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3 02 25作者简介:韩大元(1960 ),男,吉林延吉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宪法程序研究编者按:随着良法之治、宪法至上观念在领导干部中的普及,随着中国宪政之路的应然与实然之讨论在学界的深入,中国宪法的修改、完善与实施问题终于进入中国最高决策层的视野,并成为法律学人关注的焦点。
本刊编辑部以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的权利和自由,应成为一个国家宪法的终极关怀,而设计国家的权力架构,规范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创建国家权力行使与监督的具体程序,则是一个国家宪政建设的精义所在。
作为一个以探求真理与关注现实为己任的法律学术期刊,在中国当下宪政改革的宏阔背景之下,我们特别约请了国内宪法学界有一定造诣的部分学者,就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宪法适用、宪法监督、人权保障等一系列宪法程序问题,从原则、规则、制度等不同层面,进行集中探索与论证。
文章中不乏坦城直言与真知灼见,更浸透着学者们对宪政中国的炽热情怀。
我们相信,本专题的推出,将有助于推进法学界对我国宪政研究的深入,我们也恳切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并参与这一专题的讨论。
论宪法解释程序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摘 要:在宪法解释过程中解释者经常对违宪与合宪问题进行判断,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价值的平衡是宪政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根据宪法的最高性、权力分立与宪法秩序安定性原则,各国普遍采用合宪性推定原则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宪法;合宪性;宪法解释;推定中图分类号:D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0208(2003)02 03 05在现代宪政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宪法解释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宪法解释所具有的价值多元化的平衡性、标准的合理性与程序的严格性为宪政生活的健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日益生活化、社会化的宪政实践中宪法解释制度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相互对立的利益冲突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与发展社会共同价值体系。
因此,宪法解释制度的功能不仅涉及到宪法实体内容的维护,它同时涉及到宪法价值实现的过程与具体程序。
宪法解释是探求宪法规范客观内涵的一种活动,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追求解释的合理性、正当性与宪法秩序稳定性。
从宪法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宪法解释的必要性首先取决于宪法规范的结构与特点,宪法规范具有的宪法条文的模糊性、抽象性、开放性与广泛性实际上决定了宪法解释存在的价值基础和广泛的空间。
条文中的宪法向现实宪法的转化主要是通过宪法解释活动来实现的,当某种宪法条文与社会现实发第21卷第2期2003年4月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Vol.21,No.2 Apr.2003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4生联系时就产生对条文的内容进行解释的必要性。
特别是,当宪法规范与宪法现实发生冲突时宪法解释制度功能显得更为重要。
宪法解释制度与体系涉及现代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宪法解释程序是学术界需要给予关注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与宪法解释的实体内容相比,宪法解释程序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
在宪法解释程序的基本问题中本文拟探讨宪法解释程序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问题。
在说明合宪性推定原则以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宪法解释与一般法律解释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就其解释的本质而言两者遵循不同的解释原则和规则。
基本区别点在于:一是宪法解释是把宪法规范适用于现实生活的过程与活动,解释过程与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与社会基本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一般法律的解释并不必然与社会共同体与价值体系问题有关;二是就规范的结构与性质而言,一般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具体而明确的,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解释或解释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而宪法规范中包含着大量原则性与抽象性的内容,几乎所有的宪法规范客观上都存在解释的空间,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解释活动补充和调整社会价值体系;三是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法律解释通常是通过具体的规范分析方法解决法律与社会的冲突,而宪法解释思维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模式,从宪法价值体系的宏观角度揭示宪法的意义与内涵。
从宪法解释的具体过程看,解释活动中既要考虑规范性本身的价值,同时也要考虑政治发展与现实的需求。
按照传统宪法诉讼理论,国家权力活动和政治问题的判断权属于议会,司法机关则采取消极或回避的态度。
基于这种传统,人们习惯于用政治需求判断宪法解释中的各种问题,似乎把宪法解释与政治问题的判断置于同一平面上加以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是不同的解释活动,在具体的解释活动中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种界限是相对的,法律解释与宪法解释之间实际上还存在原理或规则上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产生了宪法解释程序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问题。
实际上法律解释与宪法解释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对于宪法解释者而言首先需要正确把握法律内容,并把已确定的法律内容与宪法规范的内容加以比较,最后确认其是否符合宪法。
从这种意义上讲,制定法律的过程也是宪法解释的过程,通过立法而进行的宪法具体化的过程就是一种宪法解释活动。
由此产生两种宪法解释形态,即司法的宪法解释和议会的宪法解释。
