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 第2期2001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 nal of F ujia n T eacher s U niv er sity(N atural Science)V ol.17 N o.2Jun.2001文章编号:1000-5277(2001)02-0118-03麦饭石对养殖水体水质调控的研究钟全福1,林岗2(1.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2; 2.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研究了麦饭石作为一种水质净化剂对养鱼水体中的水化因子的调控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麦饭石对养鱼水体具有双向调节水体的酸碱度的作用,有效降低养鱼水体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麦饭石的一次施用量为50mg/L一次效用为8天左右,随着使用剂量的提高,水体中的N H4+-N和N O2--N的浓度降低效果更为明显,且效用时间延长.麦饭石能有效地改善养鱼水体的水质,尤其是在水质恶化时,其作用更为明显.关键词:麦饭石;水质恶化;氨氮中图分类号:Q387 文献标识码:A麦饭石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矿物保健品,对生物体无毒无害,能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麦饭石所含有的常量,微量元素近60种,可为生物体提供无机营养成分,调节新陈代谢.麦饭石还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对某些病毒和有害微生物及重金属元素,有机物质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1].另外麦饭石是粘土矿物.能延长饲料在消化道的存留时间,使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可被充分吸收利用[2].近年来,麦饭石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畜牧、水产的饲料上[3].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水体的水质恶化日益严重.麦饭石良好的吸附性和离子交换性在水产养殖水质净化方面已开始得到应用.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少.养殖水体是一个较复杂的环境,除了放养的鱼类,还有浮游动植物、微生物、水中的各种有机悬浮物、理化因子.这些因素形成动态平衡.其中养殖水体中的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鱼类的排泄物、残饵等,水中的各种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致使水质恶化,轻者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降低鱼体的抗病力和免疫力.严重时,将出现各种病虫害.甚至死亡[4~6].本文作者旨在通过实验探讨麦饭石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水取自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榕桥试验基地.各项水质指标为:NH4+-N<0.02mg/L,NO2-: 0.006m g/L,NO3-1:0.88mg/L,pH7.00,总硬度9.51m g/L,总碱度12.51mg/L.玻璃水族箱规格为100cm×45cm×60cm麦饭石由福州大学矿冶系提供,经加工成细度小于200目的粉状.实验用鱼为全长10~12cm的锦鲤.1.2 水质测定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法,亚硝酸盐采用盐酸a-萘胺比色法,721型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pH采用PS—1酸度计测定.1.3 实验条件1.3.1 麦饭石对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pH的影响实验:以分析纯NH4Cl配置成NH4+30mg/L试作者简介:钟全福(1964- ),男,福建龙海人,助理研究员.收稿日期:2000-06-25验溶液;以NaNO 2配置成NO 2--N 15mg /L 试验溶液;以盐酸或氢氧化钠配制成pH 值为5.0和9.0的试验溶液.在水箱底用2.0kg 麦饭石铺成厚5cm ,各加入试验溶液50L ,水温24.5~25°C 共4组8个水族箱,另设一对照箱.1.3.2 麦饭石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实验:每箱放养锦鲤20尾共9箱.小气泵24h 连续冲气,每天按鱼体重5%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不换水.饲养2天后,按50、100、150mg /L 浓度添加麦饭石每个浓度组两箱,另一组将麦饭石3kg 装入绢网袋中铺底,设一对照箱.每隔24h 定时测定水体中的氨氮浓度(水温26~28°C).1.3.3 麦饭石对锦鲤的毒性实验:于3个水族箱中分别添加麦饭石配制成3000、6000、10000mg /L3个不同浓度,各放养锦鲤20尾保持96h ,并连续冲气(水温28°C );另设一对照箱.2 结果从图1可知,麦饭石对水体中的NH 4+-N 、NO 2--N 具有较强的吸附净化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能迅速降低水中的NH 4+-N 、NO 2--N 浓度,实验中,24h 即使水中氨氮减少了53.3%,至实验结束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减少了99.2%.