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概述摘要:跨文化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学科,其形成是不同文化下的人类交际的结果,该文对跨文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功能对等问题等进行梳理和概述。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人际交际;研究;功能对等一引言语用学(pragmatics)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人们对其研究的范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使用中的意义”,有的语用学家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相互作用中的意义”。

大家普遍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说话者的意义,而不是词或者是句子的意思。

也就是说,语用学研究一般都是以某种文化为背景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用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领域。

跨文化语言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是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将文化因素引入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研究的一种宽泛的语用学,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语用问题。

跨文化语用学着眼于不同语言的表层形态,结构方式和话语意义等的比较,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的文化差异,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等,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概括来说,跨文化语用学重点在于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直接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现象及规律。

在英语文献中,跨文化通常用inter-cultural和cross-cultural两个术语来表示。

就跨文化交际而言,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不只对言语交际感兴趣, 它还力图对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

它研究的重要是在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上, 尽管不否认语言在体现文化差异上的重要性, 但文化问题似乎比语言问题更为重要。

而跨文化语用学(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研究。

所以,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跨文化我们用cross-cultural 而不用inter- cultural。

中国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目前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对西方学者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翻译和介绍或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如何自然(1997),何兆熊(2000)分别在其专著《语用学与英语学习》、《新编语用学概要》中介绍了跨文化语用学。

此外,王建华(2003),曾文雄(2006)也撰文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释。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常会因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所指不同或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而引起误解。

浙江师大的洪岗博士认为引起这种误解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同一个词或术语在不同文化中所指的范围不同, 另一种是不同文化对同一个词或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倾向(interpretive bias )。

如:人权。

美国人的所指是“政治权”,而中国人的理解倾向于生存权和发展权。

Jenny Thomas则举了一次她在法国的某旅馆前看到的一则酒的广告为例:Des plaisirs raffines a des prix incroyable! 而该旅馆还给出了以下的英语译文:Refined pleasures at an incredible price! Incroyable和incredible虽然语义相同, 但在英法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解释倾向,在法语中最可能的意思是难以置信的低价格,在英语中则的是难以置信的高价格,真是一字千里。

再者, 传统上中国人多重实际而缺乏幽默感, 对别人的赞扬多采取自贬口吻。

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多以欣赏的方式, 尽量不贬损赞扬者的面子, 而不乏幽默风趣。

所有这些语言使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的现象都体现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跨文化语用学的学科特征随着全球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体了,而是拓宽了语言研究的领域,从一元到多元,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性到系统性,从纯语言形式到实际使用中的话语。

它通常是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或不同国家、民族交际者使用同以母语)进行语用交际,这时的交际参与者多为不同语种、不同国家之间的语用主体;也就某种语言现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

因此同其他语言学的分支相比,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有几大特征:一是语言研究的宏观视野,将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二是语言研究的动态观,将语言置于运用的过程中;三是语言研究的对比方法,将不同语种之间的交际问题加以分析比较。

这些特征使得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同时充满活力、极具价值。

三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人们对跨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 国内语用学家对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何自然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

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

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

何兆熊则认为: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进行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虽然这两种定义有不同的表述重心, 但基本要点是一致的: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进行研究。

王建华(2003)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第二语言使用的观点是不太准确的,确定其研究范围的关键在于交际双方即语用主体是否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跨文化语用可以是使用第二语言(如中国人用英语与美国人) 交际的情况, 也可以是使用母语( 如中国人用汉语与来华留学生)的交际, 还可以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且这种语言对双方来说都属于母语(如美国人用英语与新加坡人)的交际。

因为不同学者对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对其具体研究内容也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如Blum-Kulka(1989)等人把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相互交替、相互影响的方面:( 1 )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 2)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3)对比语用研究;(4)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

何自然也赞成此分法。

何兆熊则认为对比只是一种方法, 跨文化语用学是对语用各层面的跨文化研究, 而任何层次上的跨文化研究都必然要采用对比的方法, 因此不把对比语用学看作是跨文化语用学的一部分。

他赞同英国语用学家尤尔的观点, 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对意义构建方法的不同期盼,进而把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内容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1)跨文化语用语言学(cross-cultural pragmalinguistics)研究, 即对不同文化中相同或相似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差异研究等;(2)跨文化社交语用学(cross-cultural sociopragmatics)研究, 即研究不同文化对各种语用参数(pragmatic parameters) 的不同解释、不同文化在遵循的会话原则上的差异、不同文化在遵循的礼貌原则及其准则上的差异等;(3)语际语语用学(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研究, 即对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的语用行为以及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行为模式的研究。

语际语用学研究又包括跨文化语用语言学和跨文化社会语用学的研究。

跨文化语用语言学主要研究不同语言文化中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异同,以及人们在理解这些语言形式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实施言语行为的异同。

这包括语言形式的各个层面如语法、词汇、语篇等。

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实施,表现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差别。

跨文化社会语用学研究的是对影响人们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王建华(2003)认为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在逻辑上都是不太严密的,内容上也有交叉,难以形成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系统。

他围绕语用意义构建和理解这一核心问题, 把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分为相互联系、逐层推进的三个层面: (1)文化载体—语用手段层面;(2)文化蕴含—语用环境层面;(3)文化策略—语用主体层面。

语用手段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第一个层面, 是对语言文字的表层分析,也是对显性文化载体的分析,属于基础层面;文化蕴含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跨文化语用的隐性的深层结构,可以归纳为语用环境的子系统来分析;语用主体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第三个层面, 是跨文化语用的能动调控中心,具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和主动功能,涉及的是语用主体的文化结构和认知结构。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完整体系, 由语言的表层形态深入到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中的文化差异,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四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研究方法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不仅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而且包括观察、分析、阐释这些问题时的跨文化视角和策略。

这也就是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方法,除了语用研究中常见的描写、分析、理论阐释等方法之外,跨文化语用学还有一些相对独立和常用的方法。

如对比和比较的方法、材料实证法和文化投射法等。

来自于对比语言学的对比和比较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对比和比较可以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展开。

通过对比和比较, 可以观察到各种语用现象的共性和个性。

目前国内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不同语言的词汇有不同文化意义的对比分析, 会话合作原则的对比研究。

也有学者运用对比和比较的方法分析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得较多的是和礼貌密切相关的言语行为, 如恭维、请求、道歉、拒绝、抱怨等。

材料实证法是指通过对语料的收集、分析, 对人们或自己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的方法。

文化投射法的基础是描写和解释, 是在作为表层的语言形式结构及语用规则和作为内核的文化蕴含及文化背景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

文化投射法具有历时性特征, 显示出时间的纵深感, 与共时比较的空间开阔性相得益彰, 可以形成立体式的研究方法。

理论阐释法,即要对跨文化语用中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这种方法的基础是描写和解释。

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这也是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方法。

洪岗(2000)提出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采用观察—引发—元语用评价的语料收集方法, 同时注意研究对象、情境因素、概念、语料收集工具和样本的对等问题, 这样就能提高语料的信度和效度, 对研究结果进行更充分、更客观的解释。

王建华认为由于跨文化语用学将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宏观研究视野, 将语言置于运用过程中的动态观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必须丰富自己的方法库, 并从中概括出涵盖面大、针对性强的综合性方法。

跨文化语用学具有多学科性质, 因此, 它的研究方法多变, 研究手段各异, 研究模式也具有兼涵并包的特性。

五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的对等问题“要合理地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首先要确立对比的对等基础”(Lonner1979 27)所谓对等指的是在数量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等同。

相关主题