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分析

朝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分析

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或者与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之间的较量。

这是由于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

冷战时期爆发的朝鲜战争虽然有着很浓厚的意识形态斗争色彩,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历史上围绕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斗争的延续。

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第一场热战,也是亚洲冷战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

朝鲜战争是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对朝侵略战争,导致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我们可以从很多视角来解释这场战争,而且相关著述也很多。

本文侧重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朝鲜战争的性质。

地缘政治学(又译地理政治学) ①是有关地理和政治之间,特别是地理环境和国际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它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被广为使用。

它是地理学和政治学的结合。

地缘政治学关注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自然资源等等地理因素或自然环境,与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行为方式等等之间的关系。

虽然说,影响国际政治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地理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但是地理因素确实是值得加以关注的。

而这样的因素相对稳定,也比较容易被认识和加以解释。

地缘政治因素很多,但是在分析朝鲜战争的时候,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朝鲜半岛的战略地理位置。

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影响该地区国际政治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当然,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本文认为,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上或者同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陆权强国和海权国家之间的较量,这主要是由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

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在考察围绕朝鲜半岛的国际冲突时,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该地区的地理因素,就是她的战略地理位置,或者地缘政治地位。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它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座桥梁。

这样一来,它既可以成为陆权国家(或大陆国家) 进攻海权国家(或海上国家) 的通道,也可以成为海上国家侵略大陆国家的跳板。

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大陆国家和海上国家都会努力争夺这个战略要地。

第二,朝鲜半岛的周边国家均是大国,或者说朝鲜半岛总是与强国(包括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 为邻。

中国、俄罗斯和日本都是朝鲜半岛的近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朝鲜半岛的一个特殊邻国。

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指出,朝鲜半岛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上述四个大国的利益直接交汇的地区[1](p.xiii)。

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鲜半岛的地位很像朝鲜半岛的人常说的“鲸鱼群中的小虾”,这使得它极其容易成为大国斗争的场所与牺牲品。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朝鲜半岛国家的命运完全为外部大国所掌握,自己无所作为。

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朝鲜半岛的国际冲突常常与半岛内部政治斗争分不开。

有的地缘政治学家指出,大陆国家(以陆地为主要交通渠道) 和海洋国家(以海洋为主要交通渠道) 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性质差距一般不能通过竞争或其他互动消除。

某一大陆强国走上舞台,就要争取出海口,以扩大均势的范围,并使其功能适于以大陆为核心的体系向海外扩展,而主导海洋的强国则要抵制和否决大陆强国的扩张。

此时,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之间的冲突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2] (p.4)而如前所述,朝鲜半岛正好介于大陆国家(中、俄) 和海洋国家(日、美) 之间,因而很容易成为两者争斗的场所。

二、大陆强国和海洋强国相互争斗的场所很大程度上由于朝鲜半岛的上述地缘政治地位,历史上在该地区多次爆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

或者说,朝鲜半岛上所发生的或者与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国际冲突,与朝鲜半岛的战略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导致这些冲突的原因复杂多样,冲突的主角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冲突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之间的战争。

回顾朝鲜战争之前发生在朝鲜半岛或者与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国际冲突之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与这些冲突的关系,进而把朝鲜战争放在一个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

早在19 世纪,在中国元朝统治者和日本发生的两次军事冲突中,朝鲜就在其间起了重要作用,凸显了其地缘政治的地位[3] (pp.167~168)。

16 世纪末,中国的明朝同日本直接在朝鲜半岛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早在明朝初年,朝鲜李朝的开国者李成桂就受明太祖的册封,中朝两国保持宗藩关系,或者朝贡关系、封贡关系。

实际上在明代,中国与其周边的很多国家都保持着这样一种关系。

这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与周边国家统治者之间,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而缔建的一种接近于同盟的家关系。

中国依此不仅获得了“天朝上国”的名义,而且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4] (pp.13~15) 。

可以说,在中国的朝贡国中,朝鲜的地位最为重要。

而日本群岛则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朝鲜半岛曾被日本战略家视为亚洲大陆伸出的一把匕首,它直指日本列岛的侧腹[5] (p.2)。

在西方学者中,也有关于朝鲜半岛是指向日本心脏的匕首的说法[6] (p.2)。

在16 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他把朝鲜半岛视为囊中之物和侵略中国的跳板。

于是在1592 - 1598 年间,统一后的海上国家日本两度入侵朝鲜,而大陆国家中国的明朝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出兵朝鲜,帮助朝鲜抗击日本的侵略和捍卫本国国土的安全。

这场战争最后以日本的撤兵告终,但是中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7] (p.04)。

