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论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配偶是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亲属,即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夫妻相互间的 同一称谓和地位。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是妻的配偶,妻是夫的配偶。2配偶 权的概念,是由英美法系国家率先提出并发扬光大使其日臻完善的。在英美法系 国家看来,配偶权应当是基于合法婚姻关系而在夫妻双方之间发生的,由夫妻双 方平等专属享有的要求对方陪伴生活、钟爱、帮助的基本身份权。3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文从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基础——配偶权入手,分析夫妻之间的隐私
1
引言
权与知情权的范围和限制,讨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现象,并从中寻找解决这种冲突的原则,提出解决二者冲突的立法建议,使得在 司法实践中可以兼顾夫妻双方的权益,希望能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2
一、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界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内容提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自身的人格利益、隐私权、知情权越来越得到重视, 权利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不仅表现在公共领域,在家 庭内部,尤其是在婚姻这样的特殊关系之中,夫妻双方在既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利 益又有双方共同的婚姻利益的情况下,婚内隐私权与配偶间知情权的冲突就更为 复杂。并且我国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本文从配偶间隐私权与 知情权的基础——配偶权入手,分析夫妻之间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范围和限制, 讨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现象,并试图从中寻找解决 这种冲突的方法,在张新宝教授的“权利协调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了四个原则并 提出解决二者冲突的立法建议,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兼顾夫妻双方的权益,希 望能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Spouses' Right to Know
作
者
姓
名
作者姓名:张 雪 晶
张
专 业:民商法学
雪
晶
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吉
指导教师:马 新 彦 教 授
林Hale Waihona Puke 大培养单位:法 学 院
学
2010 年 5 月
论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The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Spouses' Right to Privacy and Spouses' Right to Know
关于配偶权的概念,我国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一种主张认为:“配偶权是夫 对妻以及妻对夫的身份权。”4另一种主张引证美国学者关于“这一权利对于表达 婚姻结合的法律意义和象征意义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因为它能够将构成婚姻实体 的各种因素概念化,诸如家庭责任、夫妻交往、彼此爱慕、夫妻性生活等都被概 括其中并为法律所承认”5的论述,认为配偶权“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 钟爱和帮助的权利。”6
3
一、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界定
容,鉴于此笔者认为,界定夫妻间隐私权与知情权范围的最重要的标准即为配偶 权之内容。
配偶权的内容,就是配偶权的派生身份权。关于配偶权的派生身份权,学者 有不同的主张。“四权说认为配偶权包括夫妻姓名权、同居义务、住所决定权、 贞操义务;八权说认为配偶权包括姓名权、同居义务、住所决定权、忠实及协助 义务、选择职业的自由权、抚养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代理权、夫妻订约权; 十五权说认为配偶权应包括同居权、贞操请求权、感情联络权、生活互助权、离 婚权、扶养权、财产管理权、日常家事代理权、监护权、收养子女权、住所商定 权、行为能力欠缺宣告权、失踪宣告权、死亡宣告权、继承权。”9
配偶权是基本的身份权,是基于法律规定的夫妻身份地位而产生的,配偶身 份权“不独立为权利人之利益,同时为受其行使之相对人之利益而存在。”7这决 定了配偶权从本质上讲是权利,但却以义务为中心,权利人在道德和伦理观的驱 使下自愿或非自愿地受制于相对人的利益。因而权利之中包含义务,基于此,有 的学者称配偶权为“合权利义务为一体的新型权利”。8
而在 1890 年隐私权才被真正而明确的提出,美国学者沃伦(Samuel D. Warren)和布兰迪斯(Louis D. Brandeis)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 著名论文《隐私权》,其中提到“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的产物之
4
一、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界定
原则,是为隐私权”,指责新闻传播有时会侵犯了“个人私生活的神圣界限。”12自从 1965 年隐私权被作为一种一般性的宪法权利写入《人权法案》后,美国颁布了 一系列与隐私权相关的法律,这也使得美国成为了现如今隐私权最发达的国家。
由于隐私权与其它一些人格权利诸如肖像、名誉、姓名等有很多的重叠,导 致隐私权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即使是美国这个首次提出隐私权的国家也是如此。在理论界,对于隐私权的概念 争议颇多。
