乘
出站
下车
路。P7 2.辅助线:车站除了正线以外的线路,主要用于接发列
车、调车作业、折返作业、停留机车车辆的线路。
包括:侧线、折返线、渡线、存车线、出入场线、安全 线、联络线。
3.车场线:车辆段内用于停放、编组、列检、检修、清 洗和调试等作业的线路。
二、线路敷设方式
1.地下:一般采用无砟轨道,采用“高站位、低区间” 纵断面设计。
重点:主要行车设备、运营时刻表 难点:列车速度、最短路径
课时:10个
行车组织的重要性
行车组织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设备、合理组织列 车运行、实现旅客运输过程的计划和组 织工作。
第一节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作用和运输生产过程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特点P1 1.安全 2.快捷 3.准时 4.舒适 5.运量大 6.无污染 7.占地少,不破坏地面景观 8.投资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