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项课题试论知情权与隐私权的价值冲突

立项课题试论知情权与隐私权的价值冲突

立项课题试论知情权与隐私权的价值冲突
作者:李语湘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1期
【摘要】知情权以思想自由为价值基础,隐私权以不受侵扰为价值追求,都属于最高价值位阶的基本权利。

然而,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证角度考察,这两种价值取向都存在不可避免地冲突。

对一种权利的过多保护,则必然损害另一种价值利益,在调和冲突时既不应先验地偏重保护任何一方,也不能完全机械地划定二者的界限。

【关键词】知情权;隐私权;价值冲突
一、以“思想自由”为价值基础的知情权
在西方思想史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自由市场理论,是知情权存在的法哲学依据。

从1644年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让一切思想都公开地表达出来,真理必定会在思想的自由市场上击败谬误”[1]。

作为思想自由市场理论的雏形,系统地阐述了真理是通过各种观点、意见和思想的公开辩论和自由竞争获得的,不是权力赐予的。

而权力对于思想的压制和垄断,只能导致愚昧。

其中提出,只有让人们有自由来认识、发抒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1859年,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进一步将限制意见的发表阐述为一种“特殊罪恶”,因为对言论出版自由和思想自由的限制将会导致真理隐而不彰;而如果在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里,真理则能够愈辩愈明,在思想自由市场中自我修正。

思想自由市场理论基于言论自由提出,而政府信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理应进入思想市场的范畴,因而思想自由市场理论对以政府信息为直接指向的知情权制度具有基石性作用。

现代以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与国际形势有关的信息被作为秘密,导致政府机构任意扩大保密权限的官僚主义,使得民众无法知悉相关信息的真实情况,于是前美联社社长肯特·库柏在1945年的一次演讲中针对公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自由和权利,首次提出了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的概念。

其从民主权利的角度出发,倡导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该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利,此为现代知情权之发轫。

知情权的概念发轫于新闻学的范畴之中,自提出后则被很快被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首先被引入到国际法中,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权利概念,并与人权相联系。

《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二、缘起于“不受侵扰”理论基础的隐私权
知情权的权利行使疆界的不断扩张,无形中开始对个人权利边界之蚕食,以知情权为旗号的言论或新闻自由开始有对公民私生活过度干涉之倾向。

从美国库利(Cooly)法官提出的“不
被打扰的权利”,经由1890年沃伦和布兰迪斯的《隐私权》一文,提出了隐私权(“The Right of Privacy”)的法律概念,将其界定为生活的权利(right to life)和独处的权利(right to be let alone),并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被赋予了决定自己所有的是否公之与众的权利。

”[3]该解释为《布莱克法律词典》采纳,被称为隐私权的古典定义,其将隐私权建立在个人能保留并享有其独处而不受外界侵扰权利基础之上,即为最初的隐私权的“独处权理论”。

三、两种价值之争:自由v.s不受侵扰
公民的知情权是从公民表达自由这项基本人权中引申而来。

正如列宁所言:“官僚政治的神秘性正是官僚政治腐败和无能的根源;只有在实现了真正的公民参政,实现了公民权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之后,才能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腐败和公职人员的专断。

”[4]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知情权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基础权利,更是一种集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于一体的综合性权利。

作为一系列其他权利的基础,公众是否占有有效的信息以及占有信息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宪法及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其他诸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批评、建议、控告、检举权等等。

因为如果公众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甚了解,也就难以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有效履行自己的义务,也难以避免由于不知情而遭致的权益受损。

知情权是获取某种信息的权利,本质上要求尽可能多地了解主体以外的信息,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权利;而隐私权之目的则是合法地阻碍人们获得某种信息,以求个人信息不为外界所非法探悉、侵扰,将其维持在一种稳定的消极状态的权利。

“自由”与“不受侵扰”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而建立在这对矛盾基础之上的两种基本人权,似乎天生就具有相斥性,而隐私权也正是在与知情权的抗衡中,一步步生长起来。

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的产物,隐私权表达了对个人独立尊严维护和精神需求满足的价值表达,是一种个人对私人生活和私人事务自主支配和自主控制的一种自治性自由要求,是个人对于私人生活拥有消极不受侵扰的权利,也是一种最低限度人权的保护范畴。

知情权和隐私权作为基础性的权利,建立在两种相互冲突的价值基础之上,因此两者的冲突不可避免。

由于现阶段,对于两种权利的价值位阶并无一明确界定,当两者发生冲突之时,则只能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予以相互协调,各自让步,寻求合理的平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46.
[2]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法总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960-964.
[3]孙铁成.计算机与法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