美国威廉·荷尔在《新闻法》中认为:“隐私权可以定义为每个人对他的私 人事务在未得到其本人的同意前,享有要求不得公之于众的自然权利”;我国台 湾学者何孝元先生认为:“秘密权者,乃就私生活上或工业上所不欲人知之事实, 有不便他人得知之权利也”;吕光先生认为:“隐私权是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使 每个人能安宁居住,不受干扰,未经本人同意者,其与公众无关的私人事务,不 得刊布或讨论,其个人姓名、照片、肖像等非事前获得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 或刊布,尤不得做商业上的用途。”我国大陆学者对隐私权的定义亦有几种不同 看法:《中国民法》中的定义是:“隐私权也称为私生活的秘密权,是指公民对自 己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张新 宝先生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 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 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 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王利明先生亦赞同张新宝先生在《隐私权的法 律保护》中的观点,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对其私生活安宁、私生活秘密等享有的权 利。《民法教程》中则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个人秘密或企业法人秘 密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13
一、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界定
只有在存在婚姻关系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涉及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问 题。并且在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都是以配偶权为基础而产生的。“一 些知情权因为配偶权而得以产生和主张,许多隐私权也会因配偶权而做出退让, 可以说,配偶权才是夫妻之间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最深层次的根源,也是平衡 牵制隐私权、知情权的关键所在。”1因此,我们若想界定婚内隐私权及配偶间知 情权就首先应该明确配偶权及其具体内容。
作者姓名:张 雪 晶 专业名称:民商法学 指导教师:马 新 彦 教 授 学位类别:法学硕士 答辩日期:2010 年 5 月 12 日
未经本论文作者的书面授权,依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书 面版本、电子版本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对本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修改、发行、出租、改 编等有碍作者著作权的商业性使用(但纯学术性使用不在此 限)。否则,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
隐私权与知情权不仅表现在公共领域,在家庭内部,夫妻之间同样存在隐私 权与知情权的问题。并且由于夫妻关系这种特殊身份使得配偶间的隐私权和知情 权冲突显得极为复杂,婚外情、跟踪捉奸、偷取配偶婚外情日记等等一系列问题 随之产生。虽然婚姻关系成立,但夫妻双方仍旧是各自独立的主体,彼此都应当 拥有婚内隐私权,但又由于夫妻特殊身份的存在,配偶之间也应当拥有知情权。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与知情权具有密切 的联系,夫妻之间因隐私权与知情权引起的冲突,应在权利平等保护和衡平原则 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协调。比如在第三人介入婚姻而损及婚姻的 稳定状态时,会涉及婚内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婚姻过错一方不能以隐私权为 上位权利对抗婚姻另一方的知情权。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配偶权的内容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夫妻姓 氏权、同居义务、忠实义务、住所决定权、财产管理权、职业、学习和社会活动 的自由权、日常事务代理权、子女监护权、相互抚养、扶助权、生育权、计划生 育义务、继承权。
无论是哪种学说,都涵盖了配偶权的如下特点:1.配偶权的权利主体是配偶 双方;2.配偶权的客体是配偶利益;3.配偶权是绝对权、对世权;4.配偶权具有 支配权的属性;5.配偶权是以维护婚姻关系健康稳定的存续为目的的;6.配偶权 体现了权利义务的集合。10
对于配偶权的概念,笔者同意杨立新教授的观点,即“配偶权是指夫妻之间 互为配偶的基本身份权,表明夫妻之间互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权利人专属支配, 其他任何人均负不得侵犯的义务。”因此,配偶权的目的就是夫妻间通过对配偶 身份利益的支配从而达到夫妻婚姻生活的美满和谐。
若要界定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范围,首先就需要明确配偶权的具体内
分 类 号:DF552 研究生学号:2007222352
单位代码:10183 密 级:公 开
论
配
偶
间
隐 私
吉林大学
权
与 知
硕士学位论文
情
权
的
冲
突
论配偶间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与
协
调
The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Spouses' Right to Privacy and
引言
引言
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脚步也越 来越快,人们更加的注重精神上的放松和祥和。但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出 现,让信息的传播“日行千里”,明显代表私人特征的信息瞬间便可能传遍全球, 但往往这里面的一些信息恰巧又是当事者不愿意曝露于人前的,正因为人们对于 信息曝露在大众面前的问题越来越敏感,也使得人们焦虑和紧张的心理日益增 强。从 1890 年隐私权一词提出至今,隐私权越来越多的成为个人保障私人信息、 与外界抗衡的挡箭牌,不同类型的隐私问题也不断涌现,例如婚前检查报告、手 机的来电显示及电话账单、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病例报告等一系列的隐私方面的纠 纷经常出现。隐私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其立法宗旨是为了保障公民的隐私、维护 公民的私生活秘密,防止任何人非法干涉;知情权是一种主要带有公权性质的权 利,其根本目的是对于公民知的权利、依法知悉或获取信息的权利予以保护,满 足其知的需要。公民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一方面想要隐藏个人的隐私,不希望 自己的相关信息被他人知晓,以此来获得心灵的安宁和独处的权利;而另一方面, 人们又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资料,要求政府行为或社会事务公开化、呼吁提高透 明度等,力图掌握更多的关于政府、社会、他人的各种情况,这就使得隐私权和 知情权产生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