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圈调研报告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成都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稳步上涨,并在2004年突破万元,表明居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006年末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9元,同比增长12.6%。
Page 14
成都市宏观经济状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410 451 500 554 628 710 881 776 10.05% 10.84% 10.82% 9.37% 13.23% 13.07% 13.50%
珠江地产温江花博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宏观背景分析
主要商圈分析 主要商业形态分析 区域市场分析 纲 要
消费者问卷调研
项目地块分析
Page 1
政治 经济 房地产 未来城市规划
宏观背景分析
主要商圈分析
主要商业形态分析
区域市场分析 消费者问卷调研 项目地块分析
纲 要
Page 2
城市群经济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主流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1,871 1,491 1,667 1,310 500 1,007 1,103 1,190
2,186 2,371
2,750 1446
0
16 14 12 10 8 6 4 2 0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04
200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06
节假日春熙路上的人流
Page 13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成都市宏观经济状况
人均可支配收入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16
20 04
20 05
成都地区生产总值
全国增长率
成都增长率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成都市经济一直保持稳步发展的趋势,2001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维 持在13%以上,高于全国增长水平。 2006年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8%。 2007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6亿元,同比增长14.4%, 全年GDP预计超过3200亿,进入 经济发达城市行列。 Page 12
新特区的确立进一步确立了成都“西南中心”的城市定位,推动城市飞速发展。
科技中心: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和智力资源库 市场中心:作为西部最大的商贸中心,背靠四川8700万人口的巨大市场 金融中心:全市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务交易量居中国西部各城市首位 交通中心: 成都是西南地区交通枢纽
Page 7
第一产业7%
农业
成都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 了便利条件,农业发展十分成熟。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27.5亿 元。
工业
第三产业49%
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926.8亿元,比上年增加20.6%。 第二产业44% 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医药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业、机械工业 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10.1亿元,增长25.9% 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和机械工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41.9%和 24.8%。
西部地区唯一形成城市经济圈的区域
长江经济带的起点,西部城市轴的中心 北拉西北,南带西南,东联华中,西引西藏
成渝城市圈最有可能成为西部大发展的龙头,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Page 4
成渝经济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成渝经济区正式浮出水面
2007年3月,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 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 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 。 成渝经济区:依托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重点发 展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水电、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 工、天然气化工、特色旅游产业,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
天津滨海新区(13年)
截止到去年
Page 5
成渝经济区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成渝经济区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2007年,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成都宣布,正式启动继 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环渤海湾和海峡西岸四个城镇群规划后 的中国第五个城镇群规划-《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该 规划预计今年年底完成。
成渝城镇群包括四川14个地级市的85个县(市、区),和
过去10年成都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明显。1997年 占居民消费比重最大的三项是食品、衣着、教育文 化娱乐,占73.49%;2006年占居民消费比重最大 的三项是食品、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占 64.48% 。 过去10年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中,消费金额增长最快 的三项分别是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居住,年平均 增长率分别达到28.4%、18.6%、14.08%。 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与衣着所占比例逐步下降, 交通、医疗、居住的比重逐步上升。
谁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Page 3
成渝都市圈的地位
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
略的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已开始从东部 一枝独秀向整体均衡发展转变。
中国要实现整体均衡发展,关键在中西部
振 兴 东 北 西部开发 中 部 崛 起 沿 海 领 跑
的崛起,在于城市——特别是大规模城市经 济圈的拉动。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成渝城市圈 的战略地位凸显:
增长的主要原因:宏观经济走势良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商场数量增多、节假日消费高涨。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Page 15
成都市宏观经济状况
居民消费结构
4.09% 9.89% 13.18% 33.88%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17.42% 5.82% 9.32% 6.40%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重庆市23个区(市、县),区域内经济总量约占西部经济总量 的四分之一。
成都2006年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在西部5城市中的位臵
城 市 重 庆 成 都 西 安 昆 明 贵 阳 成都排名 GDP (亿元) 3486 2750 1450 1203 603 2 人口 (万人) 2808 1103 823 615 388 2 工业增加值 (亿元) 845 924 470 459 226 1 固定资产投资额 国内外旅游人数 入境旅游人数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万人) (人次) (亿元) 2452 6848 603239 1404 1900 4062 579693 1156 1067 2739 867000 776 654 2240 707500 484 413 1789 86000 236 2 2 4 2
12.60% 13.60% 0.14 10.00% 8.00% 7.00% 6.00% 7.00% 10.00% 8.00%
0.12
9.30%
0.1 0.08 12,789 7178 0.06 0.04 0.02 0
11,359 9,641 10,394 8,972 7,649 8,128 6,019 6,446 7,098
Page 9
政治 经济 房地产 未来城市规划
宏观背景分析
主要商圈分析
主要商业形态分析
区域市场分析 消费者问卷调研 项目地块分析
纲 要
Page 10
成都市宏观经济状况
产业结构
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
2000年以来平均经济增长率都在 13%以上,在西部城市中处于 领先水平。 2006年GDP增长率达到 13.8% ,2007年上半年达到14.4% 2006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44%、49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57.2%和40.2%。
未来十年内,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将形成不少于九大城市圈
分布于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京津冀、
长三角、珠三角、辽宁、山东、吉 黑 六大城市圈;
分布于长江流域经济带上的成渝、
大武汉、苏西皖南 三大城市圈;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是中国城市
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最具规模化的地区, 支撑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29年的高速增长。
津沪新区建区至今生产总值对比图 (单位:亿元)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上海浦东新区(17年)
建区初 60 112.4 2365.33 1769.75
2007年6月9日,成都与重庆市同时成为全国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 海新区之后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两地迎来 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又被称为“新特区”,被 认为是中国新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
20 07 .1 -6
20 06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成都市宏观经济状况
人口
2006年成都市总人口达到1103.4万人,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列第四,仅在重庆、北京、上海之后。 近年来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2006年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14 ‰ 。 2006年市区总人口:497.15万。 成都市的人口和劳动力优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成都和重庆的经济总量占到西部5大城市的66%,人口占到了68%,是我国西部地区当之无愧的“双核”。
Page 6
成都-新特区、新机遇
新特区在政策上的突破
金融税收:更大的金融制度改革自主权,特殊的配套财政与税收政策 城市建设:城乡配套一体化加速区域整体规划实现,扩大城市容量 区域发展:突破城市发展的局限,加速“成渝经济圈”的成熟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