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目录引言 (1)1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2)2 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农村经济投资渠道单一 (2)2.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 (2)2.3农村金融产品仍存在单一化现象 (3)3.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3)3.1金融产品创新主体单一,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 (3)3.2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残缺性 (4)3.3金融产品创新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5)4.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可持续之策 (5)4.1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的创新主体作用 (5)4.2开发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产品 (5)4.3完善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6)参考文献: (6)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摘要: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目前在一些不发达地区,涉农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表现为农村金融信用社一枝独秀,使得农村金融产品开发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

农村金融能较好的调配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金融产品创新是克服交易成本障碍和缓解交易风险约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从金融产品创新的经济学角度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协调配合引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金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中央2004—2013年连续10年的“一号文件”中均涉及“三农问题”,提到农村金融改革问题,也可得知该问题的重要性。

而对于农村金融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在于要“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为有效落实该政策,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 [2008]295 号)文件,并选取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部分有基础的县(市),开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

在中央的鼓励支持下,各金融机构展开了包括林权抵押货款、小额信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在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这对于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目前为止,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监测统计,截至2011年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全面推进,全国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金融机构或网点已分别达10239家和6037家。

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946万农户直接或间接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业务中受益,受益企业达数万家。

但是,这种在中央决策层主导下的激进全面展开式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改革并没有较好地改善我国农村金融问题。

据银监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仍有1696个,在这些乡镇中可以说并不存在有金融机构的影子,更谈不上所谓的金融产品创新。

在我国较多农村地区,农村金融产品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故本文以期从金融产品创新的经济学角度来探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建立,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1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中国农村金融稳定发展。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持续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在各项政策措施,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涉农贷款继续增长根据2009年-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至2013年,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9.1万亿元、11.8万亿元、14.6万亿元、17.6万亿元和20.8万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各项贷款余额的21%、23%、25%、26%、27%,其中2012年农村贷款余额14.6万亿同比增长19.7%, 2013年,涉农贷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所占份额增至27%,比2009年末增长128.6%。

然而,在农村地区,农民申请贷款仍很难;比较苛刻的抵押贷款条件,较低的信用贷款额度,资金使用限制等问题还是农民获得贷款中面临的障碍。

当出现资金问题时,他们更偏向于私人贷款或私人非正规金融机构,他们的总资金需求从正规金融获得的比例仍然很低,金融风险难以控制。

此外,农民的剩余资金出路面临非常有限的投资渠道,基本上没有什么正规投资渠道,其余的大部分资金农民选择的只有银行存款;在一些地区的地下钱庄出现分流了部分农民剩余资金。

因此,改善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理顺农村投融资渠道,发展健康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2 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2.1农村经济投资渠道单一我国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工汇回资金较大,资本积累在农村地区初步完成等因素,农村投资需求日渐增大。

然而,在中国农村,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撤离,大埔农村地区,只有少数的正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服务机构的存在。

与城市居民可以投资于政府债券,股票市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产品不同,绝大多数农民当前的资金只能选择一个单一的银行存款,由于目前银行存款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利率和利率水平低,通过银行存款农户的投资收入往往很难实现保值,使它更难获得更高的回报。

因此,农民们倾向于非正规渠道投资,如地下银行,“共同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很高,但其他的渠道,在法律的框架外运行,这些渠道风险高,不规范操作,如果资金链发生问题,往往造成大量的农民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农村金融诈骗犯罪的严重问题。

2.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就农业生产领域对农村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可知:①农村金融满足不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资金需求。

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耕种土地向大户集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这一现象的出现,使许多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分离的土地便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形成了一大批种植大户,在这些大户中,由于土地集约化的要求,出现了许多工厂化的生产模式,从而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在很多地方,目前的农村金融现状根本无法予以满足。

②农村金融跟不上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步伐。

在国家大力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下,我国广大农村己基本摆脱了以前那种“以粮为纲”的单一化农业生产结构模式。

在市场手段的调节下,农业产业的多样化格局己经形成。

一种以大户、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蓬勃发展。

这种现象的出现,带来了资金集约化的需求。

农村金融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在目前却显得十分被动。

2.3农村金融产品仍存在单一化现象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农村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农业产业种类的多样化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科技化。

毫无疑问,这些变化从任何一个方面都对我国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与支持下,各地虽然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的需要,但要真正形成一种持续而强大的推动力还远远不够。

过去那种“大一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单一化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观念仍没有完全摒弃。

许多地方,农村金融机构仍习惯于按照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理念为农民提供产品服务。

一是在时间上,仍然习惯于按农业生产季节来提供信贷服务;二是在对象上,仍然习惯于农药、化肥、种籽等农业生产资料;三是在方法上,仍然习惯于会议要求,表格统计。

这种服务产品单一化的现象很难与发展了的形势相适应。

3.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分析3.1金融产品创新主体单一,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一直以银行市场的间接融资为主,银行部门的金融产品创新相对活跃,构成创新活动的主体,这与银行在融资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称。

农村金融市场历经商业银行撤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立,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构成。

根据Niehans(1983)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TransactionCostInnovationTheory),支持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达到金融机构逐利的动机。

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幅员广阔、分散,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涉农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积极性和力度相对较弱。

首先,从农村金融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来看,截至2011年末,农村信用社共有机构网点7.7万个,从业人员76万,提供了全国 77.4%的农户贷款,承担了75%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覆盖任务。

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存在创新的惰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金融主体缺乏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开发不足。

从现有农村信用社业务品种上可以看出,依然以存贷款为主,基本没有其它的业务,如保险、咨询、代理、结算等金融服务。

这种状况既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又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的多样化要求。

其次,从中国农业银行来看,虽然2008年开始设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将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但其业务在农村领域不断萎缩也是一个事实。

以农户贷款为例,2010年农户贷款额为1155.8 亿元,占同期个人贷款额的10.1%;2011 年达到1345.4亿元,占同期个人贷款额的9.4%,虽然在总量上农户贷款额上升,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金融产品创新动力的缺乏。

同时中国农业银行所承担的农村部分政策性贷款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压力和动力均不足。

再次,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看,它承担的是纯粹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和利润来源,也就没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动力,并且其行为严格受控于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创新。

而从2006年开始创设的,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在增量上一定程度弥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但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其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故也缺乏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

最后,从农村民间金融看,其灰色地位决定了它金融产品创新缺少法律支持,不可能公开化,创新金融产品面临极大的风险隐患。

3.2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残缺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残缺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产品创新基本上处于基础产品的层面;二是金融产品创新基本上在以银行业为主的圈子里游晃,并没有有效防范风险的组合产品。

具体来说,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创新基本处于基础产品的层面,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尚处探索阶段。

加之各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产品同质化。

同时在抵押物这块,主要表现为贷款担保方式单一导致大量融资需求与贷款抵押担保物不足的矛盾突出,存在信贷产品要素设计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