在1894 - 1895 年间,中国和日本主要围绕着朝鲜半岛问题再次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冲突,这场冲突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同明朝一样,中国的清朝也与朝鲜保持着朝贡关系。

清朝和李氏王朝之间的朝贡关系始于1637 年(清崇德二年),而且清政府允许朝鲜一年数贡,这足以说明它把与朝鲜的关系“看得比任何其他国家的关系都更重要”[4] (p.15)。

然而,自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其周边朝贡国的关系,包括与朝鲜的关系,受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极大挑战。

特别是1868 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增强了自己的国力,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其侵略的主要矛头正是朝鲜半岛。

中日之间围绕朝鲜半岛的冲突,加上朝鲜内部的政治斗争,最后导致了一场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以正在崛起的海洋国家日本在战场上打败已经衰败了的陆上国家中国而告终。

1895 年月17 日,中国被迫签署了屈辱性的《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后因俄、英、德的联合干涉,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条件是中国增加3000 万两白银的赔偿,并向日本赔偿军费2 万万两。

英、德协助俄干涉还辽的主要动机,就是想通过怂恿俄国在远东扩张,从而限制其在中近东的行为。

但是,这一行动也为后来俄日在该地区的争斗埋下了种子。

甲午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被迫退出了在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斗争。

与此同时,日本在当地的影响则日益增加,然而这也使得她同俄国的矛盾不断激化。

因为带头干涉还辽的俄在中国东北获得了很多好处,比如在1895 年6 月,俄国通过与中国缔结一项秘密条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占地筑铁路的特权。

又如在1898 年3 月,俄国获得了租借旅顺、大连湾2 5 年的权益,其中旅顺口作为俄国军港,只准中俄船只出入,大连湾除一港外,其余为商港,为各国船舶开放[8] (pp.230~234)。

另外,俄国作为朝鲜的另外一个陆上邻国,也极力扩大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影响,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为日本所独占。

比如,俄国驻汉城使馆允许朝鲜国王和世子在使馆中避难,俄国士官充任朝鲜军队的军事教练,俄国副领事担任朝鲜海关税务司,一个亲俄的朝鲜人被任命为外务大臣,等等。

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争斗,使得双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导致两国走向战争。

在1904 - 1905 年间,陆上国家俄国和海上国家日本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发生了一场战争,即日俄战争。

战争于1904 年2 月8 日日本海军对停泊在中国旅顺口和朝鲜仁川的俄国舰队进行突然袭击为正式开启的标志。

战争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日本在海陆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

特别是在朝鲜和日本之间的对马海峡战役中,俄国舰队被日本海军所击溃,从此俄军一蹶不振。

经过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1905 年日俄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结束了这场战争。

根据该条约,日本除了获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之外,俄国还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均有“卓绝之利益”[8] (p.310)。

也就是说,日本通过赢得这次战争,最终确立了自己在朝鲜半岛上的主导地位。

于是在1910 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使之成为自己的殖民地。

从此,朝鲜半岛成为日本的领土,其最高行政长官是日本天皇任命的总督。

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总之,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或者同朝鲜半岛密不可分的国际冲突表明,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得它很容易成为大国争斗的场所。

这为我们理解后来发生的朝鲜战争,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历史背景。

三、“三八线”:历史的偶然产物,还是历史的重复?1950 - 1953 年朝鲜战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5 年“三八线”的划定。

而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条线也可以被视为陆权国家苏联和海权国家美国在朝鲜半岛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同上述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陆上大国和海上大国在朝鲜半岛上争斗十分类似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再次表现出来。

这时的主角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前者是陆上强国,后者是海上强国。

1945 年8 月,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夕,参加对日作战的苏联红军挺进朝鲜半岛的北部,并且有能力很快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正在此时,美国领导人建议苏美以北纬38 度线为界分别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接受日军投降,苏联领导人接受了美国方面的建议,苏联红军在“三八线”以北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而美国军队则在当年9 月进驻“三八线”以南的朝鲜半岛。

从此,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影响朝鲜半岛局势发展的主要国家。

它们在各自占领区帮助建立当地政权,朝鲜半岛于是分别成立了南北两个国家,政治分裂成为现实。

我们都知道,朝鲜半岛的分裂是以1945 年划定的“三八线”为基础的,这条线大致把朝鲜半岛划分为面积大致相当的南北两个部分。

有意思的是,早在日俄战争前,在日俄谈判过程当中,俄方代表也曾经提出过一个类似的、把朝鲜半岛一分为二的方案。

如前所述,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矛盾愈演愈烈。

为了独占朝鲜半岛和在中国东北获得特权,日本积极准备对俄国的战争,其中包括同英国结盟。

1902年,日本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英国缔结同盟条约,日本以承认英国在中国的利益,换取英国承认其在朝鲜的特殊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