两种宪法解释存在的目的是相同的,即以一定的形式阐明宪法规范的内涵,使其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但两者的权力来源是不相同的,司法性的宪法解释权以与裁判活动相关争议的确定力为基础,而议会的宪法解释权往往是以一定的政治力为基础,但不具有终局性的意义。
由不同的权力来源产生的宪法解释有时会造成不同主体宪法解释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产生以何种解释为优先的问题。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假定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以议会的解释权为优先,其优点是有利于维护民主的价值基础,但可能的负面影响是损害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的价值,甚至会带来对宪法秩序本身的破坏。
第二种情况是以司法的解释权为优先,其优点是宪法解释具有司法程序性与规范性保障,但如果这种解释超过一定限度或者解释权侵犯议会权力,有可能导致侵害立法权的后果。
从司法的理念看这种解释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民主政治的价值看司法的解释本身也存在潜在的威胁,即基于民意而产生的议会自然拥有宪法解释权,相对司法的解释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先性。
当两种解释之间发生冲突或不一致时如何确立其效力等级是宪法解释中需要解决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
合宪性推定原则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出现的。
合宪性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constituonality)是在宪法解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源于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的实践。
其基本的含义是:任何一个违宪审查机关的权力都是相对的,特定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时应考虑审查对象涉及的各种因素,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节制地行使违宪审查权,以减少可能引起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震动。
当判断某一项法律或行为是否违宪时,如没有十分确实、有效的依据认定其违有的学者担心这种现象有可能带来!宪法的破坏∀,违反宪法的一些法律通过其议会的解释变为正当的法律,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宪则应尽可能推定其合宪,做出合宪性判断,避免违宪判决。
这一原则的理论基础与意义在于:(1)立法权的尊重。
在宪法解释过程中对法律或行为进行违宪判断的实质是对通过法律所体现的国民意志的重新判断,应基于尽可能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慎重地做出判断。
有学者对此指出:违宪审查是对立法者宪法解释妥当性与议会决定是否合理性的一种判断,作为违宪审查权的行使者应考虑民主政治过程中的议会的地位、通过法律所表现的国民的意志与愿望、违宪审查机关自身的局限性、议会与审查机关之间的关系。
违宪审查的判断者应尽可能尊重通过选举或舆论而表现的社会主体的意志以及议会的形成自由、法律中蕴涵的政治决定的意义。
根据这种理念,违宪审查权的行使者要有自我抑制性,除非有毫无疑义的违宪依据,一般情况下不宜对法律或行为进行违宪的判断。
在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些判决中法官们在做出违宪判决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合宪性推定原则,并阐明其意义。
(2)宪政秩序的稳定。
法律是以一定的规则形式存在的,不同位阶的法律以宪法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体系,规范本身的稳定性对于法律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当违宪审查机关对业已存在的法律或条文宣布违宪时,我们不得不面临宪政秩序可能受到损害的现实。
为了维护宪政秩序的稳定与理性的发展,回避过多的或非理性的违宪判决是必要的。
(3)宪法规范具体化过程中议会的立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前所述,议会的立法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宪法解释过程,依据宪法规定而行使的立法权是基于宪法授权而进行的,议会具有较强的事实确定(fact-finding)能力,通常情况下应赋予其合宪性基础。
即使包含违宪性的法律或条款在它还没有被宣布为违宪以前仍具有有效性,应维护其法律关系的稳定性。
德国宪法法院在合宪性推定原则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宪法附合的法律解释∀(Die verfaas-sungskonfor me Auslegung des Gesetzes)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当一种法律的合宪性与违宪性的比重相同时,宪法法院应把它解释为符合宪法的内容,做出合宪性判断。
在1953年宪法法院判决中法官认定:任何一种法律只要存在解释为符合宪法的可能性时不应宣布为违宪。
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法律做出符合基本法的推定,而且如出现通过推定而表现的原则处于不确定状态时可采用宪法附合的法律解释。
这种原则的意义也在于尽可能尊重法律具体化过程中立法者的权威与意志,使违宪审查权具有必要的民主基础,维护民主正当性的价值。
概括起来讲,合宪性推定原则的理论构成主要有:一是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具有比较强的事实确定能力,其立法决定具有较充实的经验;二是根据民主政治的原理,应尊重立法者的决定。
#当然,对合宪性推定原则理论基础问题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如有的学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立法机关具有较强的事实的判断能力,但这种命题并不是绝对的,有时法院对事实的判断能力有可能优于立法机关本身,特别是立法机关在推测法律关系未来的变化或规范之间发生争议方面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在民主政治原理的尊重方面,可能还会面临现代民主多元化而带来的挑战,即现代民主正在从多数人的统治变为少数人利益的维护,合宪性的审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少数人利益的保障提供可能的空间与途径。
因此,民主政治原则的尊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价值体系,应根据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质性要求,对合宪性基础进行具体的分析。
总之,合宪性推定原则是在宪法解释和具体行使违宪审查权的过程中出现的,旨在尊重立法权与宪政秩序价值,尽可能合理地做出宪法判断。
在立法内容的合宪性判断上,人们普遍主张以!合理的关联性!为基础,并要求主张违宪者承担举证责任,以寻求合宪与违宪之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