图2显示麦饭石对水体中的pH 值具有双向调节能力,能在4h 内将pH 分别从5.0和9.0调节到6.5以上,8.0以下,达到养殖标准,并能使pH 值保持相对稳定,显示其有良好的缓冲能力.图1 麦饭石对水体中NH 4+-N 、NO 2--N的影响图2 麦饭石对水体pH 值的影响 图3 不同浓度的麦饭石对养殖水体中NH 4+-N 的影响 锦鲤在各个浓度的麦饭石混浊溶液中浸泡96h,仍活动正常,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说明麦饭石对锦鲤影响极少.从图3可以看出:在不换水条件下,至第6天实验组氨氮浓度均小于1.48m g/L,对照组已达到2.2mg /L,而100mg /L 组和150mg /L组分别在第10天和第16天才超过2.0mg /L.铺底组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50m g /L 组第8天时再次添加同剂量的麦饭石,在以后8天内,氨氮浓度逐渐降低到0.32mg /L.可见,定期泼洒麦饭石50mg /L 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减少换水量,节约水源和能源稳定养殖水体的水质.3 讨论各种鱼类对氨氮耐受力各不相同,但一般认为,铵态氮的控制范围:NH 4+<2mg /L [4,6].在鱼类的集约化养殖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的浓度是制约养殖密度的主要因子之一.氨氮的产生主要是来源于鱼类的残饵、排泄物;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是经硝化反应后的产物.养殖水体119 第2期 钟全福等:麦饭石对养殖水体水质调控的研究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达到一定值时,将对鱼类产生毒性,影响鱼类生长.目前,生产上常采用频繁换水的方法来降低这些因子,造成水源大量浪费.对一些需要加温养殖的品种如甲鱼、鳗鱼和虾等,还存在热能浪费.麦饭石水质净化处理方法比一般水净化处理方法简单、经济.与一般水净化处理的比较如下表1.表1 处理方法的比较麦饭石水质净化化学、物理水净化生物膜过滤水净化不需要水循环附加设施需要水循环等附加设施需要水循环,生物膜等附加设施节能需一定水循环动力能源,耗能需一定水循环动力,耗能能吸附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悬浮有机物,沉淀,可经常性使用 过滤器需定时更换填充料,定期冲洗,物理净化装置不能清除水中溶解性有害物质(N H4+-N、N O2--N、H2S) 形成生物细菌过滤膜需要一定时间,不能连续使用,常由于使用药物使生物细菌过滤膜失效 麦饭石具有双向调节水体pH值,有效降低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氮,为解决鱼类集约化养殖上存在的水质控制问题,为养殖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我国具有丰富的麦饭石矿产资源,研究和开发麦饭石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对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前景.参考文献:[1]金玉泽.中华麦饭石——健康宝石[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7.[2]林建斌.鱼用饲料中促生长剂的研究和应用概况[J].福建水产,1995(2):46—51.[3]赵元凤.麦饭石作为鱼饲料添加剂的研究[J].饲料博览,1994(5):27—28.[4]袁定清.养殖水质管理问题[J].福建水产,1999(3):43—47.[5]徐跑.一种高效水质净化剂[J].科学养鱼,1999(9):38.[6]连家雄.淡水养鱼新技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The Effect of“Medical Stone”on the Water Quality in AaquacultureZHONG Quan-fu1,LIN Gang2(1.Fuj ian P rov incial I nstitute of Fr eshw ater Fisher ies,Fuz hou350002,China;2.Bioengineer ing Colleg e,Fuj ian T eachers Univ er sity,Fuz hou350007,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deals w ith the“M edical stone”as a water purifying agent toregulate and co ntral hy drating factors in w ater for aquacultur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Medical stone”can regulate alkalinity and acidity of w ater and reduce the co ntent of harmful substance in w ater.T he “M edical stone”use lever is50mg/L everytime and the av ailable time is8days or so.As the do sage raises,NH4+-N and NO2--N reduce usually the available tim e pro longs.T he“Medical sto ne”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 ater quality in aqua-po nds.Especially w hen the w ater quality becom e w orsen, the functio ns becom e mor e impo rtant.Key words:M edical stone;w ater purifying;am monia(责任编辑 余 望) 120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